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規模化的企業,都不應該和個人「綁」得太緊。
否則個人的「瑕疵」,都會成為企業發展的阻礙,甚至會給企業品牌形象帶來巨大的傷害。
近期,董明珠「絕不用海歸派,只在國內高校里培養自己的人才」的言論再次引起了軒然大波,並且遭到了媒體的猛烈批評。
著名媒體人士胡錫進表示,董明珠明顯越線,其是對海歸群體聲譽的詆毀,所以應當為她的越線言論做出道歉。
新京報則批董明珠的「海歸言論」暴露了用人觀念的落後,是源於觀念深處根深蒂固的偏見。新京報認為,這種脫離現實的「海歸原罪論」,與明星企業「掌門人」應該有的廣闊視野和格局不匹配。
侃見財經認為,作為一家千億級別的上市公司的掌舵人,董明珠的言論的確給格力電器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消弭這種影響,董明珠也應該道歉。
當然,董明珠出格的言論也並非只有這一次,此前,在談及新能源車時,董明珠就「直言」表示:「小米汽車的事故你們看見沒?但格力在北京『大一路』跑了十幾年,從沒有火災事故,這就是實力,這就是技術。」
她的言論很快就將自己和小米都送上了熱搜。
侃見財經認為,這種關於其他企業的評論也是不妥的,而這種看似「心直口快」的評價,對於個人和企業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在互聯網時代,流量是一把雙刃劍,在收穫流量的同時,也可能被流量反噬。
作為一位網紅企業家,過去數年格力電器在董明珠帶領下的確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作為白色家電龍頭企業,近幾年格力卻是多元化最失敗的一家。不僅如此,其護城河空調近幾年還不斷遭到不少家電企業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董明珠或許應該思考一下,格力究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董明珠」?
格力的董明珠時代
4月22日,格力電器發佈《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三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決議公告》,公告稱,與會董事一致同意選舉董明珠女士為公司第十三屆董事會董事長。
相關資料顯示,董明珠以超過33億股的同意票數、超100%的高贊成票率當選。由此,董明珠也開啟了其執掌格力電器的第五個三年任期。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董明珠高票當選董事長,但其卸任了總裁一職。
公告內容顯示,現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張偉,被與會董事一致同意聘任為公司總裁,而這一信號透露出,格力的接班人選已經明朗。
2月20日,在《酌見》欄目俞敏洪與董明珠的對話內容中,董明珠提到了,已經找到了格力的接班人,有三四個人選備選。
當時,董明珠曾表示,「真的這不是開玩笑,但你可以給他試。現在我已經有幾個苗子在不同的平台上,在不同的崗位,關鍵要有一個人出來。」
從格力的人事變動來看,格力的董明珠時代,有可能在三年之後正式結束。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董明珠生於1954年,今年已經71歲。1990年董明珠加入格力電器,從事銷售業務員工作。其後董明珠擔任總公司經營部部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等相關職務,2012年5月,被正式任命為格力集團董事長。
2016年,董明珠開始擔任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在董明珠的任期內,格力電器營收從百億突破至1000億元,再由1000億突破至2000億。
也可以說董明珠帶領的格力踩中了時代的風口,讓格力成為國內白電企業的龍頭之一。在董明珠的任期內,格力電器分紅超過累計分紅超1666億元(含回購),也是在董明珠任期內,格力電器的口碑達到了頂峰。
由此可見,執掌格力電器的這些年,董明珠的「答卷」是優秀的,甚至可以說是完美的,而格力的成績也是董明珠之所以能成為流量企業家的基礎。
但隨着時代的發展,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發展也需要與時俱進,儘管董明珠也適時地開啟了線下渠道的改革,甚至不惜親自帶貨直播,但格力依舊沒能擺脫空調佔比過大以及線上渠道偏弱等問題。
去年年底,董明珠決定把一些格力專賣店改名或升級為「董明珠健康家」,而這一舉措也遭到了市場的熱議,其中不乏一些批評的聲音。媒體曾問過董明珠,她笑着說:「這個出來肯定很多人要罵我了,怎麼罵我都想到了,說這個老太婆綁着格力不放唄。」
當然,董明珠的做法也得到了市場的「反饋」,「董明珠健康家」登上微博、熱搜20餘次,並且成為了熱門話題。
格力的「答卷」
4月27日,格力電器發佈了2024年財報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格力電器2024年營收為收入1891.64億元,同比下降7.26%;凈利潤321.85億元,同比增長10.91%;基本每股收益5.83元。
相較於美的集團,其2024年實現營收為4090.84億元,同比增長9.47%;實現凈利潤為385.37億元,同比增長14.29%。值得注意的是,海爾智家2024年則實現營收2859.81億元,同比增長4.29%;實現凈利潤為187.41億元,同比增長12.92%。
對比之下,高下立判。換句話說,與美的集團以及海爾智家相比,格力的確表現相對比較疲軟,且多元化依舊處於劣勢地位。
從年報內容來看,這是自2021年以來,格力首次營收出現負增長,營收的下滑,表明了格力電器的增長已經進入下降周期。
但與之一起發佈的2025年一季度財報起到了一定的「救場」作用。
財報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格力實現營收415.07億元,同比增長14.14%;凈利潤59.04億元,同比增長26.29%。對於這份業績大增的財報,一定程度對沖了年報帶來的不確定性,但格力業績是否能夠穩住,還需繼續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電器繼續推進大額分紅計劃,根據公告顯示,格力2024年度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0元(含稅),加上中期分紅10股派發10元,2024全年累計現金分紅總額達167.55億元,股利支付率超52%。
但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從產品分類上,消費電器仍佔據了格力總營收的78.54%,工業製品以及綠色能源佔據了營收的9.12%,其他業務佔據了總營收的10.28%。也就是說,其空調業務依舊是其營收的絕對大頭。
此前,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發文透露,小米空調已完成全產品線布局,實現全棧自研,其智能製造工廠也將於年內投產。這一舉動,疑似是對董明珠此前言論的有力回擊。盧偉冰還立下目標,稱小米空調要在2030年成為中國市場數一數二的產品,對標全球標杆。
從這個角度來講,格力的護城河不斷地遭到來自其他友商的衝擊,若格力電器未來多元化業務依舊進展不利,那麼其未來面臨的挑戰將會更大。目前,董明珠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格力也需要更年輕的管理隊伍,來以更新的思維應對未來市場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