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2023年06月29日20:58:04 科學 1805

當地時間28日,美國海岸警衛隊發表聲明稱,專家們從此前內爆的「泰坦」號潛水器殘骸中發現了「疑似人類遺骸」。聲明顯示,美國醫療人員將對「疑似人類遺骸」進行進一步分析。

「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 天天要聞

有人因此想到,在萬米、甚至只有千米的深海中,大海的壓強足以把普通的潛艇壓爆,為什麼一些深海生物卻可以在這樣的深度生存呢?畢竟,在100米水深的地方,壓力就達約10個大氣壓,比海平面的壓力大了10倍。

鯨魚為什麼能在深水中活動?

「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 天天要聞

到了2000米的深處,在這裡將承受相當於地面200倍的壓力,大多數靠肺呼吸的生物(像人類)會被壓力壓碎,一些金屬結構的密閉空間也很難在這裡保存完好。

不過,這個深度正好是一些鯨魚的覓食深度,它們和我們一樣用肺呼吸空氣,而它們卻生活得很好。

「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 天天要聞

這是因為鯨魚有一個可摺疊的肺,這讓它們一次潛入深海近兩個小時也不會被壓碎。

潛水時,這些鯨魚將空氣中的氧氣儲存在血液和肌肉中,而把肺摺疊起來不留任何空氣。

它們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它們的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分子的含量比其它哺乳動物要高得多,而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分子可以用來儲存氧氣。

另外,這些鯨魚還能降低它們的心率,暫時阻止血液流向身體的某些部位,這有助於延長氧氣的持續時間。

海洋深處的魚類如何生存?

再往深處走,這些只是來覓食的生物就不行了,為了適應更深處的氣壓,需要進化出一些「更專業的設備」,只有長期在這裡的「用戶」才能做到這一點。

在海洋深處,壓力是難以想像的,只要足夠深,密閉的金屬空間(如潛艇)肯定會被壓扁。

但有些生物還是可以在這裡生存,這是因為生活在深海的生物體的大部分都是水,而水是很難被壓縮的;它們也已經不用像肺或魚鰾(幫助魚類上浮下沉的器官)這樣充滿氣體的空間來生存了。

世界上海洋最深的地方是馬里亞納海溝,在這裡最深的地方超過11000米,平均深度也超過了8000米,如果把珠穆朗瑪峰放在裏面的話,估計連頭都露不出來。

「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 天天要聞

圖為:發現海底最深處的魚

但是在這裡也發現了高級生物——馬里亞納獅子魚(Pseudoliparis swirei),這種魚最深可以到達8200的深度。

這是一個沒有空氣腔的有機體的極限了(生物極限是-8370米),因為高壓也會破壞分子的結構,比如組成生物體的蛋白質等。

馬里亞納獅子魚為了適應這種環境進化出一些特殊的結構,比如它的骨頭上有縫隙,這可能有助於它平衡內部和外部壓力。

最重要的是所有深海生物都有一種被稱作三甲胺N-oxide (TMAO)的有機小分子,這些小分子阻止了生物體內的其他分子被高壓力分解(比如膜和蛋白質),而馬里亞納獅子魚的這種小分子含量非常高。

有意思的是,這種分子會給魚帶來「魚腥味」,淺水物種也含有這種物質,但深海物種更多,這是深海物種魚腥味更重的原因。

「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 天天要聞

馬里亞納獅子魚已經完全是一個「瞎子」了,它的眼睛只是擺設的,這是因為它所處的海洋深度是完全黑暗的,它們適應了這種無光環境。

其實,深海的環境比我們想像的要糟糕得多,不僅僅只是壓力變得巨大而已,那裡沒有光,很冷,沒有多少氧氣,食物也很少。

可以說,深海是一個非常難以生存的地方,如果在深海發現一些生物,總是能刷新我們對生物生存能力的認知。

不過對深海生物的研究很難,因為壓力影響化學反應速率(變快),適應了這些壓力的生物體在被帶到地表進行研究時可能會遇到代謝問題。

來源:微信公眾號「怪羅」

往期精彩回顧

|深潛器,真的不是你想造就能造

|飯菜千萬不能等涼了再放冰箱,一定要趁熱!!

|憋尿可以幫你做出更好的選擇?下次猶豫不決時試試!

|30歲的人,奶茶都不敢點全糖的

科技發展的背後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

閱讀「科技工作者」

「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 天天要聞「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 天天要聞

點分享

「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 天天要聞

點收藏

「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 天天要聞「泰坦」號中或發現人類遺骸,深海壓力那麼大,為何魚卻沒事?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擁抱「科學的春天」 大灣區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 - 天天要聞

擁抱「科學的春天」 大灣區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

伴隨着新質生產力成為各界的熱詞,一個新的「科學春天」正在到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着力邁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過程中,創科已然成為最重要的賦能者之一。在「機遇灣區」走訪活動中,創科也成為政產學研都無法繞開的一個關鍵詞。
植物如何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機制 - 天天要聞

植物如何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機制

中新網北京6月19日電(記者 孫自法)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地球上的植物是如何抵抗和適應的,長期以來頗受學界關注和持續開展研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6月19日向媒體發佈信息說,該所科研團隊和美國高校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研究發現,儘管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節延長,但植物仍能保持葉片生長和衰老時間的穩定平...
為你喝彩|風雲歲月:張鵬與中國氣象衛星的精準探索 - 天天要聞

為你喝彩|風雲歲月:張鵬與中國氣象衛星的精準探索

自1970年國家開始上馬風雲衛星工程,至2023年風雲三號07星的輝煌升空,中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已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的風雨兼程。50多年來,風雲氣象衛星不僅見證了中國氣象預報技術的飛躍,也從早期的粗略預測逐步邁向了今日的精準預報。這一變革的
哈爾濱有一處「莫奈的池塘」,只能白天來,因為…… - 天天要聞

哈爾濱有一處「莫奈的池塘」,只能白天來,因為……

哈爾濱有這樣一處地方在這裡你能遇見「莫奈的池塘」六月的群力丁香公園睡蓮盛開,微風拂過蕩漾起點點漣漪蓮葉搖擺淡雅的清香氤氳在空氣中內湖裡一株株黃色、白色、粉色的睡蓮在陽光下盛開它們婀娜多姿,隨風搖曳吸引不少市民的目光睡蓮是水生植物中的名貴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