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傳承地質魅力·續寫文明華章——推動地質公園與生態文化多樣性融合發展」主題論壇上,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邁克爾·本頓)教授圍繞「三疊紀化石群」價值通過視頻作主旨發言。他指出,貴州三疊紀化石遺址群以其獨特的完整性與早期性,成為重塑人類對地球生命演化關鍵階段認知的關鍵依據,具有不可替代的全球性科研價值。

邁克爾·本頓通過視頻作主旨發言
邁克爾·本頓介紹,約2.5至2億年前的三疊紀,是地球生命從二疊紀末期大滅絕中復蘇的「轉折樞紐」。這場地球史上最嚴重的滅絕事件後,古生代動物群徹底消亡,生命系統在極端惡劣環境中開啟重建。令人矚目的是,魚類、魚龍等海生爬行動物在此期間實現爆髮式演化,推動生命世界邁向新形態——三疊紀因此被視作現代生態系統的起點。
「要理解當今生命形態的來龍去脈,必須回到三疊紀。」邁克爾·本頓解釋,這一時期不僅是關鍵現生類群的起源地,更見證了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及珊瑚等新生物類群的集中湧現,持續5000萬年的「三疊紀革命」,奠定了海洋與陸地現代生態系統的基礎。
近幾十年來學界對三疊紀的認知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貴州盤縣、興義、關嶺等化石遺址的研究。邁克爾·本頓特別指出,相較於德國等歐洲地區的同期化石記錄,貴州化石群將人類對三疊紀早期生命演化的認知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那是地球環境最惡劣的階段,火山活動引發二氧化碳濃度飆升,植被與浮游生物銳減,光合作用近乎停滯。
然而正是這種「生態真空」,催生了海洋生態系統的超速演化。盤縣、興義化石清晰記錄了這一過程,至關嶺化石群時期,生物群落已趨於穩定。「這種生命清零後重啟的案例,在地球史上絕無僅有。」邁克爾·本頓表示,貴州三疊紀化石群完整留存了這一獨特歷程,為解析極端環境下生命的韌性與演化規律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實證,持續改寫着人類對地球生命史的認知邊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張警 徐濤
圖/楊濤
編輯 王小婷
二審 楊韜
三審 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