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小蘭(化名)
一個月來不斷出現畏寒、發熱等不適
醫生檢查發現
這一切居然是因為魚刺卡喉
而且黏膜都長出來覆蓋上了
……

魚刺卡喉1個月
內鏡精準定位不開刀取出
近一個月來,小蘭一直覺得喉嚨里好像有什麼異物,可咳又咳不出來,卡着又難受。而且,這段時間,她還時不時出現畏寒、發熱等情況。最近這幾天,喉嚨疼得越發厲害了,她決定到醫院看看。
泉州市第一醫院耳鼻喉科粘忠柱主任幫她CT檢查後發現,小蘭咽喉間隙軟組織腫脹,內見條狀緻密影,考慮深埋的異物。
「魚刺已經鑽到了鼻咽部,傷口已經癒合,看不到魚刺的蹤影了。」泉州市第一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陳相波主任醫師解釋,平常的異物大部分出現在食管和下咽位置,但小蘭的魚刺在口咽和鼻咽後壁黏膜底下,位置很高,留給醫生的操作空間和內鏡的活動角度都很有限,表面光滑,要找到魚刺,有如大海撈針。而且,檢查顯示,魚刺周邊的組織已受感染,出現了直徑約0.5公分的膿腫。

上鈦夾CT定位和內鏡超聲定位!在雙定位引導下,醫生們終於找到了魚刺,再用鈦夾標記判斷位置,從口咽部切開,終於順利將魚刺取出來。一量,魚刺長約2公分。「如果是正常的治療處理,需要從咽喉或頸部手術切開,但那樣不好找到魚刺的位置。利用鈦夾CT聯合內鏡超聲精準定位是最短,也是最直接的路徑。更重要的是,患者創傷小,恢復快。」陳相波說,2020年至今,消化內鏡中心利用鈦夾CT聯合超聲胃鏡下定位的方式,已成功幫助了十餘名患者取出體內深埋異物,包括看牙時不慎留在體內的鋼針,當然,更多的是魚刺。

20公分長腫瘤
避免開腹內鏡切除剝離
內鏡,可不僅僅是檢查腸胃、取取魚刺,還能篩查消化道早癌,利用放大胃鏡和超聲內鏡進行精查評估,完成消化道早癌的內鏡下整塊完整切除,不用開刀,可以達到外科手術效果。至今,44歲的林雙(化名)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林雙在一次腸鏡體檢中,發現全乙狀結腸有腫物。經進一步檢查發現,整個乙狀結腸都長滿了腫瘤,約有20公分長。
「乙狀結腸是大腸里最彎的,手術難度也最大。」陳相波解釋,乙狀結腸腫瘤難以暴露,皺襞又比較多,且是環周的病變,病灶比較大、比較長,剝離面積都比較大,手術工作量大、手術時間會延長,再加上腸壁很薄很容易穿孔,這增加了手術難度。
醫生先在黏膜下注水,讓黏膜下層增厚,再用內鏡鑽到黏膜下層,將整塊腫瘤用電刀一點一點剝下來。細緻的手術,操作持續了約3個小時,林雙的腫瘤成功切除剝離了!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避免了開腹手術,不僅節約了費用,不在肚子留下傷口,且避免了腹腔鏡切除術的創傷和術後吻合口瘺等手術嚴重併發症的發生。」陳相波告訴記者,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內鏡下微創治療技術,通過ESD手術可完整地切除病變,使得消化道早期癌和黏膜下腫瘤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做到切除腫瘤且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的器官和功能,是目前消化內鏡治療最前沿的技術之一。
強強聯合
「大國工匠」、多項手術省內第一人攜手
消化內鏡中心新世界的大門就這樣在記者眼前打開。細聊之下發現,早在2018年,陳相波就已經是福建省內率先開展內鏡經盲腸的闌尾切除手術第一人。腸鏡經人體自然腔道——消化道進入腹腔將闌尾切除,同樣避免了術口疼、留疤、術後併發症等可能。
福建省第一例經胃保膽取石術,也是由陳相波主任完成。通過消化道進入腹腔,在胃裡打洞,找到膽囊切開,將結石取出。這滿足了很多老百姓「保膽」的需求,也最大程度降低了傳統手術對消化功能的影響,避免了切除膽囊的顧慮。
直到今天,內鏡經盲腸的闌尾切除手術、經胃保膽取石術,一院消化內鏡中心的這類手術,仍然是省內開展得最早、最多的。而且,消化內鏡中心團隊在醫療技術上精益求精,不斷追求新突破。2022年1月份,在泉州市衛健委和泉州市第一醫院的堅強領導下,消化內鏡中心和上海復旦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建立合作共建關係,「大國工匠」周平紅教授工作室泉州站正式掛牌!
「周平紅教授團隊是國內最早開展內鏡切除、內鏡治療等手術的團隊,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是國內內鏡治療的先行者。」陳相波說,作為泉州市「強民生、補短板」的重要舉措,雙方開展更緊密的合作後,周平紅教授團隊定期到一院坐診、做手術,泉州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國家級醫療資源。更重要的是,先進團隊的引入,兩地醫務工作者可以交流、學習更多先進知識、理念、技術,開展同質化建設,帶動更多醫務工作者共同進步,最終造福泉州老百姓。
來源:東南早報
融媒體記者:許鈸鈸
通訊員:郭良福、萬馨璟
編輯:麥彬彬
審核:李安然 等
點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