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稱未來可能會有太空農場!來看看科幻電影里的太空開拓史

2021年09月09日18:02:03 科學 1548

  中國小康網訊 9月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出席活動時介紹:中國載人航天有一套環境控制及生物保障系統,能保證人在太空中生活及進行科學實驗,以前是攜帶式,現在空間站是再生式,未來可能會有「太空農場」,在上面種莊稼、種植物,形成生態式的系統。引髮網友熱議。

楊利偉稱未來可能會有太空農場!來看看科幻電影里的太空開拓史 - 天天要聞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回望人類開拓史,已走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旅程,而作為視聽技術的「電影」誕生,則超過了一個世紀。回溯百年銀海,人類在科幻世界的開拓之旅,同樣跌宕起伏。

  下面,我們就選取幾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登月科幻電影,它們反映了人類對月球認識的進步,同時也深深打上了當時科技水平的烙印,對照嫦娥四號的登月壯舉,可以說相映成趣。

  電氣時代:一發炮彈上月球

  1902年,剛剛20出頭、還在日本留學的魯迅,翻譯了一部科幻小說。而同年,在歐洲大陸,比魯迅年長20歲的法國導演喬治·梅里愛,則把這部小說拍成了電影。這部「年度圖書」便是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

  這部寫於1865年的小說,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嚴謹的科學構思,描述了人類登月的場景,使用的是機械動力,用大炮把人類發射到月球上去。因為凡爾納創作這部小說時,正值電氣時代拉開帷幕,反映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成果。

  《從地球到月球》出版30年後的1895年,電影誕生。而電影在它7歲生日的時候,迎來了第一部科幻類型片,這便是文章開頭喬治·梅里愛的改編電影《月球旅行記》。頗為姻緣湊巧的是,人類一部科幻電影,便選擇了登月題材。

  《月球旅行記》當時發行了黑白版和手繪彩板。從影片的劇照可以看到,20世紀初人類想像中的月球,充滿着浪漫主義色彩。而它也是史上第一部使用特效的影片,其瑰麗的場景,透射出電氣文明時代的流光溢彩。

  原子時代:2001太空漫遊

  1969年,美國的「阿波羅計劃」第一次把人類送上月球,阿姆斯特朗留下了那句「月球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名言。當時登月的場景是電視直播,但仍然有不少持懷疑論者認為是在好萊塢攝影棚偽造的。

  原因是就在前一年,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里克剛拍完一部登月題材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影片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特效,並且與美國宇航局NASA合作,成就了電影技術與太空探索互相促進的美談。

  作為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2001太空漫遊》雖然改編自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並且不免帶有原子時代的鮮明烙印,但是影片的觀念卻十分超前,比如視頻電話、手機、人工智能等,都在影片中有着淋漓盡致的體現。

  難能可貴的是,《2001太空漫遊》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音樂背景下,庫布里克把原始人類文明、當代科技文明和未來人類歸宿,以宏觀壯闊的氣魄與微觀纖毫的思辨,抒發了原子時代人類的「天問」。

  基因時代:克隆人上太空

  2009年,一部獨立小成本的科幻影片,掀起了當時社會上對人類倫理學的思考。導演鄧肯·瓊斯搖滾名宿大衛·鮑伊之子,影片的名字叫作《月球》。這部登月題材的影片,背景放在月背的能源開採,而視角聚焦在克隆人問題上。

  與之對應的現實是,2001年人類基因圖譜的初步分析結果公布,宣告了一個「基因時代」的來臨。然而科技的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不期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基因技術在日臻成熟的同時,也在屢屢試探人類倫理學的邊界。

  影片《月球》正是探討了一個問題:假如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進行月球探測這一高度危險的工作時,人類不需要自己親自上陣,而是由克隆人替代完成,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雖然這個問題還有待社會學家、倫理學家解釋,但影片給了一個溫情的答案——克隆人具有和我們一樣的真真切切的情感。要知道,這可是人類自我真實的重要指涉之一啊。(子華)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顏寧闢謠:網傳簡歷不實,已投訴! - 天天要聞

顏寧闢謠:網傳簡歷不實,已投訴!

5月4日,著名科學家顏寧在其微博發佈聲明,闢謠網傳簡歷。顏寧表示:「一份不知道誰缺乏常識造出來的真真假假的簡歷從前年就開始流傳,哪怕也許出於好心,也是不對的,已被我投訴掉了,不知道為啥現在又被翻出來。」她呼籲儘快清理相關信息。
西安突然狂風暴雨閃電,網民說他拍到了龍!專家回應:可能不大需研究 - 天天要聞

西安突然狂風暴雨閃電,網民說他拍到了龍!專家回應:可能不大需研究

一、狂風雷暴突襲古城,多名網友稱「天上游龍飛舞」5月2日晚,西安市民經歷了一場猝不及防的強雷雨突襲。隨着夜色降臨,原本平靜的天空突然響起一連串震耳欲聾的雷鳴,電閃如晝、狂風呼嘯,有人形容那場景彷彿酒吧蹦迪現場,天空中不時炸出白光,讓整座城市在一瞬間被照亮。然而,就在這場雷暴中,多個視頻在社交平台上引發...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萬物皆大 - 天天要聞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萬物皆大

IT之家 5 月 5 日消息,今天是 5 月 5 日,也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立夏 —— 屬於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的到來,意味着我們已經來到了夏天。通常每年 5 月 5 日或 5 月 6 日是公曆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
五一勞動節的遐想 - 天天要聞

五一勞動節的遐想

五一勞動節,這個屬於勞動者的節日,總是能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對於我而言,勞動不僅僅是體力的付出,更是腦力的拼搏,是在科研領域中不斷探索、不斷突破的過程。回顧我的科研生涯,那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機遇、汗水與收穫的旅程。1985 年,我全身心投入到
立即遠離!帶孩子去海邊玩 千萬別碰這種「塑料袋」! - 天天要聞

立即遠離!帶孩子去海邊玩 千萬別碰這種「塑料袋」!

想必這個「五一」假期不少人會選擇去海邊遊玩如果在海邊看到這樣的「塑料袋」漂浮在海水裡的這種——看起來特別像「塑料袋」的水母!千萬別碰!近期,就有遊客在廣東深圳大梅沙海域發現了一大群不速之客提醒:不要去觸碰!
針對網傳簡歷,科學家顏寧發文回應:缺乏常識! - 天天要聞

針對網傳簡歷,科學家顏寧發文回應:缺乏常識!

5月4日,著名科學家顏寧通過其微博賬號@nyouyou發佈聲明,打假網傳簡歷。她表示:「一份不知道誰缺乏常識造出來的真真假假的簡歷從前年就開始流傳,哪怕也許出於好心,也是不對的,已被我投訴掉了,不知道為啥現在又被翻出來。」請微博闢謠儘快清理相關信息。據了解,此類虛假簡歷最早於2023年開始在網絡上流傳,內容涉及對...
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太空生活傳言大揭秘 - 天天要聞

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太空生活傳言大揭秘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李鑫 攝2025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當天,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順利升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在距地面400km 高度的中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們的日常生活跟地球上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眾對他們在太空中的生活總是充滿好奇,比如,太空會讓航天員基因突變?不穿航天服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