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醫學世家,華科大校友用AI對抗帕金森,產品覆蓋38個國家和地區,納入海外醫保

2025年05月15日15:50:22 健康 1737

出身醫學世家,華科大校友用AI對抗帕金森,產品覆蓋38個國家和地區,納入海外醫保 - 天天要聞

1996年,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用顫抖的雙手點燃聖火,成為奧運史上的經典瞬間。拳王阿里手部的顫抖,源自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癥狀複雜、病程長,且無法治癒。自從42歲確診,阿里在生命的最後30年,始終在與帕金森病抗爭。

這樣的困境並非個例——全球約有1000萬帕金森病患者,正面臨誤診率高、病程漫長、護理難等問題。深圳企業臻絡科學正試圖通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這一群體提供新的選擇。

臻絡科學2013年成立,圍繞臨床、患者和原研葯企三大客戶群體展開業務,涵蓋臨床診療和科研解決方案、患者干預及輔助設備、慢病管理服務以及聯合葯企開展原研葯數字化臨床試驗等。近日,臻絡科學還發佈了全場景醫療人工智能系統「智醫靈心」,為醫生和患者在篩查、診斷、治療、康復等全流程提供支持。

臻絡科學創始人兼ceo任康表示,臻絡科學擁有全球唯一完整的帕金森病診療閉環體系,產品已經覆蓋38個國家和地區,被納入德國、澳大利亞、芬蘭等國醫保體系。

01、醫學世家創業者,投身帕金森診療

臻絡科學的誕生,源於任康醫學世家的熏陶與工科背景的碰撞。

任康出身於醫學世家,除父親是電子工程師外,其祖輩多從事醫學相關工作。耳濡目染之下,他從小便對醫學充滿興趣。

儘管如此,任康的學術起點卻在工科領域。2001年,他考入華中科技大學自動化專業,並在本校獲得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碩士學位。後期遠赴日本神戶大學攻讀醫工交叉領域博士學位,實現個人在醫學與工學理論上的深度融合。

憑藉多學科複合背景,以及希望創造社會價值的初心,2013年任康在深圳南山創立了臻絡科學。彼時,醫工交叉正成為攻克醫療技術難題的關鍵路徑。但選擇哪類疾病切入,任康起初並沒有明確方向。

「2013年,國內醫療創業多集中在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等熱門領域。但這些和我的工學背景相關性不大。」任康回憶。後來,他發現神經系統疾病與工學聯繫緊密,並且在診斷、治療、康復和管理等多個方面都有優化和進一步補全的空間,其中的帕金森病尤為值得深耕。

任康認為,帕金森病痛點很突出。其病程長達數十年,從震顫、運動遲緩、姿勢及步態障礙、肌強直、甚至後期的重度失能,病情會逐漸加重,無法治癒。並且帕金森癥狀複雜多樣,千人千面,很容易誤診。例如,其肌肉酸痛癥狀,就很容易被診斷為肩周炎、頸椎病。

《中國帕金森病報告2025》顯示,近30年間,中國帕金森病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中國現存的帕金森病患病人數超500萬例,佔全球發病人數的38.08%。此外,還有大量的患者未被正確診斷。

面對帕金森病,臨床和患者面臨複雜和多樣的挑戰。任康舉例,帕金森患者90%以上時間都在院外生活,臨床難以掌握病情變化。同時,帕金森病平均病程長達17年,患者每年面臨3-4萬元的直接經濟負擔。

「我們越來越覺得,如果我們能通過科研和技術手段改善帕金森病的診療現狀,將具有重大社會意義。」任康表示。此後12年,臻絡科學一直專註於帕金森病及相關疾病的學術研究和技術攻關。

02、產品覆蓋700多家醫院,40%原研葯企合作

早期,帕金森病在診療和管理的多個環節存在空白,臻絡科學的技術演進過程,始終伴隨着高度不確定性。

「很多臨床場景不僅技術手段缺失,甚至連支撐工程技術轉化實際應用的學術成果都缺乏。」任康坦言。

面對學術與技術的雙重挑戰,臻絡科學團隊深入臨床一線,從臨床實際問題中提煉科學問題,通過開展學術研究、與國內帕金森病專家合作等方式,逐步構建起自己的研究體系並形成相關學術成果。目前,臻絡科學已發表40多篇sci論文,牽頭和參與共13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相關技術成果被納入《中國帕金森治療指南》。

學術成果的工程化與臨床落地,同樣面臨巨大挑戰。任康認為,「產品在臨床落地,面臨的最大挑戰並非商業模式,而是大眾對創新理念的完善認知。因為一個全新產品或多或少都會改變傳統模式,臨床專家、患者和家屬,都要重新適應和接受這些創新的理念。」

為此,臻絡科學從科研階段,就與臨床專家及患者深度合作探討、溝通需求、推敲產品技術路線,形成共識。這樣當成果轉化為產品後,更易被用戶接受。

經過12年的探索和積累,如今的臻絡科學團隊對帕金森病的理解,已經接近臨床醫生的水平。

目前,針對臨床、患者和葯企三大類型的用戶需求,臻絡科學構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體系和產品矩陣。

出身醫學世家,華科大校友用AI對抗帕金森,產品覆蓋38個國家和地區,納入海外醫保 - 天天要聞

臨床端,產品包括「睿評」、「睿雲」等。 睿評通過智能算法和融合感知技術,實現帕金森病的量化評估、智能評分以及輔助診斷。睿雲系統能智能化整合帕金森患者的臨床多模態數據,建立專科中心數字化流程並實現臨床質量控制,並實現更進一步的臨床輔助決策。

面向患者,臻絡科學推出了覆蓋多場景的干預及輔助設備,以及診療服務。例如智能防抖勺「睿餐」,可以讓手部顫抖的患者平穩吃飯。步態輔助設備「睿行」幫助凍結步態患者恢復行走。「睿眠」則用於監測患者睡眠狀況。此外,臻絡科學還為患者提供在線問診、人工智能遠程隨訪、人工智能言語康復等一系列患者醫療服務,實現院內外數據和管理閉環。

對於葯企,臻絡科學與羅氏、賽諾菲、波士頓科學、綠葉製藥等原研葯企合作,加速新葯研發。其合作企業已覆蓋全球40%相關原研葯企。

大模型技術迎來快速發展後,任康認為,越複雜的疾病越適合與人工智能結合,ai相關技術的發展,能在複雜的帕金森病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

今年4月,臻絡科學推出了全場景醫療人工智能系統智醫靈心,用以賦能帕金森疾病創新診斷、治療、康復及管理全流程。智醫靈心已正式投入使用,在早篩、輔助診斷、量表分析、癥狀監測、治療決策、醫療諮詢、遠程隨訪、居家康復等多個環節為臨床和患者提供幫助。

任康說,「以前患者每12個月要去醫院做一次線下隨訪,現在每3個月就能接受一次居家完整評估。即使是言語功能障礙的患者,也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居家進行言語康復。」

基於臻絡科學研發的各類創新醫療設備,智醫靈心打通了數字與物理世界的壁壘,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干預。例如,與智能防抖勺「睿餐」結合,能感知手部空間運動,生成輕量化震顫分析報告。此外,通過其他不同產品形態,還可進行步態分析及無創干預、夜間癥狀監測及分析等。

03、以問題驅動的ai醫療企業將是贏家

目前,臻絡科學的產品和服務,已經覆蓋了全國700多家三甲醫院,90%以上的帕金森病專科中心,惠及數十萬患者。從2017年布局全球市場開始,臻絡科學產品已覆蓋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部分產品被德國、澳大利亞、芬蘭等國家納入醫保體系。

儘管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任康認為,帕金森病領域仍有大量改進空間:

  • 篩查階段:早期癥狀不明顯,漏診率高,亟需優化普適性早篩技術;

  • 診斷環節:需要繼續迭代高效率、高準確度、低成本的診斷技術進一步解決誤診問題;

  • 葯械治療:當前治療手段有效但也有限,基於個性化策略的創新干預方式有明確需求;

  • 長期管理:隨着帕金森病的發展,病人也需要更合理的護理方式和資源,減輕家屬的照料負擔。

因此,臻絡科學的發展空間仍然廣闊。目前,國內涉及帕金森治療的醫療機構,包括約1600家三甲醫院、1600家三乙醫院、以及約2萬家一級和二級醫院。而臻絡科學僅覆蓋了其中700家。在全球上千萬的患者中,目前僅有約2%受益於臻絡科學的產品和服務,未來仍有巨大的拓展潛力與空間。

據pathsoft預測,帕金森病全球治療市場將從2023年的491億美元增至2033年的91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6.41%。帕金森病相關的產品及診療服務,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

未來會存在兩種人工智能醫療企業,一種技術驅動,從人工智能角度看待醫療。另一種是臨床問題驅動,根據具體的臨床問題探索人工智能方案,後者會是最終留下來的公司。」任康說道。在他看來,臻絡科學不是為做人工智能而投入相關研發,而是圍繞臨床問題思考科研技術方案。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無意中發現比節食還掉秤的方法:5天輕斷食,瘦12斤 - 天天要聞

無意中發現比節食還掉秤的方法:5天輕斷食,瘦12斤

上個月遇到一位客戶,40歲的林姐,平時工作忙得顧不上做飯,經常靠外賣應付。她試過節食,但每次餓到晚上睡不着,第二天反而更饞高油高鹽的食物。後來我建議她嘗試調整飲食節奏——5天輕斷食,不用挨餓,也不用頓頓水煮菜。
21天掉了10斤,從146到136斤,嚴重被低估的4件小事 - 天天要聞

21天掉了10斤,從146到136斤,嚴重被低估的4件小事

上周張姐來諮詢時,手上還捏着半塊沒吃完的餅乾。她說試過節食、跳操、甚至買過代餐粉,但體重像卡在某個數字不動。我讓她先回答一個問題:「你吃早飯時嚼了多少下?」她愣住了。於是我給她分享了四個簡單到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習慣調整,讓她先堅持21天。
替米沙坦與厄貝沙坦,兩者有區別,不建議混用 - 天天要聞

替米沙坦與厄貝沙坦,兩者有區別,不建議混用

有位老年朋友問華子,他一直在服用替米沙坦治療高血壓,但最近常去的藥店斷貨了,店員推薦他用厄貝沙坦替代,說是兩者差不多,是否可以混用呢? 華子告訴他,不建議兩者混用。雖然替米沙坦與厄貝沙坦都....
今年小滿是凶日,5月21日小滿,提醒中老年人:牢記這4大禁忌 - 天天要聞

今年小滿是凶日,5月21日小滿,提醒中老年人:牢記這4大禁忌

您發現了嗎?今年立夏後的天氣像坐過山車——清晨薄霧未散,午間驕陽似火,傍晚又飄起細雨。這種忽冷忽熱、濕氣瀰漫的初夏,正是身體最"遭罪"的時候。而即將到來的5月21日小滿節氣,更像一扇隱形的健康門:推得對,安然度夏;推得錯,可能給中老年朋友埋
花生是心臟的「減速器」?醫生忠告:這4種花生,建議多吃 - 天天要聞

花生是心臟的「減速器」?醫生忠告:這4種花生,建議多吃

花生一直是爭議很大的食物,有些人說它油脂高、熱量大,吃多了發胖、不消化,還對心血管不好;也有人說它是長壽豆、植物蛋白之王、血管清道夫。這種說法各有一套邏輯,沒法一刀切。但最近不少心內科醫生開始重新關注花生的作用,特別是在心率控制、血脂調節、
這5種食物,正慢慢「損傷」血管,不想惹上血栓,盡量少吃些 - 天天要聞

這5種食物,正慢慢「損傷」血管,不想惹上血栓,盡量少吃些

很多人擔心血栓,但不知道血栓的根子其實不是「突然形成」的。它從不是一塊血塊一下子堵住血管,而是血管內皮細胞長期受損、局部炎症慢慢積累、血液黏稠度逐步上升。幾種機制交織在一起,最終才出問題。而傷害這一整套系統的,不是劇烈運動,不是情緒波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