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佈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髮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並引起行業熱議。本次CSCO-CDE專場上,CDE化葯臨床一部審評員唐凌針對《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新葯研發》及相關政策進行分享。
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新葯研發
NMPA CDE
CSCO2021 唐凌
臨床研究的根本:
以患者為核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
在臨床研發過程當中,可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
·同一個標準治療有多個,我應該選誰做對照組?
·想做一款抗PD-1靶點的口服藥物,臨床試驗該怎麼設計?要不要和抗PD-1單抗注射液做對照?
·國內創新葯A已在國內上市多年,我們的進口葯要在中國上市,是不是要選A做對照?
·A葯上個月批准上市了,我現在做難治複發XX,是不是要選擇A葯治療後的人群?
·產品一期已經入了10個病人,ORR達到了60%,能不能做單臂?
這些問題千頭萬緒,但都是臨床的問題。臨床研發的根本,是以患者為核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在臨床研發過程中先了解患者需求,通過新葯研發來解決和滿足患者需求,最後患者參與臨床試驗,由臨床試驗交出答卷,證明藥物解決了患者問題。
新葯研發應該以「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為最高的目標,「更優」的概念可能是更有效、更安全,也可能是更便利,或者一個藥物的上市使患者的藥物可及性更好。正是基於這種考慮,CDE於7月2號發佈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髮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
作為一個指導原則,它具有前瞻性,也是在既往審評經驗積累之上對審評尺度的梳理,以及思考的總結:
- 以往的「技術指導原則」旨在介紹技術要求,提出標準——「怎麼做」。
- 《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髮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希望提出一種思考的思路——「怎麼想」,怎麼想比怎麼做更加重要。從長遠來看,技術可能會更迭,但是「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思考方式會在長時間內指導研發行動。
回歸患者群體,傾聽患者聲音
了解了什麼是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研發之後,如何落實到具體的研發行動中,可以有以下幾點思考:
加強機制研究
- 基礎研究和藥物作用機制創新,是推進藥物研發的根本動力。
- 「知己」:加強對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通過突破與創新,優化藥物設計,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 「知彼」:加強腫瘤發生、發展的基礎研究,惡性腫瘤的致病機制複雜,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提高精準化治療
- 關注並持續改進患者和治療藥物的匹配程度,不斷提升抗腫瘤治療的精準性。
- 不同患者人群可能適合不同的方案,應根據疾病的生物學特徵和藥物的作用機制,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聯合方案。
- 減少「陪跑」患者。
不斷改善藥物安全性
- 惡性腫瘤作為致死性疾病,不良反應來自多方面的影響,但對不良反應的容忍度較高。
- 惡性腫瘤逐步呈現慢性病特徵,導致長期用藥安全性易被忽視。
- 會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增加患者治療負擔,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 最終導致治療減量或終止,影響患者的最終療效。
改善治療體驗和便利性
- 趨向慢病化,讓長期治療更需要考慮治療的體驗感和治療的便利性。
- 常見改良方法:給葯途徑、給葯頻次。
- 無論何種改良方式,都應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並順應患者一般的治療習慣,切實符合患者的便利性。
關注不同人群的治療需求
- 目標適應症人群的特點
- 特殊人群的用藥
- 藥物相互作用
關注治療需求的動態變化
- 腫瘤患者的治療需求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中。
- 極高的緩解率下,仍有患者未能獲益,這部分患者的治療需求更高。
- 選擇在富集人群中開展研究並不意味着其他患者人群無法從治療中獲益。
- 一旦發生耐葯,患者可能又將陷入無葯可治的境地。
- 腫瘤患者的藥物的研發和用藥,是從「無葯可治(耐葯)」,到「有葯可治療」、「有葯可選」及「更優治療」。
減輕受試者的負擔
- 出行、隨訪可能存在不便利。
- 可能增加本身免疫功能較差的腫瘤患者發生感染的風險。
- 兒童受試者面臨無法參加學習工作的困境,還可能對監護人帶來誤工、收入損失等額外社會經濟負擔。
因此強調在我們的臨床試驗當中要注意:
- 合理規劃。
- 既要滿足必要的信息採集,還要盡量減少受試者及家庭的負擔。
回歸患者群體,傾聽患者聲音
- 鼓勵在研發伊始,開展相關調研工作。
- 鼓勵開展患者訪談,了解患者需求。
- 最重要的是,藥物研發要緊扣題、不忘初心。
實際上,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研發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2015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鼓勵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創新。
近年來,我國抗腫瘤藥物研發迎來快速發展,患者對於藥物的安全性、治療體驗和生存質量都有了更高的期望。因此我們有必要以患者需求為核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開展科學、有序的腫瘤藥物研發。
本文參考出處:
2021 CSCO CDE專場:唐凌 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科學推進抗腫瘤新葯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