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時看着田埂都是雙層的,還以為是老花眼作怪!」來自邵陽洞口縣66歲的胡大伯談起半年前的癥狀仍心有餘悸。
這位常年耕作的老農,半年前開始出現視物重影、持續性頭痛伴噁心嘔吐,輾轉鎮衛生院、縣醫院未獲明確診斷,最終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揪出「真兇」——一枚直徑2.7cm的垂體大腺瘤。
迷霧中的診斷:從視神經到內分泌的「雙面攻擊」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李鑫主任醫師介紹,患者腫瘤已突破鞍膈向上生長,不僅壓迫視交叉導致雙眼顳側視野缺損(專業表現為雙顳側偏盲),更因異常分泌生長激素引發肢端肥大——胡大伯的婚戒卡在腫脹的手指上難以取下,腳掌增厚致勞保鞋「集體下崗」。
這種兼具佔位效應與內分泌紊亂的垂體瘤,正是導致其視覺障礙與全身代謝異常的元兇。
微創手術揭秘:神經內鏡下的「鼻腔走廊」
李鑫主任醫師及謝志敏主任醫師團隊為患者實施「神經內鏡下經鼻蝶竇入路垂體瘤切除術」。手術中,醫生藉助直徑4mm的高清內鏡,經天然鼻腔通道直達蝶竇,在毫米級操作空間內精準分離腫瘤包膜。術中導航系統實時定位,避免損傷頸內動脈及視神經,最終實現腫瘤全切。
李鑫主任醫師解釋,這種術式創傷極小,術後鼻腔僅需填塞可吸收止血材料,避免了傳統開顱的風險。同時,神經內鏡下切除腫瘤由於其特有的抵近觀察、光照充分的特點,可解決顯微鏡下光照不足、觀察視覺存在死角容易導致腫瘤殘留的缺陷,更有利於在保護周圍重要血管、神經前提下徹底切除腫瘤。
數據見證療效:出血量<50ml,視力24小時改善
術後次日,胡大伯的雙眼視物重影癥狀顯著緩解,複查mri顯示腫瘤完整切除。術中實際出血量僅45ml,比割稻子時劃傷手的出血還少。術後內分泌檢測顯示生長激素水平從術前32ng/ml降至1.8ng/ml(正常值<5ng/ml),患者自覺腫脹的肢端開始回縮。
醫學加油站
1. 垂體瘤檢出率約1/1000,常見癥狀包括:視力障礙(68%)、頭痛(55%)、內分泌紊亂(如女性閉經、男性乳腺發育)
2. 神經內鏡下經鼻蝶手術已成為主流術式
3. 術後需定期監測激素水平,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
李鑫主任醫師提醒:持續頭痛伴視力變化絕非「累的」,建議儘早就診排查顱內腫瘤性病變,農民朋友干農活時出現持物不準、重影等現象更應警惕。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 神經外科二病區 何美玲 郭發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