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小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庫科技)在成都舉行「數智創變 價值破壁」發佈會,小庫的數智化能力深入建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呈現了建築數智化探索與應用的新動能與新趨勢。
小庫科技作為建築產業AI應用的領軍者和佼佼者,為助力產業走穩智能建造和新型工業化之路,持續深化AI大腦及智能算法設計引擎,打磨基於小庫自主研發的建築數字化新底層模式ABC智能雲模(AI-driven BIM on Cloud)的技術輸出,以及在各個業務場景中的聯動應用。在以科技助力建築產業數智化的道路上,小庫也多次獲得了住建部的認可和支持。2021年,小庫憑藉自主研發的小庫設計雲及其項目應用入選住建部自主創新數字化設計軟件典型案例;而在今年6月份,小庫建築日照分析能力更是獲得住建部認證及推廣,成為該領域僅有的數家獲得資質認證的企業之一。
如何實現建築產業「數智創變 價值破壁」這一美好藍圖?小庫科技創始人兼CEO何宛余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小庫智能雲模ABC及核心能力
小庫設計雲
從在國際頂尖建築院校荷蘭貝爾拉格學院學習開始,何宛余便致力於將新技術和新方法引入建築設計領域,希望通過計算機與建築的融合提升建築設計效率。在2011年,小庫科技的創始團隊參加「深圳灣生態科技園」產業綜合園區設計競賽,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研發出自動設計算法並中標二標段。2016年,在這個AlphaGo戰勝李世石的人工智能元年,小庫科技成立,正式邁出建築智能探索的第一步。
據介紹,小庫科技擁有「建築設計+數智化」的雙重基因,核心團隊中包括計算機工程師、建築師、數學家、地產高管、營銷專家等不同背景的精英。通過人才隊伍創新動能的加持以及對行業敏銳的洞察力,小庫科技基於自主原創的建築數字化新底層模式ABC智能雲模,於2017年中發佈全球第一款面向建築設計師一體化智能雲模設計平台「小庫設計雲」,並從建築的前期規劃逐步延伸至中期設計、後期施工裝配,構建起覆蓋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國產自研工業軟件體系,通過持續開放多維合作,攜手合作夥伴共同助力建築產業的迭代升級。
在小庫以人工智能為建築行業賦能的同時,這家年輕的企業也收穫了諸多認可與榮譽。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小庫科技獲得和申請中的專利共計逾百項,攬獲超50個權威獎項。目前小庫的註冊用戶已經達到了近十萬、生成的方案數以百萬計,為數千家產業鏈上中下游合作方提供了智能產品與服務,協助企業在新一輪挑戰中降本增效、提升價值。
202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部門聯合出台《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發展智能建造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也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但現實的困境卻是:目前的建築設計需要在多維度、多要素之間做運籌決策,而在工具交疊與信息交流的限制下,往往陷入繁瑣、重複、耗力的泥潭。
「我們發現在朝着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築工業化前進的過程中,建築設計依然是以圖紙驅動為主。圖紙是建築師從無到有去表達設計思想的工具,也是建築產業的底層語言,採購、施工、銷售、運維,都基於設計圖紙。然而,在傳統的瀑布流模式中,圖紙呈現的是單一的圖形,很多數據無法通過單一的圖形格式進行承載,在產業鏈運作過程中效率低。」何宛余表示,BIM本來是為了解決圖紙的語言、數據問題,然而BIM數據結構重且需要大量人工進行手動設計建模,因此無法高效地應用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
為解決傳統建築設計生產力低下的弊端、賦能智能建造的實現,小庫科技自主研發了建築數字化新底層模式ABC(AI-driven BIM on Cloud 智能雲模),它是基於小庫自有模式下的BIM而建立的全新一代建築數字語言,立足於解決工程設計軟件的「卡脖子」問題,助力建築數智化與新型工業化。不同於傳統模式下的圖形驅動邏輯,ABC智能雲模由數據驅動,通過算法和算力演算出最優解,再渲染出幾何模型,從而實現了「數-模-規」(即數據、模型、規範/規則/規律)的聯動,建立人工智能驅動的雲端建築信息模型應用。
在ABC模式下,首先,設計的過程將由人工智能來輔助實現,通過算法、數據與算力的有機結合,大幅提高設計生產效率與產出質量。其次,通過雲端的智能化實現對各階段各環節生產的並行,前置完成虛擬空間中所有的數據生產,提高對項目的總體控制力。最後,依靠雲端的強大連接力,把不同生產環節的各端連接到一起,實現高效的在線協作。
多年來,小庫一直在探索ABC模式的底層技術研發與產品應用,從設計出發,將攜帶結構化的數據、實現可交互的模型和包含邏輯化應用基因的建築新語言連接到產業鏈的各個端口,推動建築產業智能化升級。同時不斷擴展建築智能的深度:從城市地塊,到單體空間,再到裝配構件;從建築,到結構機電,再到全專業;從住宅、公寓,到產城、商業,再到其它業態不斷突破……
小庫裝配式設計解決方案
2022年1月12日,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會同15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指出,廣東將推動智能建造技術在城鄉建設各環節的應用,以新一輪技術變革賦能建築業高質量發展。
如何理解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的關係?何宛余認為,新型工業化中涵蓋了工業化、數字化和智能化三個關鍵詞。新型工業化包括了從策劃設計、造價、成本、施工到後期運營,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的概念,而智能建造是中間建造環節,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加上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能力對建造環節進行改造。當前整個建築產業上游和下游之間存在着「接口」不匹配、「語言」不兼容的情況,若要實現智能建造與新型工業化,並對行業進行升級迭代,提升的本質不是在於某個環節、單點,必須通過底層語言的統一打通來進行產業變革與升級。
在智能建造方面,小庫在2021年6月首次發佈了面向裝配式建築的智能設計能力,以小庫ABC底層架構為基礎,向建築工業化的設計、算量、製造及建造的數字化輔助延伸,嘗試像搭樂高積木一樣地去設計和建造房子,實現高效的正向裝配式BIM設計,讓設計與工廠連接起來。
基於當前「雙碳」方針對建築業可持續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小庫也針對裝配式這一建築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路線再次進行能力深化。小庫提出「AI+DFMA(即Design For Manufacture & Assembly,面向製造和裝配的設計)模式」,以標準構件為基本元素,用AI為製造與裝配精益設計,減少製造和裝配環節的出錯率,降本增質,並實現工業化下的個性化需求。
此外,小庫通過與生產建造企業的聯合共創,提出「智能設計-智能建造-智慧運營」全流程、一體化的裝配式整體解決方案,將數據與設計打通,並鏈接數字工廠,輔助生產、施工、後期運營全流程。據悉,相對於傳統建造模式,AI+DFMA模式可節省70%時間,該模式也已在小庫與三一築工、中建科工的合作項目中得到應用。
例如,小庫科技與中建科工聯合打造的「鋼結構模塊化建築整體解決方案」。該方案藉助小庫裝配式智能設計引擎自動搭接大量方案、多專業聯動深化設計、設計算量實時聯動三大利器,將設計、算量的數據對接至中建科工的鋼結構模塊化建築智慧工廠及綠色施工現場,高效推進設計、算量、生產、施工等多方數字化高效協作,從根源上降低成本、節省時間並提升建築品質。
迎時代而生,踏浪峰而行。展望風起雲湧的「十四五」智能建造市場,何宛余說:「小庫是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在鋼結構裝配式模塊化、預製混凝土裝配式和鋼結構裝配式都有深入的探索和應用,這一套『多快好省』的模式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和高度讚揚。未來,我們期待小庫的數智化能力深入建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加強與科技企業、建築企業的合作,發揮建築科技在智能分析、建造、管理等多個場景中的應用成效,共同讓智能變革在建築領域加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