武俠小說中,那些主角的結局往往都是一身神功、揚名立萬,再抱得美人歸,這也是讀者樂意接受的結局,不過金庸的故事之所以格外精彩,就是因為在他的故事裏,哪怕是「主角」,也未必能得善終。
比如《倚天屠龍記》中就提到了三部曲開篇之作《射鵰英雄傳》的主角郭靖最終是戰死襄陽,不過這好歹是以「回憶」的方式提到了過往的主角的結局,還不算殘忍,而《天龍八部》則不同,其中那主角蕭峰是直接在正篇故事中自戕身亡了。

(段譽、郭靖劇照)
這也不禁讓人好奇,既然金庸寫死了蕭峰,留了段譽一命,為何又沒在後續的劇情中再提到段譽的故事?他為何沒把段譽的故事說透?
一、蕭峰與虛竹
讀過《天龍八部》原著的人都一定知道,故事中一共有三位主角,即蕭峰、虛竹以及段譽,哪怕虛竹是直至原著第二十九才正式登場,並嶄露頭角,但金庸卻讓他「開掛」,在短短几回里便從一個平平無奇的小和尚搖身一變成了絕頂高手。
經歷了少室山大戰之後,讀者也基本可以確定,《天龍八部》從群像戲變成了以三位主角為主的故事,嚴格來說,其實蕭峰不是書中的第一主角,段譽才是,畢竟故事的由他揭開序幕,同時他的戲份也是最多的。
但金庸在故事的結尾,卻只交代了蕭峰和虛竹的去向。

(段譽、虛竹劇照)
其中蕭峰的結局是最為確定的,在平息了宋遼紛爭之後,他拾起一根斷箭戳向了自己的心口,那決定固然令人錯愕,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他沒法報殺母之仇,還親手打死了自己的摯愛,此時更是對遼帝做出以下犯上之舉,他自覺無顏立足於這天地間,所以一心求死,那也是說得通。
接着是虛竹,多數人可能不知道,虛竹的故事其實並沒有因為《天龍八部》的結束而畫上句號。
以新修版為準的話,虛竹後來是與丐幫走得十分親密,就因為他接受了大哥蕭峰交代的重任,為丐幫傳承降龍十八掌與打狗棒法。
原著最後一回中就有提到這一點:「過得多年,丐幫中出了一位少年英雄,為人穩重能幹,人緣甚佳,群丐公議,推之為主。各人尊重蕭峰原意,送此人去靈鷲宮,先由虛竹考核認可,再傳他『打狗棒法』及『降龍十八掌』。這少年幫主不負所托,學得神功,又將丐幫整頓得蒸蒸日上,竟爾中興,丐幫自此便視靈鷲宮為恩人。」

(蕭峰、段譽劇照)
同時《射鵰英雄傳》中,金庸又回應了這個設定:「北宋年間,丐幫幫主蕭峰以此邀斗天下英雄,極少有人能擋得他三招兩式,氣蓋當世,群豪束手。當時共有『降龍二十八掌』,後經蕭峰及他義弟虛竹子刪繁就簡,取精用宏,改為降龍十八掌,掌力更厚。」
也就是說,虛竹沒有退隱,依舊活躍於武林之中。
但這也是奇怪的地方,後天龍時代原本是應該屬於段譽和虛竹兩兄弟,為何金庸卻交代了虛竹的餘生,卻不敢寫段譽的故事?
二、段譽的餘生
其實順着原著劇情讀下來,就會知道段譽和虛竹的區別。
儘管他們二人都有十分傳奇的習武經歷,讀者更是將他們戲稱為「天龍二掛」,但他們二人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虛竹是那種「來者不拒」的性格,這裡指的不僅僅只是他對夢姑的態度,也是指他習武的態度,對於前輩高人傳功,他是半推半就,哪怕嘴上說著不要,但最終都還是接受了。
所以後來的虛竹是達到了隨心所欲的武學境界,也正因為如此,蕭峰才選擇將丐幫的兩門神功傳給他,由他代替自己傳承武功。
至於段譽,他其實從頭到尾都不太像是個武林人士,他闖蕩江湖的過程都是因為各種誤會,他只是想追求那些「好妹妹」罷了。

(段譽、鍾靈、木婉清劇照)
即便是到了故事結尾,段延慶聯手慕容復綁架段正淳一家時,段譽也依舊是半吊子水平。
這不是筆者胡說,而是金庸親自確認的,比如這段描述就很直觀:「段譽一呆之下,隨即伸手扯開眼上黑布,突然間眼前一亮,耀眼生花,一柄冷森森的長劍刺向自己面門。他既不會武功,更乏應變之能,一驚之下,登時亂了腳步,嗤的一聲響,左腿中劍,摔倒在地。」
哪怕是父母有難,他也沒法使出全力,這足以證明他確實對自身武功掌握不熟練。
所以這即是金庸沒交代他餘生故事的原因?不,至少不是全部,還有另一個原因。
就在於段譽這個角色,是有歷史原型的。
三、另一個名字
多數人可能不知道,段譽這個角色並非金庸純原創,包括其父段正淳,都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大理皇帝。
只是段譽的歷史原型名為「段和譽」,也稱「段正嚴」,甚至後來登場於「雙鵰」中的「南帝」段智興也是有歷史原型的,他正是段和譽的孫子。
這不免讓人好奇,既然段譽是段智興的爺爺,那後來段譽為何沒將自己的三門神功傳給孫子?
答案很簡單,就因為他有了另一個身份。
根據《無為寺傳燈錄》中的記載,段譽的餘生過得並不幸福,說是:「已亥春,彗星再現,諸部蠻再叛,攻鄯闡,殺高明清於東堤。事平,擢量成為相。後靖康事發,宋朝漸弱。譽年事已高,漸漸與宋疏。譽因國中王室紛爭,力不從而禪位正興,計在位三十九年。削髮出家於無為寺,住持寺務,八年,令工匠鑿石羅漢五百,重修羅漢堂。自鑿無為寺歷代高僧像。先後住盪山、崇聖寺,法名廣弘,終年九十四,為段氏諸帝王第一高壽。」

(僧人劇照)
他是因自己的兒子爭皇位而心力交瘁,最終在崇聖寺出家,改名廣弘,從此便不再插手俗世之事了。
這才是所謂的真相,金庸對於有歷史原型的角色,往往只是對其人生進行武俠化的潤色,但在結局的處理上,往往會讓他回歸歷史原型的命運,所以他才不敢續寫段譽的故事,也不敢把段譽寫死,這即是所謂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