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智駕解讀(轉發)

2025年02月09日21:53:16 科技 1027

汽車先有製造業的商業模式(重資產、重研發)和估值中樞,後有智能化拔估值的科技股的想像空間,超我們預期的是Deepseek帶來的國內泛AI資產重估,大幅前置了想像空間的兌現窗口 。

比亞迪的漲停只是新一輪汽車產業邏輯演繹的開始,很多人問比亞迪智駕的變化難道不是去年底就有預期的嗎?其實,過去一年我們見了太多利好的後置反應賽力斯24/7-8資本運作+機械人,吉利24/7-8的車型周期),背後是牛熊切換、市場對政策的博弈、價格戰期間對格局穩定性的擔心等諸多因素,但是都有量變積累質變所帶來的超級行情(賽力斯24Q3業績兌現,吉利銷量持續超預期)。同樣的,當前時點,近期普漲行情背後是智能化頭部玩家在具身智能上的持續布局、諸多智能化事件催化引發的質變,AI賦能下新一輪汽車超級周期正在來臨。


1、Deepseek對高階智駕的推動:

- 車端算力需求下降:可提供開源模型(如Deepseek R1),通過知識蒸餾壓縮大模型,降低車端部署成本。

- 算力需求降低,雲端模型訓練成本下降:相同算力下,推理速度提升。算力需求少,大幅節省成本。

- 多模態能力更強:跨模態遷移後Deepseek邏輯性與場景理解更強,極端路況(如斷頭路)表現優於傳統模型。


2、內部測試結果:

- 使用Deepseek模型後,在高通8650上,推理響應時間從20ms降至9-10ms,算力利用率從近乎100%降至65%。275個視頻測試,打分更優,對比千問開源模型,97vs95分。

- 只是初步的調試,後續城區NOA算力需求有望降低至50-60tops,城市NOA方案成本或降至6000元(若地平線J6E芯片適配成功),推動平價智駕普及。


3、商業化落地進展

- 比亞迪有望適配王朝/海洋系列(海鷗、秦L等),或採用適配Deepseek的地平線芯片,量產低成本純視覺方案(10V傳感器)。

- 小鵬、理想:有聽說在研究,不排除2025年Q3基於Deepseek版本落地城市NOA(需用自身數據訓練,較難再快)。


4、行業影響:

- 車企/供應商核心差距將取決於數據規模與模型優化能力。

- Deepseek為開源模型,降低技術門檻,不排除衝擊華為封閉生態,利好中小廠商或智駕剛開始發力廠商,利好中小算力智駕芯片供應商。


5、各算法公司對Deepseek應用情況及觀點更新:

- 知行汽車科技:已經開始用用,測試了200+視頻,效果較好;效率提升較高,認為能夠讓原本的小算力芯片生命周期延長。

- 大疆:使用Deepseek模型後,在高通8650上,推理響應時間從20ms降至9-10ms,算力利用率從近乎100%降至65%。275個視頻測試,打分更優,對比千問開源模型,97vs95分。

- Momenta:24年12月底開始探索應用,主要用來壓縮感知模塊,提升效率。第1版識別精度較差,但後續會調試預計1-1.5月有新結果更新。效率方面:第1版模型訓練時間減半,感知結果輸出時間減半。

- 元戎啟行:deepseek作為vlm的一個高性能低算力需求,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參考,特別是vlm+E2E。

- 輕舟智航:之前在端到端大模型方面嘗試不多,後續會考慮積極應用。

我們發現:不同的公司對Deepseek的應用關注點有差別,知行&大疆&元戎更多是關注到了決策規劃層面,而Momenta更多是在感知方面。我們認為和公司當前核心的關注點有關係。Momenta當前希望一段式端到端在單OrinX跑通,而感知最耗算力希望效率加以提升。大疆&元戎已經在高通8650/單OrinX上跑通城市NOA,因此在決策規劃及優化方面關注更多。

比亞迪智駕解讀(轉發) - 天天要聞


比亞迪智駕供應鏈解讀

【25年整體方案規劃】

不同級別方案:入門級即L2,以分佈式傳感器為主,5R1V、3R1V等,已量產且市場產品豐富;中階以算力接近100的產品為主;高階以300和600算力的產品為主,300為單Orin X,600為雙Orin X。公司規劃實現智駕平權,讓所有車搭載100以上算力的平台,實現高速NOA。

25年銷量比例:公司今年銷量預計500萬台以上,高階(100以上)產品的佔比將從以前的不到5%爬升至80%,今年完成爬坡後,高階產品在全年車型中佔比約為40%至50%,按500萬台計算,高階產品銷量約為200到250萬台。穩定後全口徑100算力產品預計佔60%至70%,300算力產品佔10%左右,600算力產品佔10%左右,入門級(L2)產品佔20%左右。

高階完成時間:原計劃一年完成所有車型向高階產品的切換,但目前估計需要一年半左右,最長兩年,具體時間取決於進展情況。


【24年智駕上市情況】

高階產品佔比低:24年高階產品(主要集中在方程豹、仰望等品牌)的銷量佔比非常低,不到5%。從激光雷達銷售量推算,300以上算力的產品佔比不到2%。


【高階供應鏈】

算法:300和600算力產品的算法目前主要依靠外部供應商momenta,100算力產品的算法將實現自研落地。

芯片:100算力平台主要使用Orin n芯片,J6M芯片目前存在一些問題,如POC效果比Orin差、算子支持性與英偉達不同且算子移植困難,因此目前先上來的車子暫時未使用J6芯片。300和600算力產品使Orin X,該方案已成熟落地。25年芯片仍以Orin為主,比亞迪自研芯片即將推出,J6M的機會越來越少。

域控:域控將全部放到子公司比亞迪電子,德賽等公司不會參與。

連接器:目前主要用電連替代安費諾泰科等,今年電連預計能佔20%左右,這是一個緩慢切換的過程。長期看將用弗迪自研連接器,以市場換技術,預計26年下半年可能上市,目前電連在性能可靠性方面仍處於考驗期。

激光雷達:主要採用禾賽速騰的產品,速騰佔比80%。自研激光雷達進展較快,樂觀估計今年能上車,技術方案與禾賽降本方案ATX差不多。

線控底盤:弗迪和比亞迪電子都在做線控底盤,二者是競爭關係。弗迪的產品主要應用在低端車,比亞迪電子在做線控懸架且即將量產。

內供和外供價差:公司內部供應商提供的部件價格相比市場價格低很多,可能20%不止,有的甚至能降低一半,同樣價格做讓外部供應商處於虧本狀態。

自研範圍:除了玻璃和橡膠外,其他環節都盡量自研,包括算法、芯片、線控等軟硬件。

相對較慢的環節:公司智能化、電動化中的軟件層面自研進度相對硬件稍慢,一些核心芯片如接口電路、高端MCU等仍是短板。


【中階供應鏈】

算法:中階產品的算法公司已確定,自研算法主要用於走量車型,對於上市節奏緊迫且自研算法未成熟的車型,可能會找其他價格較低的算法供應商作為補充。

其他方面:中階產品在域控等方面與高階產品的情況類似,主要差別在於芯片、算法和激光雷達。


【低階供應鏈】

潤光智行:潤光智行是與比亞迪電子合作的公司,合作低階算法。芯片主要是J3。比亞迪電子不會做高階算法。


【基建準備】

算力中心:公司成立了先進技術研究中心,算力卡通過購買加租賃的方式構成算力平台,目前已購買幾個P級別的算力,計劃今年達到E級別的算力,以滿足數據量增長的需求。租賃是主要方式,國內許多主機廠在數據量增大時會選擇租賃算力,公司已與騰訊等達成合作。

數據情況:訓練數據包括研產階段數據和量產數據,量產數據已形成數據閉環,但總量與華為、理想、小鵬等相比仍有差距。


【智駕海外出口】

出口計劃:公司將於26年實現海外出口,低階產品出口已實現,目前的突破是實現高階產品出口,這涉及新的GSR法規認證及安全認證,在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層面都有較大工作量,國內外認證水平存在差異。

美國限制影響:美國限制使用中國的人工智能產品及算法,比亞迪目前避開美國市場,因此該限制對公司影響不大。


智能駕駛芯片算法團隊】

配置情況:芯片算法團隊分感知和規控,按中算力(100平台)和高算力(300平台)劃分,規模大幾百人,主要從外部招聘。

自研芯片團隊:比亞迪半導體依靠收購vivo海思的部分人員來進行自研芯片,人數上百。

整體團隊規模:除自研團隊外,整個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團隊約三四千人,涵蓋交付、硬件、軟件、仿真等多個方面。


【自動駕駛銷售效果評估】

市場接受度:市場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逐漸成熟,公司推出的自動駕駛產品有望提高市場接受度,智能化提升會增強產品力,且可能採取智能化提升但不加價的策略,從而提高比亞迪的市佔率。

追趕先發優勢自動駕駛的比拼最終是數據驅動,雖然目前在算法上落後於華為等先發者,但長期來看,公司憑藉資金優勢和車輛銷售帶來的數據優勢,有信心在1到2年內追上。


Q&A

Q:公司2025年內部標準口徑下的智駕上車規劃是怎樣的?

A:入門級即傳統ADAS(類似L2),以分佈式傳感器為主,已量產且市場豐富。中階是100方案,高階是300和600方案。未來規劃主要是智駕平權,讓所有車搭載100以上方案,實現高速NOA產品覆蓋。


Q:今年公司銷量500萬台以上,其中100以上方案的產品佔比情況如何?

A:今年是爬坡過程,以前100、300、600方案的產品佔比不到5%,今年會從不到5%爬到80%,整個爬坡過程覆蓋年度車型的百分之四五十。按500萬台銷量測算,大概能賣200到250萬台。


Q:100以上平台中,不同方案穩定後的佔比情況如何?

A:穩定後,100方案大概能佔60% - 70%,300方案大概能佔10%左右,600方案大概能佔10%左右,入門級(L2平台)大概能佔20%左右。


Q:達到穩定狀態,公司內部的時間表是怎樣的?

A:以前計劃一年,現在估計一年干不到,大概需要一年半時間,最長兩年,會完成所有車型的切換。


Q:2024年智駕低階、中階、高階的上市數據情況如何?

A:2024年高階佔比非常低。高階主要集中在方程豹、仰望等品牌,月銷量幾百台可忽略不計,幾個品牌總銷量兩萬多台,佔比不到5%。從激光雷達銷售量推,300以上方案佔比不到2%。


Q:2025年高階算法是如何確定的?

A:300和600算一個平台,300目前靠外部供應商,如momenta。100平台會讓自研算法落地,且量最大,即將發佈的新車型等會先在100平台落地。


Q:2025年自動駕駛芯片的使用情況是怎樣的?

A:300和600平台用Orin X芯片,這是成熟落地的方案平台。100平台主要用Orin平台,J6M目前處於較尷尬狀態,先上來的車子暫時沒有用它。J6M暫停是因為精力有限,且其不適合全棧自研思路,同時J6M的POC效果比Orin差,算子支持性與英偉達不同,自研模型基於英偉達,算子移植困難。2025年100平台大概率還是以Orin為主,但存在變數,若Orin資源落地好、全棧自研完成,為降本也可能有其他選擇。實際採購會給芯片公司預放量,但不承諾和承擔責任。


Q:100平台中J6M和Orin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A:J6M機會越來越少,目前先上來的車子暫時沒有用它,主要還是以Orin為主。


Q:300和600方案,一個用一顆Orin X,一個用兩顆X,這樣區分的考慮是什麼?

A:兩顆X的方案,一是兩顆激光雷達單X里已做到極限,再加一個激光雷達,數據處理需額外一顆X;二是雙X設計是行業里做L2+、靠近L3的普遍設計思路,該方案最初是面向L3開發的,且大家都在拼算力。


Q:2025 - 2026年爬坡過程中,300和600平台初期的情況如何?

A:初期600平台可能不大,後面會逐漸被1000平台取代。


Q:公開場合提到的1000和2000平台是什麼情況,它們和600平台會是替代關係嗎?

A:1000平台以前是Thor,是雙Thor(Super版,內部是兩個芯片)。1000和2000平台出來後,不僅會替代600平台,還涉及艙駕融合問題,300平台後面也可能被替代,且因英偉達芯片生態,這種替換相對容易。


Q:域控是全部放到子公司比亞迪電子這邊嗎,德賽等會參與嗎?

A:目前沒有給德賽等機會,它們不會參與。


Q:2024年底向電連採購了很多連接器,這一塊是怎麼安排的?2025年高階爬坡後,泰科、安費諾、電連以及內部在連接器使用上是如何劃分的?電連最終可能佔比多少?

A:目前主要用電連替代安費諾、泰科等,這是中間路徑,長期比亞迪會用弗迪自己做,用市場換技術。目前安費諾用得還多一些,電連今年預計能佔20%左右,會緩慢切換、導入,逐漸增大佔比。電連最終佔比拼價格,目前對其性能可靠性存疑,處於考驗期,不會一下子把所有量都給它。


Q:泰科、安費諾等外廠對英偉達芯片的支持,和電連相比有差距嗎?連接器和芯片之間有關係嗎?

A:目前不知道連接器對底層芯片有什麼支持,連接器更多與視頻傳輸線、設計師有關,和英偉達芯片關係不大,與索尼、OV等類似,用國產或海外芯片和連接器沒有必然關係。


Q:激光雷達的規劃是怎樣的,禾賽和速騰的比例如何確定?

A:激光雷達目前主要是禾賽和速騰,速騰佔比八二開,佔比多一些。比例一方面是價格因素,另一方面比亞迪對速騰有投資關係,且比亞迪自研激光雷達與速騰有合作。


Q:連接器和激光雷達的規劃和進展如何?

A:連接器靠弗迪,先引進電連,用市場換技術,大概一年時間考慮替代電連,樂觀估計2026年下半年能上市。激光雷達自研進展挺快,樂觀的話今年能上車。對於其他傳感器,毫米波、攝像頭、超聲波基本上已逐漸有自主控制權,攝像頭自主控制較早,毫米波和超聲波稍慢,特別是以比亞迪電子為代表。


Q:自研激光雷達產品與速騰、禾賽等相比,能實現等效替代嗎?

A:技術方案大概和禾賽的類似,和現在降本的方案跟ATX差不多。


Q:線控底盤的情況如何,弗迪和比亞迪電子在其中的進度和份額怎樣?

A:底盤主要由弗迪和比亞迪電子在做。二者是競爭關係,基本都被自己控制。比如線控底盤的制動層面,弗迪已有產品,主要應用在低端車;線控懸架主要由比亞迪電子在做,且馬上能量產。


Q:內部供應商提供部件的價格與市場價格相比,差距有多大?

A:內部供應商的價格會讓外部供應商難受,若外部供應商以這個價格拿單大概率會虧本,像以前毫米波價格200以上,自己做後能接近100,遠不止10% - 20%的差距。


Q:芯片後面是怎麼考慮的,目前有沒有產品雛形和規劃?

A:芯片也在自己搞,中算力和大算力的都會有。中算力的主要應用在100平台。先上中算力芯片,所以J6M的時間不多了。


Q:自己的中算力芯片大概什麼時間能上?

A:樂觀的話年底流片成功,明年年初基於該芯片的產品能出來,明年上半年可以量產上車,主要由比亞迪半導體在做。


Q:中階自動駕駛與高階自動駕駛在各個環節有哪些不一樣?

A:中階算法方面,會讓大疆等做邊緣車型,自研算法主要用於走量車型。芯片和激光雷達方面與高階有差別,若增加激光雷達會增加相關接口。在100、300、600產品里,很多傳感器產品是平台化的,情況與高階類似。


Q:公司在算法訓練的計算、數據方面有哪些準備情況?算力規模是多少,自購卡和租賃卡的比例如何?

A:公司專門成立了先進技術研究中心來做相關事情,算力平台採用買加租的方式構建。目前已購買幾個P級別的算力卡,計劃今年實現E級別的算力規模,後續增量主要靠租賃,來自騰訊。像理想、小鵬等大多也是租賃。


Q:公司訓練的數據主要來自哪裡?

A:訓練的數據主要有研產階段數據和量產數據,目前量產數據已形成數據閉環能力,但總量與華為、理想、小鵬等相比還較小。


Q:公司對於出口智駕是如何考慮的?海外出口計劃是怎樣的?

A:海外出口2026年能夠實現,低階出口早已實現,現在要突破高階出口。高階出口涉及新的GSR法規認證以及公共安全、信息安全等認證,從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層面都會涉及很大的權限設計。


Q:去年下半年美國對於搭載中國自家硬件軟件的限制生效,對公司有何影響?

A:美國不用中國的人工智能產品和算法,還管制台積電生產7納米芯片。不過比亞迪等很多企業不做美國生意,避開美國市場影響不大。


Q:比亞迪電子在自動駕駛算法方面的布局是怎樣的,是否會涉及高階算法?

A:比亞迪電子已經放棄做高階自動駕駛,目前做傳感器、保留一些低階業務,還做懸架系統,其算法最多涉及低階。


Q:零一萬物的大牛去了公司後負責哪一塊工作?

A:負責數據中心建設,主要做算法訓練、數據閉環,訓練大模型這塊。


Q:以25年底26年初為時間節點,比亞迪在自動駕駛領域有哪些環節不會做自研?自研進度相對慢的環節有哪些,存在哪些短板?

A:基本上除了玻璃跟橡膠不做自研,其他環節都會盡量自研。自研進度相對慢的環節是智能化、電動化方面軟件比硬件稍慢。短板在於一些核心芯片,如接口電路、高端MCU。


Q:智能駕駛的芯片算法團隊的配置是怎樣的?

A:分感知和規控,人員基本從外部招聘,採用自研算法。按照中算力(100)和高算力(300)兩個平台劃分,分感知和規控,總共大幾百人。


Q:自研芯片團隊的情況是怎樣的?

A:比亞迪收購了vivo以前做芯片的團隊,還吸納了海思出來的一些人,以此組建自研芯片團隊,人數上百號人。


Q:除了智駕團隊,做智能駕駛芯片算法解決方案的團隊有多少人?

A:做整個智能駕駛規劃的團隊大概有三四千人。純自研算法團隊大概有一千多號人。此外還有做交付、硬件、軟件、仿真等方面的人員。並且仿真平台在數據中心、智能駕駛、座艙等層面都有較多應用,座艙層面涉及大模型等公共基礎服務。


Q:基於地平線J6芯片的方案晚推出,是否意味着不上或量很少?

A:晚推出不代表一定不上,雖然給其機會越來越少,但考慮到投資關係等因素,比亞迪一定會從個別項目上照顧,不會是零。


Q:如果採用J6芯片,是配套自研算法還是外部供應商的算法?

A:配套外部的感知加自研的規控。


Q:採用J6芯片時,外部感知會用哪些供應商?

A:主要是智商湯、輕舟、鑒智三家生態夥伴。


Q:座艙芯片的供應商是如何安排的?

A:瑞芯微只在仰望U8車子里有少量應用,基本可忽略不計。目前出口方面拉進了聯發科MTK),出口主要是低端車型,配置較低端芯片,涉及車聯網等公共安全層面。國產化方面有與MTK聯合定製的D9000,這是比亞迪自研芯片。


Q:如何看待全面鋪開自動駕駛上車後的銷售效果,以及其對提升比亞迪滲透率和整車銷量市佔率有怎樣的影響?

A:目前市場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已逐漸成熟,前期先驅者已較好地完成市場教育,此時推出自動駕駛市場接受度會很高,智能化提升是增強產品力的重要部分,會對整車銷量市佔率有直接影響。


Q:比亞迪在自動駕駛能力上如何追趕華為等先發企業的優勢?

A:自動駕駛最終比拼的是數據驅動。算力層面大家已不再單純追求高算力,算法建立在算力和數據基礎上,比亞迪有算力且隨着車子銷量增多會帶來數據優勢,長期來看能形成算法優勢,雖然可能需要1到2年追上,但有信心在算法上不落下風。


Q:此前為比亞迪一些車子提供算法和交付實施的四維圖新和地平線,現在徹底沒有合作了嗎?

A:D10這個平台越來越少了,四維圖新最開始只供硬件,後來供行泊一體域控,但小算力域控已不做了。


Q:從長遠看,低階芯片是否基本上會被潤光和比亞迪電子合作的方案取代,芯片還是地平線的,但算法被取代?

A:對,他們採用的也是J2J3方案,芯片是地平線的,但算法被取代了。

比亞迪智駕解讀(轉發) - 天天要聞

比亞迪智駕解讀(轉發) - 天天要聞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 天天要聞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步發佈了控股股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的信息。長安汽車的控股股東是兵裝集團,而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是東風公司。隨即,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這兩家汽車央企將合併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 天天要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電動車加強管理以後,要求機動車類型的車輛需要持證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駕照卻受阻,一方面有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偏遠山區考駕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同時推出送考下鄉服務,還進一步的降低考駕照的費用,2025年起考摩托車駕照不難了。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 天天要聞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發佈會以技術切入,並全程圍繞安全展開。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率先登場,宣布2025年四季度將正式上市支持L3級智能駕駛的車型,他同時強調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對智能駕駛技術、整車安全架構以及突發風險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滿足更高的要求?馮興亞提到了「廣汽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積架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