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診醫生為患者檢查。
孩子通過擲骰子完成健康知識問答。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模擬醫學中心主任王西富為高中生講解海姆立克急救法。
7月3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揭陽市衛生健康局、廣東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等多家單位,在揭陽市惠來縣惠城鎮成功舉辦「健康科普進鄉村暨廣東好醫生好護士志願服務行活動」第二場專場活動。
此次活動聚焦粵東、粵西、粵北農村地區居民健康素養提升,通過多元化形式縮小與珠三角的健康差距,旨在引導惠來居民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助力健康廣東建設和鄉村振興。
作為「全民健康素養提升三年行動」的關鍵舉措,活動組織三甲醫院專家深入基層,開展義診、培訓、科普、入戶及調研五大板塊,惠及超千人次,發放健康材料千餘份,切實增強農村居民健康獲得感和醫療可及性。
義診活動
海鮮水產類高蛋白飲食易致過敏
惠來縣惠城鎮文化廣場的「健康集市」精心設置義診區、互動區及科普區三大區域。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深汕中心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十餘名專家,為村民提供心血管內科、肝膽外科、兒科等十餘科室的免費義診。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深汕中心醫院康復科劉思齊醫生現場彎腰拾物時放慢動作示範:「保護腰椎不能直接彎腰,要先蹲下再撿。」她向村民推荐居家臀橋和飛燕練習強化腰腹力量:「仰卧屈膝緩慢抬臀做臀橋,俯卧時同時抬起頭四肢練飛燕。」
中醫師馬彬銘的義診席前排起長隊。面對粵東地區高發的皮膚病,他通過把脈問診後分析:「海鮮水產類高蛋白飲食易致過敏,加上臨海濕熱氣候,更易誘發皮膚病。」隨後為患者開具中藥組方及食療建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何振濤醫生提醒在場家長:「濕熱天氣易引發兒童細菌性腸炎和手足口病,需特別注意飲食衛生。」
互動區設置的健康大富翁遊戲中,參與者通過擲骰子完成健康知識問答;食品分類挑戰讓村民將標註「高糖高油高鹽」的沙包投入對應桶中;健康投壺則鍛煉參與者的手眼協調能力。集滿三個遊戲印章的村民可兌換健康禮品,現場氣氛熱烈。
用藥安全知識普及貫穿義診全程。廣醫一院耳鼻喉科宋麗娟醫生接診多位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時強調:「健康耳朵無需定期清理,發癢往往是疾病信號。長期濫用抗生素滴耳液會破壞菌群平衡,反而誘發感染。」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內科董金波醫生則以真實案例警示:「一位擅自停葯的房顫患者險些中風,慢性病患者必須嚴格遵循醫囑用藥。」
基層醫生培訓
新生兒吃奶費力可能是先心病信號
約60名來自惠城鎮、華湖鎮等地的鄉村醫生齊聚惠來縣青少年宮參加專項培訓。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何志裕聚焦高血壓規範化管理,解析臨床常見現象:「部分患者在醫療機構測壓數值偏高,居家測量卻正常,這是『白大褂高血壓』。建議村民定期在家自測,35歲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測量1-2次血壓。」他要求基層醫生掌握房顫早期篩查及高危胸痛鑒別技能,通過優化藥物治療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
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陸國梁重點講授農村兒童先心病識別技巧:「新生兒期出現呼吸急促、吃奶費力,學齡期體力弱於同齡人,輕微運動即氣喘,都可能是先心病信號。」他介紹,當前微創介入技術已成熟應用於簡單先心病治療,複雜病例則需依賴外科手術團隊分期矯治。培訓現場,村醫們緊盯投影屏幕,爭相拍攝ppt診療要點。中場休息時,一位村醫翻看相冊中近百張照片感慨:「專家傳授的都是村裡能用的實在招。」
省衛生健康委宣傳處四級調研員何麗平在開班致辭中提出明確要求:基層醫生需將健康宣教融入基本公衛服務和日常診療,圍繞「健康素養66條」核心知識開展講座諮詢;確保科普內容準確性,引導村民關注「健康廣東」「廣東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等權威平台;持續提升科普能力,用通俗語言講清健康認知誤區。
進校園科普
掐人中無科學依據,反會延誤搶救
在惠來慈雲實驗中學禮堂,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模擬醫學中心主任王西富為120名高中生帶來暑期安全課。針對急救誤區,他現場演示糾正:「掐人中無科學依據,反會延誤搶救;癲癇發作應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切勿強行約束或塞入異物。」在講解海姆立克急救法時,他通過真人示範讓學生掌握腹部衝擊技巧。
王西富提煉出「救命三問」法則:首先確認環境安全避免二次傷害,輕拍雙肩大聲呼喚判斷患者反應,最後觀察胸廓起伏判斷呼吸狀態。針對不同場景,他給出清晰處置方案:對意識清醒者陪伴安撫並撥打120;無意識但有呼吸者置於穩定側卧位等待救援;最危急的無反應無呼吸者需立即實施心肺復蘇,並儘快使用aed除顫。他特彆強調:「《民法典》第184條明確保護施救者權益,掌握正確急救知識後,人人都應勇敢伸出援手。」
廣東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賀蓮在現場表示:「暑期是青少年溺水、中暑高發期,我們將持續推進中小學健康促進活動,通過多元科普形式提升學生自救互救能力。」
入戶探視
吸煙率高、海鮮飲食推高慢阻肺發病率
針對惠來縣戶籍人口超150萬、青壯年外流導致的空巢老人健康困境,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梁婕攜基層醫生深入惠城鎮社區,為五保戶、殘障及失能老人提供上門診療。
在梅四梅花宮直巷82歲方爺爺家中,梁婕測得血壓值為76/142後分析:「雖略超標準值,但心肺功能良好。需保持規律作息和清淡飲食,眩暈癥狀出現時及時就醫。」而在另一戶73歲林老伯家,她發現老夫妻收縮壓與舒張壓均顯著超標,即使使用雙聯降壓藥仍伴眩暈癥狀。「藥物治療需配合生活方式干預。」梁婕叮囑家庭醫生,「要加強尿酸血糖監測,定期隨訪跟蹤。」
結合入戶觀察,梁婕指出本地居民健康隱患:「粵東居民雖有清淡飲食傳統,但吸煙率高、海鮮水產為主的高蛋白飲食普遍,加上飲酒習慣,推高了慢阻肺和高尿酸血症發病率。」她特彆強調:「對慢阻肺高發的老年群體,戒煙限酒與肺功能監測同等重要。」方爺爺在專家離開時鄭重表示:「會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調研非遺
蔡氏中醫正骨術傳承150餘年
活動專項調研組深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蔡氏中醫正骨」發源地——惠來縣坑仔村績順中醫骨傷醫院。該院前身為蔡陳升骨傷診所,傳承150餘年的五代正骨醫術,年接診量最高達10萬人次,其影響力不僅輻射潮汕及周邊地區,還吸引了大量港澳患者,以及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盧旺達的患者前來求診。
通過蔡氏中醫正骨術,醫生會運用氣功手法精準複位骨折,配合內服中藥湯劑消炎活血,外敷自研藥物促進癒合。面對傳統小夾板固定橈骨遠端骨折易移位的難題,團隊創新研發鋁質偏角夾板固定裝置,可靈活塑形並在腕關節活動時保持偏角位,顯著提升療效,該研發還獲得了專利。據了解,目前醫院已有數十種自研藥物納入醫保目錄。
更令人矚目的是,蔡氏家族新生代醫學畢業生紛紛回歸。他們系統學習現代醫學知識後,跟隨父輩精研正骨技藝並逐漸開始獨立接診,為百年醫術注入創新活力。
總策劃:戎明昌 劉江濤 策劃:王衛國 李陽 統籌:尹來 王道斌 游曼妮 葉可可 關健明 執行/采寫:南都記者 楊麗雲 王詩琪 實習生 溫瑋 攝影:南都記者 馬強 執行:麥毓軒 設計:李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