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生活品質的提升,便捷的茶包因其「科學配比」的優勢,逐漸受到消費者青睞。然而,這種看似高效的生活方式,實則潛藏着不容忽視的健康風險,撕開了茶飲產業的"精緻偽裝",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茶包有毒」。
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市售茶包在沖泡過程中會釋放大量微塑料。不同材質的茶包釋放量各異,最高可達數十億顆。
其中,聚丙烯茶包釋放的微塑料危害尤為顯著,每毫升茶湯中約含12億顆,平均直徑僅136.7納米的微小顆粒。這些微塑料極易通過腸道進入血液,進而隨血液循環遍布全身,潛在危害巨大。
即便纖維素或尼龍6茶包,雖然釋放的微塑料數量相對較少,亦不可忽視其潛在威脅。研究顯示,尼龍6茶包每毫升茶湯釋放約818萬個微塑料顆粒。儘管數量較聚丙烯茶包有所降低,但仍足以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影響。
在追求便捷生活的同時,消費者應警惕茶包帶來的微塑料污染風險,審慎選擇,以保障自身健康。那麼大量微塑料的攝入,對人體健康構成哪些危害?
微塑料可被腸道吸收,誘發心血管等多種疾病
微塑料是指粒徑微小,肉眼難以辨識的塑料顆粒,其性質類似於空氣中的PM2.5。這些微小的塑料顆粒可通過多種途徑,包括飲用茶飲等方式,進入人體。
與體積較大的普通塑料不同,微塑料對人體的影響更為深遠。傳統塑料因體積限制,難以被人體吸收,通常可經由消化系統排出體外。然而,研究表明,微塑料顆粒可能被腸道細胞誤吸收,進而進入血液循環,擴散至全身各個器官。
《環境國際》期刊2020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微塑料不僅會停留在腸道內,更能深入細胞內部,甚至對細胞基因組造成潛在損傷。 微塑料與DNA之間的強烈相互作用可能導致DNA斷裂或突變,從而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此外,微塑料亦可能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造成嚴重威脅。
2024年《有害材料雜誌》發佈的研究表明,微塑料進入血液後,可能引發炎症反應,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微塑料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亟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其長期影響,並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其環境污染,以保障公眾健康。
微塑料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常見?
古語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誠然,在認識到微塑料的潛在危害後,我們更應關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來源,以尋求規避之策。
第一、餐飲領域
首當其衝的是茶包。 研究表明,以尼龍66或聚酯(PET)為材質的茶包,在高溫浸泡後會釋放數量驚人的微米級及納米級塑料顆粒。 即使標榜「天然」的纖維素茶包,其微塑料釋放量也僅略低於塑料茶包,健康風險不容忽視。
其次是瓶裝水。 由於包裝材料等因素影響,部分瓶裝水中含有大量微塑料,且多為納米級別。 此外,反覆開蓋的行為亦會導致微塑料脫落,顯著增加水中的微塑料含量。
最後,一次性餐具亦是微塑料的重要來源。 熱飲倒入紙杯後,會迅速釋放大量微塑料顆粒。 經微波爐加熱後,外賣塑料盒的微塑料釋放量更會成倍增加。 長期使用此類餐具將顯著增加人體攝入微塑料的風險。
第二、個人護理領域
塑料微粒,作為一種新興的環境污染物,正以隱蔽的方式威脅着人類健康。儘管多國已頒佈禁令,限制含有塑料微珠的洗護產品,但部分磨砂膏及牙膏中仍存在聚乙烯微粒。這些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珠,具有直接穿透皮膚進入血液循環的潛在風險。
不僅如此,合成纖維衣物的洗滌也構成重要的微塑料來源。每次洗滌,聚酯、尼龍等材料便會釋放高達70萬根微纖維,相當於每件衣物脫落約0.5克塑料。美國自來水檢測結果顯示,高達94%的樣本均含有此類纖維,表明其污染範圍之廣。
此外,一次性口罩與濕巾的使用也加劇了微塑料的擴散。口罩在日常摩擦過程中會脫落微塑料,長期佩戴會導致吸入大量塑料微粒,其危害程度不亞於直接咀嚼塑料袋。而濕巾中的聚酯纖維在被沖入下水道後,會分解為納米級塑料,最終通過污水回用系統進入食物鏈,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第三、家居環境領域
日益嚴峻的空氣污染問題不僅限於室外,室內空氣質量同樣面臨挑戰。研究表明,室內微塑料濃度甚至可高達室外的三倍,其主要來源不容忽視。
合成纖維地毯的摩擦、塑料傢具的老化以及輪胎磨損產生的塑料粉塵是室內微塑料污染的重要貢獻者。以英國為例,每年因輪胎磨損而產生的塑料顆粒高達6.3萬噸。此外,清潔工具的使用也加劇了室內微塑料的釋放。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清潔海綿在磨損過程中會釋放大量微塑料,每磨損1克即釋放約650萬個微塑料,一塊海綿在使用後可能釋放高達3.25億顆微粒。
油漆與玩具同樣是潛在的微塑料來源。道路標線、船舶塗料以及部分玩具油漆中含有的熱塑性塑料,在磨損後會產生微塑料粉塵,並可通過呼吸進入肺部,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最後
微塑料作為一種不可見的存在,已經從「環境問題」演變為「健康危機」,它無聲地存在於我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口飲食中。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選擇天然材質產品、支持環保政策,或許是我們對抗這場「塑料入侵」的最有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