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新華社記者劉禎
7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運動場座無虛席,熱烈的氛圍比驕陽更勝。
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這裡舉行。萬餘名畢業生即將從這個被稱作「離科學最近的地方」啟程,奔赴各自的科學之路。
圖為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現場。(中國科學院大學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是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的創新型大學,承載着厚重歷史與科研使命,在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中,走出了一條科教融合的育人之路。
「中國科學院長達70餘年的人才培養理念,就是在攻堅之所培養攻堅之才,在託付之地鍛造可託付之人。」畢業典禮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周琪寄語畢業生:「接過前輩們的重擔,成為一個值得託付的人。」
心之所向,無問西東。站在「兩彈一星」試驗舊址上扶正流蘇,回望前輩們的足跡,畢業生們豪情滿懷,臉上洋溢着對未來的憧憬。
「在國科大的這幾年,我不僅在一個個科研項目中收穫了知識,更學習提升了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胡陶然說,畢業後,他將繼續在物理學領域深造。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即將入職京東的計算機技術專業碩士畢業生任子毅認為,企業不僅有複雜的供應鏈場景,還有大量對前沿技術的投入。「我希望在這樣的環境中,將研究能力轉化為真實的社會價值。」他說。
如今,國科大學生活躍在國家科技創新第一線:數十名碩博研究生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二期的建設,十餘名畢業生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的建設……他們在「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揮灑青春與汗水,在各自熱愛的領域發光發熱。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突破「卡脖子」難題、搶佔科技制高點,已成為各國的當務之急。作為導師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赤囑託畢業生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從而「迸發出照亮宇宙的光芒」。
「做科研需要有敢做難事的勇氣和甘坐冷板凳的耐心。」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博士畢業生張紹磊說,畢業後,他將進入高校繼續科研工作,期待在國家波瀾壯闊的發展藍圖中留下屬於自己的奮鬥印記,真正做出無愧於國家期望的貢獻。
圖為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現場。(中國科學院大學供圖)
「你們能不能做個值得託付的人?」
「能!」
鏗鏘誓言回蕩在運動場,校園裡處處瀰漫著希望的氣息。未來無論身處何方,他們都將帶着這份期許,從這片孕育了無數科學夢想的土地出發,續寫屬於自己的科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