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2025年05月14日08:13:15 健康 1603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我這幾年吃素吃得很認真,肉一點都不沾,怎麼最近反而總覺得手腳發涼、頭暈沒力氣,是不是身體缺什麼?」

一個65歲的退休女教師問了這個問題,她從五年前開始轉向全素飲食,自認為吃得清淡健康,甚至常年自製粗糧、豆製品類餐食。

但這半年她開始出現頭暈、體力下降,食慾反而變差,檢查顯示血紅蛋白偏低、維生素B12不足,她非常疑惑,明明「吃素更健康」,為何身體卻每況愈下。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吃素是一種生活方式,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也不是所有吃素方式都安全,尤其是中老年人,隨着年齡增長,身體的代謝能力和營養吸收效率明顯下降,攝入不足造成的慢性損耗比年輕人更難以自我調節。

長期缺乏某些關鍵營養素,會帶來血液系統、神經系統乃至免疫系統的多重風險,那些本以為是「清淡養生」的行為,實際上可能成為慢性健康問題的根源。

很多人把「素食」當作一種減負方式,以為去掉油脂、蛋白、動物來源就等於減輕身體負擔,但事實是,身體不是靠「少」來維持健康,而是靠「准」來維持功能。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中老年階段,肌肉逐步萎縮,蛋白質的合成效率降低,消化酶分泌減少,這時候如果完全靠植物蛋白,往往吸收率不足。

豆類雖然富含蛋白,但缺乏一些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蛋氨酸和色氨酸,如果沒有動物蛋白補充或者科學搭配穀物,就容易導致合成效率下降。

特別是肌少症風險增加,中老年人很可能在體重變化不大的前提下,喪失骨骼肌含量,從而出現走路緩慢、爬樓費力、易摔倒等問題。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除了蛋白質問題,維生素B12也是完全素食人群最容易缺乏的一項,它主要存在於動物內臟、蛋類、奶製品中,植物中幾乎沒有有效來源。

缺乏B12不僅引起貧血,更可能誘發神經病變,如手腳麻木、認知障礙,甚至會加重老年痴呆進程,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缺乏發展緩慢,不易被早期察覺,一旦神經系統受損,修復過程非常緩慢。

如果不講究搭配,僅靠素食獲取鐵、鋅等微量元素也存在明顯不足,植物來源的鐵為非血紅素鐵,吸收率低,還容易受草酸植酸等成分影響。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而中老年人胃酸分泌減少,進一步降低吸收效率,長期低鐵狀態,會導致慢性貧血、免疫功能下降、疲勞感增強。

一些老年女性出現反覆感染、指甲脆弱、皮膚乾燥,追溯根源往往是慢性鐵攝入不足,補充植物性鐵元素雖可作為輔助,但吸收率通常低於10%,無法滿足日常損耗的補償。

很多中老年人一邊嚴格素食,一邊控制食量,認為這樣能保持體重穩定,避免三高問題,但限制過度恰恰造成基礎代謝率持續下降。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一旦長期處於低熱量攝入狀態,機體會進入節能模式,減少甲狀腺激素分泌,降低體溫和消耗,最終出現怕冷、便秘、情緒低落等代謝性適應現象。

中老年人本身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再加上熱量波動大,可能導致餐後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這種狀態並非疾病,卻持續影響日常生活質量。

還有一些人雖然保持食量不算少,但飲食節奏紊亂,不吃早餐、晚餐偏晚、進食速度快,這些都在慢性破壞消化節律,中老年人腸道蠕動變慢,需要規律飲食來維持胃腸激素的分泌節奏。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如果常常不定時進餐,胃排空時間不一致,會增加胃黏膜暴露在酸環境中的時間,引發胃酸反流、胃炎甚至慢性萎縮性胃病

很多人以為這些都是年齡問題,實則是不規律飲食導致的內環境失衡,研究證實,長期夜餐偏晚者其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明顯低於控制組,說明光靠食物種類調節遠遠不夠,時間也決定代謝效能。

除了食物結構本身,吃飯方式也直接影響消化效率,很多老年人牙齒狀態不好,咀嚼功能下降,又因孤獨或趕時間吃得飛快,導致食物未充分研磨。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即便食物再健康,沒有充分咀嚼,就無法被胃腸有效識別和處理,粗糙攝入、高纖維植物性飲食若不配合咀嚼,會加劇脹氣、便秘、吸收不良等問題。

這一點在以五穀雜糧、豆類為主的素食中尤其明顯,很多人以為是腸道不好,其實是機械性消化前端出了問題。

如果一個中老年人已經實行多年素食,但沒有做系統營養評估,也未出現明顯不適,還需不需要調整飲食?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這個問題看似因人而異,但從臨床營養角度看,答案是肯定的,健康狀態不是憑感覺判斷,而是靠指標數據和功能表現。

素食本身無錯,但是否達標、是否適應,要看關鍵指標:肌酐清除率、血紅蛋白、維生素B12、鐵蛋白、總蛋白、前白蛋白維生素D骨密度甲狀腺功能等。

如果多數指標在邊緣狀態,哪怕癥狀不明顯,也說明當前攝入結構存在隱性缺口,這個時候調整結構比等癥狀出現後再補救效果好得多。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最理想的做法是定期做全面營養監測,結合生活習慣、基礎疾病狀態,由專業營養師評估是否需要引入蛋奶、魚禽等低負擔動物性食物。

任何飲食模式都應以適應性為前提,不能靠觀念去固守,中老年階段最重要的不是信念,而是功能。唯有保證基本代謝和營養供給,身體才能應對未來的不可控風險。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吃素更健康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參考資料:

[1]李存峰.關於老齡群體飲食營養與健康的探析,食品安全導刊,2024-04-05

「吃素更健康」並非人人適合?提醒:中老年人飲食要注意這3件事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免疫力是健康防線!三招教你築牢身體防禦,少生病更精神! - 天天要聞

免疫力是健康防線!三招教你築牢身體防禦,少生病更精神!

這幾年,不少人發現自己特別容易感冒、疲憊,稍微變天就不舒服,其實這些都和免疫力下降有關。中醫常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裡的正氣就相當於我們的免疫力。今天不講大道理,直接分享三個提升免疫力的實用方法,幫你從根源上增強體質。第一招,補肺氣
用青春詮釋醫者擔當 - 天天要聞

用青春詮釋醫者擔當

青春,是一場奔赴山海的壯麗征程。在祖國西部廣袤的土地上,一群懷揣夢想的西部計劃志願者,用奉獻詮釋着初心,將青春熱血灑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西部計劃志願者龍濤,便是其中的一員,他在醫療崗位上,用精湛醫術和赤誠之心,為職工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聽力障礙小伙的藝術追夢之路 - 天天要聞

聽力障礙小伙的藝術追夢之路

5月13日,青島大鮑島街區的 「琴嶼浪花」青島市殘疾人文創產品展示館內,一位帥氣的匠人師傅展示着自己的精美工藝品——一個可愛呆萌、憨態可掬的布老虎。這個工藝品做工講究,不少剛進店的市民都會被吸引上前欣賞,工匠師傅會用不清晰的口語介紹作品的製作過程。他叫杜冬冬,是一名聽力障礙者,但心靈手巧的他有着一顆熾熱...
花12000元打熱瑪吉被燙一臉泡!射頻抗衰治療要當心 - 天天要聞

花12000元打熱瑪吉被燙一臉泡!射頻抗衰治療要當心

近年來,射頻抗衰治療頗受消費者青睞,它是一種通過射頻能量刺激皮膚深層結構,達到緊緻肌膚、改善皺紋的抗衰老技術。然而有消費者反映,在射頻抗衰治療中遇到了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導致皮膚損傷的情況。
健康呱呱樂|坐後排暈、看手機暈……暈車人如何自救 - 天天要聞

健康呱呱樂|坐後排暈、看手機暈……暈車人如何自救

【開欄的話】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國家喊你行動啦!即日起,雲南網攜手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權威專家,推出「健康呱呱樂」欄目,每期一張「健康秘籍卡」,刮開即得實用知識:慢病防治、膳食指南、養生攻略……權威科普輕鬆學,碎片時間養成好習慣!國家為你護航,我們陪你行動,誤區退退退,活力蹭蹭漲,身體頂...
聽一句勸:若不想血糖失控,這4種早餐最好遠離,再愛也別貪吃 - 天天要聞

聽一句勸:若不想血糖失控,這4種早餐最好遠離,再愛也別貪吃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醫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