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素稱「中國的盲腸」。袁隆平穿越這道盲腸,走向了另一個世界,一個他還一無所知的世界。而這裡正是中國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的起點,也是中華民族最早稻文化的發祥地、世界稻作文明的發源地——安江。他在這裡執教18年,一家人在這裡生活了37年。
在這裡,袁隆平度過了初來的三年迷茫期。當科學春天的風終於吹到安江後,他希望能搞點什麼新的品種,一種高產的新作物。他猜想的這個新作物究竟是什麼呢?他依然是只迷途的羔羊。
但袁隆平清楚地知道:科學就是要通過試驗來得以檢驗。於是他動手做了第1個試驗:紅薯和月光花嫁接。結果他成功了,長成的紅薯個大、澱粉含量高。
但是當他把嫁接長成的紅薯當種子種下,情況卻是:地上月光花開花,地下不結紅薯。結論是無性雜交無法得到變異的種子。
俄國猶太裔病理學家梅契尼科夫說:「人類藉助於科學,就可以糾正自然界的缺陷。」袁隆平確實藉助於科學,用三年時間試驗證明蘇聯卓越園藝家米丘林學說的致命缺陷。他經歷了從迷茫、迷失到恍然大悟,最後又回到了原點,重新出發。
1960年,袁隆平把目光從紅薯轉向了水稻,這無疑是他一生最關鍵、最具決定性的選擇。在接下來的歲月里,他將在稻田裡安身立命,他的魂在稻田裡,他的世界在稻田裡。
他已明確地朝着一個方向、農業科學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雜交水稻,看齊了。雜交水稻的關鍵是要找到母本。
袁隆平只要放下教案,就直奔稻田。一手拿着放大鏡,一手拿着鑷子,去稻田觀察和尋找種子。頭上太陽曬,很熱;腳踩在水田裡,很冷,真正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功夫終究不負苦心人。在一個神奇的瞬間,袁隆平發現了生命中的第一株神奇水稻——「鶴立雞群」。他仔細觀察這一株非同一般的水稻:株型優異,十多個八寸多長的稻子,穗大粒多,每一粒都分外結實、豐滿,他簡直是如獲至寶。
終於到了第二年春天,「鶴立雞群」的種子被種到了實驗田裡,袁隆平像望子成龍的父親一樣,期待那些種子能長成植株茁壯、穗大粒多的下一代。真是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結果是「子不及父」的參差不齊,一瓢冷水狠狠地潑了下來。
這一瓢涼水澆醒了袁隆平。他通過對這些植株的反覆統計計算,終於得出「鶴立雞群」是天然雜交稻。他為此興奮到了極點。
之後,袁隆平進京請教專家,破解了理論上的難題,接下來就是尋找雄性不育株。但是能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幾率,幾乎是微乎其微。
也許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就在1964年7月入夏以來的第14天,即7月5日午後2時25分,袁隆平的眼睛再一次散發出興奮、奇異的光芒。他終於找到了具有單一性功能的母稻,可以做雜交的母體。
之後他又與助手在幾十萬株稻穗中找到六株形狀不同的雄性不育株,它們就是雜交稻的生命密碼。袁隆平興奮、清晰地勾畫出了中國雜交水稻的第一幅藍圖。
但是,要把一粒雜交水稻的種子,從試驗田走到農家的田間地頭,要闖過三關:三系配套關、優勢組合關和制種關。
這三關還沒有開始,「文革」先開始了。袁隆平育苗的60多個罈罈罐罐被砸爛,被折斷和撕裂的幼苗滿地都是,幾乎被烈日枯燥。他怎麼受得了,這是他的命根子。
還算蒼天有眼。袁隆平的兩個學生李必湖和尹華奇,在秧苗被砸之前偷出了三盆,藏了起來。試驗又可以繼續進行了。袁隆平也從差點被管教變成了被保護。同時還發生了一件中國雜交水稻發展史上標誌性事件:中國第一個雜交水稻科研小組正式成立。
那三盆秧苗經過反覆繁育,到1968年春天已發展為兩分試驗田。為了加快育種步伐,袁隆平決定追趕太陽,去嶺南、海南和雲南等光合潛力高的天然大溫室繁殖育種。
之後,他們帶着從海南培育的700多株秧苗,一路小心翼翼地返回安江盆地。袁隆平像呵護嬰兒一樣呵護着地里的秧苗。當秧苗長到快要揚花、灌漿、抽穗時,令他絕望的事情發生了。
1968年5月18日早晨,大雨初晴。當袁隆平穿過一片綠油油的田野,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地里的秧苗不見了,試驗田變成了爛泥塘。
簡直是五雷轟頂的打擊。直到事發後第4天,他終於在一口水井裡發現了幾棵漂浮的秧苗。這5棵是最堅韌的生命,是實驗繼續的功勛,它挽救了袁隆平5年的心血。
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就像科學的朝聖者,不遠千里萬里奔赴他們聖城買加:嶺南、海南、雲南。他用一千多個品種,做了三千多次雜交試驗和上萬次測驗,對「三系」遺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無論當時,還是如今,科研探索的路上也難逃「成者王侯敗者寇」的宿命,袁隆平同樣承擔著來自社會上的壓力,而不是科學上的壓力。好在湖南省委給了袁隆平雪中送炭般的巨大力量,他也告訴自己:哪怕窮盡一生,也要把雜交水稻搞成!
袁隆平又決定性地思考與選擇「從親緣關係較遠的野生稻里尋找突破口」,尋找和搜集野生稻資源。
1970年11月23日,又一個將載入史冊的日子。袁隆平助理馮克珊在老鐵路邊上的野稻田裡找到了那個神秘愛人「野敗」。經過實驗,袁隆平勾畫的「三系法」藍圖終於全線打通。
隨着一道道難關的攻克,中國終於邁進了雜交水稻的時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線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袁隆平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他干成了一件全世界人都沒幹成的事,雜交水稻也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1985年10月,袁隆平獲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ipo頒發的「傑出發明獎」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這是他首次獲得國際大獎。
科學的道路曲折而致遠。在這崎嶇不平的科學道路上,袁隆平和他的團隊跨越了一個又一個高度,實現了一次又一次飛躍,用鐵定的事實告訴全世界:中國的糧食是安全的!中國人能養活中國人!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了中國人的手裡!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必刪除[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