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嬰兒時期就影響孩子的依戀模式?

2022年09月27日10:41:21 育兒 1619

一般來說,大約有2/3的孩子擁有所謂的安全型依戀。

當媽媽離開時,孩子會表現出明顯的想念跡象,通常是哭泣。當媽媽回來時,孩子會主動問候媽媽,通常會尋求直接的身體接觸。接着,孩子很快會安定下來,重新去探索和玩耍。回顧一下家訪的觀察結果,這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進行聯結的嘗試很敏感,他們能夠讀懂孩子的信號,並有效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是針對美國人口得出的統計結果。該結果可能會因被研究的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對高風險人群的研究,比如對生活貧困者、藥物上癮者或具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的研究,可能會顯示出不同程度的不安全依戀。人類學家還建議,我們應該避免將這些被試歸為病態。「不安全」依戀關係的提法對孩子是具有貶低意義的。換句話說就是,問題不在於孩子是「不安全」的人,而是他們的人際關係是並非最適宜的,所以是不安全的。

大約有20%的孩子會表現出迴避型依戀。他們始終全神貫注於玩具或探索這個房間,當媽媽離開時,他們沒有顯露出悲傷或憤怒的跡象;當媽媽回來時,他們要麼視而不見,要麼主動迴避媽媽。你覺得這些孩子的人生第一年是什麼樣的?你也許能猜到,家訪觀察顯示,這些孩子的父母不是以可信賴的、敏感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信號,他們甚至會忽視這些信號,對孩子的悲傷似乎漠不關心。有些孩子會漸漸明白:「既然媽媽不幫助我、不安慰我,那麼我為什麼要在乎她離開或回來呢?」迴避的行為是對這種關係的適應。為了應對這種關係,孩子將依戀神經迴路的激活降低到最低程度。

另外10%~15%的孩子具有矛盾型依戀,又稱抗拒型依戀,他們會抗拒別人的安慰。在這種情況下,嬰兒第一年的生活充滿了不一致性。父母有時能與他協調,很敏感,會應答,但有時就不能。如果你是個嬰兒,你會作何反應?你會去接觸這樣的父母,以安慰邊緣系統被激活所引起的悲傷嗎?在陌生情境中,矛盾型依戀的嬰兒即使在分離之前也會顯得小心翼翼或痛苦憂鬱。在重新團聚時,他們尋求父母的安慰,但不容易被安撫。他們不停地哭,而不是很快回去玩玩具,他們也可能一臉擔憂或失望地抓着父母不放。與父母在一起顯然沒有帶給他們放鬆感,他們的依戀迴路被過度激活了。

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又增加了第四種分類,被稱為紊亂型依戀。這種類型的孩子大約佔總人數的10%,但在高風險群體中,比如父母吸毒的孩子,出現這種依戀類型的百分比則高達80%。當媽媽回來時,嬰兒的表現非常令人不安。他們看起來嚇壞了,會接近媽媽,但隨後又退縮回來;他們要麼僵住不動,要麼倒在地上,要麼在粘着媽媽哭鬧的同時又會轉身離開。當父母嚴重缺乏與嬰兒的協調,或者嬰兒害怕父母,或者父母本身就充滿了恐懼時,便會產生紊亂型依戀。在之前的三種依戀模式中,嬰兒發展出了有條理的策略,以應對或敏感的或冷漠的,或前後不一致的照顧者。然而在紊亂型依戀中,嬰兒無法找到任何有效的應對策略。他的依戀策略都失敗了。


如何在嬰兒時期就影響孩子的依戀模式? - 天天要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女人要的從來不是完美,是「被看見」 - 天天要聞

女人要的從來不是完美,是「被看見」

現代女人在生活中太不易了,職場要求、容貌焦慮、育兒責任、家庭負責,每一樣都要求女人要做到,可是女人真正要的從來都不是完美,而是被看見。不同時段的女性需求是不同的。20歲:要試錯的勇氣,不要指手畫腳 當你是學生黨,染粉色頭髮不會被罵「不正經」
二胎月子的一日5餐,居家月子餐也很美好,月子不焦慮啦! - 天天要聞

二胎月子的一日5餐,居家月子餐也很美好,月子不焦慮啦!

隨着二胎政策開放,好多人也紛紛響應國家號召,都生了二娃,其實我感覺二娃真的好有必要。有兄弟姐妹多好啊!父母總會老的,到時候他們有個依靠,雖然現在的養娃壓力大點,以後他們負擔也輕一點吧!我相信一胎二胎坐月子一定會有很大區別,一胎是沒有經驗,二
男童出生被羊水嗆到釀成悲劇,醫生拼力搶救活了下來,如今怪病纏身苦了奶奶 - 天天要聞

男童出生被羊水嗆到釀成悲劇,醫生拼力搶救活了下來,如今怪病纏身苦了奶奶

那個被羊水嗆到的小女孩,再搶救了22天後還是不幸地離開了,老袁聽到這個消息,心率瞬間飆升,沒過多久就暈倒在重症室門口。等老袁醒來,天已經黑了,顧不上說半句話的她急忙衝到了重症門口。「乖孫兒,不怕昂,咱們是幸運的娃娃」,老袁在門外低聲祈禱,門裡的孫子與那個離世的小姑娘一樣,同樣是被羊水嗆到,目前孫子還在...
保姆的修養(518)沉默的媳婦絮叨的婆 - 天天要聞

保姆的修養(518)沉默的媳婦絮叨的婆

家政行業亂象叢生,各種家庭五花八門,本文僅代表個別現象,請理智看待,不要上綱上線,對號入座!謝謝!正文:周六是悠閑的一天,也是忙碌的一天,悠閑是早上可以睡到日上三竿,忙的是中午要去爺爺奶奶家吃飯,晚上要去姥姥姥爺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