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感興趣,可以點擊右上方的「關注」,小物將為您帶來更多奇妙故事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的西海岸上,230頭領航鯨擱淺在沙灘上。
他們微擺着尾巴和胸鰭,想要掙脫沙灘的束縛。但是他們的鰭無法支撐起過重的體重,擱淺後只能在沙灘上等待死亡,如此場面,實在令人痛心!
澳大利亞對於環境與氣候的處理,一直以來就讓大家都頗有微詞,管理不力、管控不嚴等等,都是大家抨擊該國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次230隻領航鯨一同擱淺的慘劇,讓大家更加質疑澳方到底是如何保護自然與這些珍惜動物的。
據悉,這兩百多隻領航鯨起初被發現時,已經過半數死亡。這主要是由於鯨魚的體長達7米左右,體重更是可以達七千多斤,一旦離開海水的浮力,其骨骼和內臟很快就會支撐不住身體的重量,同時表皮也會迅速脫水。
按道理說,鯨魚一般都生活在深海,平日里在淺海能見到一兩頭就已經是了不得的大喜事,可是這次卻一次性擱淺了230餘頭,場面壯觀的同時也令人扼腕嘆息,同時更是引發了諸多猜測。
領航鯨為何名為領航
領航鯨又名巨頭鯨,被認為是高智商動物。
海洋中的漁船來來往往,他們會拋下小魚小蝦之類的食物。聰明的巨頭鯨發現,跟着漁船有肉吃,他們便成群結隊與漁船相伴,游上游下,看起來就像在領航一樣。
同時,由於領航鯨的體型巨大,它們在游泳時,會避開藏在海面下的暗礁,因此船隻跟隨它們行走會更加有保障。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領航鯨的膽量與它的體積完全不成正比,簡直小得可憐,一點動靜就能把它們嚇得掉頭猛跑,因此平日里喜群居,一般會有一個「領頭鯨」在前方,帶着整個族群進行日常活動。
領航鯨的悲慘命運
領航鯨的擱淺事件並不是首例,早在一年前也曾經有過470頭領航鯨,在同一處地方擱淺,當時澳方人員的救援行動持續了將近十天,可這也才救活一百多頭而已,而且它們即使被救活了,再回到海里說不定也活不了多長時間。
畢竟在岸上停留了那麼長時間,身體里的水分流失得差不多了,體重對於內髒的壓 迫也是一直存在的,相當於一個身患重病的人,雖然還活着,也許精神狀態也還算不錯,但是內髒的損傷卻是不可逆的,這就是我們無法左右的了。
不過,除了這種由於鯨魚自己的原因導致的死亡之外,其實世界上還有一部分鯨魚的命運相當悲慘。它們被人在海中圍捕,再慢慢殺掉,對於這種有生命的物種來說,足以算得上是巨大的折磨了。
丹麥有一個叫做法羅群島的地區,在這裡捕殺鯨魚不光不違法,甚至還是一種習俗,在每年夏天,那裡的人們都會有組織有計劃的對鯨魚進行捕殺,那段時間他們附近的海域都會被鯨魚的血肉染成鮮紅色,場面十分可怖。
這樣的做法無疑是錯的,他們捕殺鯨魚並不是因為要大量的售賣鯨魚製品,也不是為了要吃鯨魚的肉,畢竟它們的肉並不好吃,又干又硬而且還很柴。
所以丹麥人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所謂的「傳統」,藉由這種借口來踐踏鯨魚的生命,滿足他們一些過分的欲求,可是這樣做卻會讓無數條鯨魚失去生命,而且還會對海洋環境乃至大自然造成難以磨滅的不可逆傷害。
高智商領航鯨擱淺的具體原因
中科院研究員表明,造成領航鯨擱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海洋噪聲干擾,包括自然活動以及人類活動干擾鯨魚的回聲定位系統,導致聲吶失靈;也可能是鯨魚感知到地球磁場異常,因而迷失了方向,但這目前並未得到充分的證明,因此真實原因目前尚未形成定論。
而鯨魚擱淺後,不僅救援難度大,還有可能產生鯨爆。
鯨魚的體量巨大,所以飯量也很大,一般都是張開大嘴無差別捕食,碰到什麼就吃掉什麼。可偏偏它們的消化系統功能性一般,吃掉的海洋生物在他們的胃裡會逐漸腐化掉,產生各種各樣的氣體,常見的比如說甲烷和氨氣等,可燃、刺鼻。
如果鯨魚已經去世,其體內的各種蛋白質在細菌的作用下開始分解,氣體就全部堆積在身體里,這樣密不透風的情況,很快就會把它變成一個「生物起爆系統」,一旦起爆,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比如說我國寶島曾在2004年時發生了一起抹香鯨爆事件。一條長達17米,體重達到50T的抹香鯨屍體在運輸過程中因為操作不當,直接在鬧市區發生起爆,鯨魚體內腥臭的內臟伴隨着粘稠的血液,波及到了眾多民眾,大家都莫名淋了一場「紅色的雨」,一定是一場不想再次回憶的經歷。
其實,從自然界內的因果循環角度出發,如果鯨魚能夠自然死亡的話,對於自然資源的循環來說是一件有利的事情,甚至能夠維持上萬個海底生物個體的正常生存。
比如說它的脂肪會被食肉魚吃掉,殘骸會被食腐動物吃掉,骨骼也能存在上百年,成為各種底棲生物的「家」,而「一鯨落,萬物生」的說法也是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