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2024年11月02日16:22:03 健康 1705

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 天天要聞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


深秋的傍晚,醫院走廊回蕩着急促的腳步聲。72歲的張福安老人被推進了重症監護室,他的血糖指數飆升到驚人的28.6mmol/L。

在場的醫護人員面面相覷,誰也沒想到這位平日里看起來健康硬朗的老人會突然病情惡化。

"我爸平時很注意飲食,從不吃糖,連水果都很少碰。怎麼會這樣?"張福安的女兒張玲站在病房外,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 天天要聞

退休前是一家建築設計院總工程師的張福安,生活一向規律。自從五年前被診斷出2型糖尿病後,他更是謹小慎微,家裡的零食、甜點統統被清空,就連平日里最愛的水果也幾乎不沾。

主治醫師劉明教授嘆了口氣,翻開張福安近期的檢查報告:"張先生這些年對糖的管理方式存在嚴重誤區。過度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反而加重了病情。"

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顯示,合理的飲食結構對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碳水化合物應佔總熱量的45%-60%。完全禁糖不僅無益,反而可能帶來更多健康隱患。

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 天天要聞

張福安住院前兩個月,開始出現頭暈、乏力、視物模糊等癥狀。他以為是年紀大了,也沒太在意。直到某天早晨,老伴發現他躺在床上不省人事,這才緊急送醫。

查結果顯示,張福安不僅血糖控制不佳,還並發了嚴重的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長期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低下,傷口癒合能力差,雙腳已經出現壞疽癥狀。

"很多糖尿病患者像張先生一樣,認為不吃糖就能控制病情。殊不知人體需要維持基本的糖分供應。"劉明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 天天要聞

中國疾控中心2023年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已達11.2%,患者對疾病認知不足導致併發症發生率居高不上下。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專家李紅在《中華糖尿病雜誌》發表的研究指出,科學的糖尿病管理應該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定期監測和正確用藥四個方面。

張玲回憶起父親生前的日子:"爸爸總覺得自己很懂,網上看到什麼偏方就試什麼。我們勸他去看醫生,他說自己沒事。"

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 天天要聞

在張福安的手機里,收藏着大量未經驗證的"偏方秘籍"。這些來路不明的信息誤導他放棄了正規治療,選擇完全禁糖的極端方式。

北京某三甲醫院營養科主任王麗娜表示:"糖尿病患者應該學會識別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GI值)。低GI食物如全穀物、豆類可以適量食用,能提供穩定的能量來源。"

張福安的病例引起醫學界廣泛關注。《中華醫學雜誌》刊登了相關專題報道,呼籲加強糖尿病科普教育,糾正群眾認知誤區。

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 天天要聞

醫院的營養科開設了糖尿病飲食課堂。每周三下午,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齊聚一堂,學習科學飲食知識。

"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能吃糖,而是要學會正確吃糖。"營養師張雪在課堂上強調,"選擇全穀物、低GI水果、適量的複合碳水化合物,才是健康之道。"

張玲決定將父親的經歷分享出來,希望能喚醒更多糖尿病患者的重視。她在社區醫院做志願者,向居民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識。

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 天天要聞

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分會發佈《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指導手冊》,詳細列舉了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食物清單、運動方案。

專家建議,糖尿病患者應該每三個月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監測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定期篩查腎功能、眼底、足部情況,預防併發症發生。

醫學專家呼籲,面對糖尿病這個慢性病,切勿輕信網絡謠言,應該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建立科學的管理方案。盲目禁糖不僅無法控制病情,反而會帶來更多健康隱患。

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 天天要聞

張福安的故事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代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提高健康素養,依靠科學治療,才能真正守護好生命健康。

近期,國家衛健委啟動"糖尿病防治知識進萬家"活動,通過多媒體平台傳播科學防治理念。各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開設糖尿病管理門診,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指導。

一份來自中國糖尿病學會的調查顯示,規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併發症發生率明顯降低,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科學防治不僅能延長壽命,更能提高生命質量。

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 天天要聞

夜幕降臨,醫院的走廊漸漸安靜。張玲站在父親的病房外,望着天邊的晚霞。

她知道,這個教訓來得太遲太痛,她只希望父親的經歷能夠警醒更多人,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疾病,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讓生命不再因無知而凋零,這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72歲大爺少吃高糖食物,卻糖尿病併發症去世?醫生:是無知害了他 - 天天要聞

別忘了點贊轉發給家人朋友,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文中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身體不適應及時尋求醫師幫助)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小暑時節防「暑濕」 - 天天要聞

小暑時節防「暑濕」

7月7日將迎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中醫專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頭伏前後,氣溫持續升高、降水增多,空氣濕度大,體感悶熱難耐,養生防病應從「暑」和「濕」兩方面着眼,注重益氣生津、健脾祛濕。「中醫理論認為,暑多夾濕,『暑濕』二邪夾雜,容易
女子吃冰激凌突發「腦結冰」 醫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學→ - 天天要聞

女子吃冰激凌突發「腦結冰」 醫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學→

高溫之下,很多人會選擇冰鎮飲料、冰激凌等消暑,但吃「冰」也得講究「科學性」,一味貪涼可能會傷身。近日,上海一名女子吃完冰激凌後,前額突然一陣劇烈疼痛,持續好幾分鐘,胃也不舒服,連忙到醫院就醫。醫生表示,這種情況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叫「腦結冰」
流言|魚刺卡喉時可以喝醋、吞飯解決? - 天天要聞

流言|魚刺卡喉時可以喝醋、吞飯解決?

流言:吃魚卡刺時,可以使用民間流傳的「土方法」來解決,如喝醋、吞咽米飯、饅頭等。真相:魚刺的主要成分是鈣,可與醋中的醋酸發生反應,但想要用喝醋來軟化魚刺,效果甚微,因為醋在喉嚨中只是短暫停留,作用時間不長,而醋中有效的醋酸成分很低,用其軟化
身體這5處「發紅」說明氣血足 夏季養氣血,試試這3招→ - 天天要聞

身體這5處「發紅」說明氣血足 夏季養氣血,試試這3招→

俗話說「夏季無病三分虛」夏季,我們該如何養氣血?身體哪些部位「發紅」說明氣血充足?身體這5處「發紅」說明你氣血充足!夏季,人體容易受到暑邪影響,出現面色白、嘴唇白、手掌白的情況,也是「血虛」的表現。如果身體這5處「發紅」,則說明你氣血充足、
小暑時節,養生攻略快收下! - 天天要聞

小暑時節,養生攻略快收下!

7月7日4時04分,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小暑。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節氣的到來,標誌着季夏時節的開始。此時初伏將至,在一日勝過一日的炎風熱浪中,荷花怒放、流螢飛舞、蟬鳴陣陣,萬物用熱情禮讚生命的美好。
入伏必吃三道菜!老理兒養生講究全給您掰扯明白了 - 天天要聞

入伏必吃三道菜!老理兒養生講究全給您掰扯明白了

今兒個咱嘮嘮這小暑跟三伏天的事兒,順帶跟您說說咱北京人入伏後必吃的三道硬菜!您瞧啊,小暑眼瞅着就到了,這天兒是一天比一天熱乎。要說這三伏天,可是一年裡陽氣最足、濕氣最重的時節兒,也是調補身子的黃金窗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