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數據處理研究所成功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地震數據融合處理系統(MarineSeis)」的研製,並通過實際數據測試應用。
該軟件採用先進的大數據、並行計算、數據流處理等技術,重點實現了處理所多項特色地震處理技術的集成,可作為商業地震數據處理軟件的有效補充,已成功應用於地勘項目中,獲得了較好的地震成像效果。該軟件的成功研發表明數據處理研究所在地震數據處理技術創新及產業轉化方面的能力有較大的提升,也為未來的成果轉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海洋地震數據融合處理系統」軟件界面
近年來,隨着南海地質調查、油氣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向著更深、更精細的方向發展,對於地震成像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某些通用技術面向實際地質特徵的針對性不強,現有的商業處理軟件對於南海某些複雜噪音或特殊地質構造的精細處理效果不佳,難以達到「三高一精細」的成像需求。
在此背景下,處理所經過多年研究和技術積累,研發了多個特色地震處理技術和軟件模塊。但由於各特色處理模塊獨立運行、操作繁瑣、數據格式差異大、運行效率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實際生產的推廣應用。基於此,處理所組織相關技術和軟件研發人員,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地震數據融合處理基礎平台研發,實現了工區和數據管理、作業交互運行與監控功能、數據顯示、層位解釋等基礎功能以及插件式處理模塊開發功能,並於2019年底正式獲得軟件著作權。
「海洋地震數據融合處理系統」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
為使該軟件儘早應用於實際生產中,2020年以來,處理所加快推進代碼完善、模塊集成、軟件部署及測試應用工作,於近期完成了寬頻帶處理、複雜多次波壓制、複雜構造的精細速度建模和成像、地震波正演模擬等特色技術的集成和優化工作,真正實現了適應性、實用性、易用性的增強以及提高計算效率的目的。
下階段,數據處理研究所將繼續堅持創新,深入開展系統優化、更多特色處理模塊移植和集成等工作,使軟件功能更加全面,並通過不同模型數據和多類型實際數據測試來全方位驗證軟件應用效果,真正成為海洋地球物理領域內特色數據處理軟件平台。
二維海洋地震數據疊加處理效果圖
作者:張衡 顧元
編校:曾文娟 喬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