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2024年01月05日20:45:19 健康 1482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他的生命原本不超過三個月,但他卻用五年時間戰勝了病魔,創造了一個奇蹟!

2012年,醫生告訴凌志軍,他身上的癌細胞已經消失了大半,各項指標正在回歸正常。這意味着,凌志軍抗癌成功了。

然而,凌志軍從來沒有做過一次癌症化療。

竟然不靠化療就戰勝了病魔,凌志軍究竟做了什麼?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2012年10月,凌志軍接受了很多採訪,向外界講述着他的抗癌經歷。面對鏡頭,他神色淡然,完全看不出他剛剛「大病初癒」。

記者問他:「當醫生向你宣布癌症晚期時,你的內心是不是很恐懼?」

凌志軍聞言,回憶了當時的場景。

那是2007年2月的一天,他正在家中寫自己的新書,但寫着寫着,他卻毫無預兆的暈倒了。

醒來後,很少生病的他想不出自己為什麼會突然暈倒,便決定到醫院進行全面檢查。

沒想到檢查結果讓他大吃一驚,他患上了肺癌,癌細胞已經轉移到了大腦,正處於晚期,治癒率微乎其微,最多活不過三個月。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他告訴記者,得知自己的生命不超過三個月的時候,他和很多即將面臨死亡的人一樣,內心充滿了恐懼

畢竟在他確診前,他對癌症的認識就很悲觀,認為這就是一種絕症。所以當他得知這個消息時,他在那一瞬間甚至想到了要寫遺書。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一般人很難理解他在那一瞬間該有多絕望。

然而,他在向記者訴說這段堪稱「心理陰影」的經歷時,臉上卻並沒有浮現出類似痛苦和絕望的表情。

這讓記者很敬佩,便問他:「我感覺你很冷靜,心理素質很強大,這是不是和你以前的經驗有關?」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記者猜對了,其實凌志軍並不是第一次接觸癌症,他的人生經歷也充滿了傳奇色彩,這讓他在面對人生大考驗時,能夠保持足夠的理性。

他出生於1963年,小學畢業就輟學了。在工廠當過學徒,也在鄉野間扛過鋤頭做過農民。

19歲時,他報名參軍,在部隊一邊訓練,一邊埋頭學習。

他的家境還不錯,父親是《人民日報》的編輯,上頭有一個搞科研的哥哥,他最開始就是以哥哥為目標,想成為一名科學家。

然而,1985年,他的父親確診了肝癌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據凌志軍回憶,得知父親患癌的時候,他第一時間去到上海,找到了全國最優秀的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諮詢他父親的病是否需要做手術。

吳孟超看完他父親的資料後,建議他不要做手術。因為手術的過程會很痛苦,並且能夠治癒的可能並不大。

最終,凌志軍選擇了保守治療。10個月後,他的父親去世了。

他常常會想,如果堅持給父親做手術,他的結果會不會不一樣。但世界上沒有後悔葯。

幾年後,他放棄了當科學家的想法,投入到父親熱愛的事業中,成為了一名新華社記者。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30歲時,他憑藉著優秀的自學成績,考上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並用3年的時間獲得了該學院的法學碩士學位。

顯然,要從一個只有小學文憑的人,變成高等學院的碩士研究生,凌志軍的心性非常堅韌,並且相信命運由自己做主。

所以,他在得知自己患癌後,內心雖然會恐懼,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並且非常理性的向醫生詢問自己的病情,再次問出了一個問題:要不要做手術。

那麼,凌志軍又是如何選擇的呢?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他用五年時間,把自己從癌症晚期的死亡線上拉回來,堪稱奇蹟。

2007年,凌志軍確診肺癌晚期,醫生告訴他必須儘快投入治療,不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然而,凌志軍卻沒有聽從醫生的建議立即手術,而是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治療方案,並且在五年後戰勝了病魔。

那麼,他為什麼沒有按醫生說的來做?他的治療方案又是怎樣的呢?

而凌志軍的選擇,則受到了親戚的影響。2005年,凌志軍的一個親戚確診肝癌,病情和他的父親幾乎一模一樣。

但那位親戚的家人在面對要不要做手術時,沒有任何猶豫的選擇了同意,並且以最快的速度將病人送進了手術室。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手術結果可喜可賀,肝部腫瘤被成功切除了。這意味着,那位親戚的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正當凌志軍為此慶幸時,親戚的病情又複發了,並且很快就離開了人世。最讓他心驚的是,從親戚確診到去世,只過去了三個月。

在這三個月期間,即使病人經歷了手術的痛苦,也沒能延長生命,反而在絕望中痛苦的死去了。

這讓凌志軍意識到,癌症並非千篇一律,它跟病人的身體有很大的關係,適不適合手術,都要因人而異。

但他當時作為旁觀者,可以理智的看待是否做手術的問題。可是,當癌症在兩年後找上他的時候,他在是否立即進行手術的問題上進退兩難。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他有兩個選擇,一是立即切除顱內腫瘤,用最快的時間從死神手上奪回更多生命時長。

二是暫時不做手術,用保守治療法延緩癌細胞擴散速度,並且增強自身免疫力,平靜的度過最後的三個月。

最終,凌志軍選擇相信自己,沒有立刻進行手術,而是把治療的重點放在提高自身免疫力上。

同時,他拒絕到醫院進行化療。因為醫生告訴他,化療只能將治癒率從60%提升到62%,並且要忍受脫髮等副作用。

最關鍵的是,他要一直待在醫院裏治療,這是他不能忍受的。他並不想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三個月在病房中度過。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經過幾個月的保守療法,凌志軍成功打破了醫生所預言的三個月,活到了新的一年,並在2008年切除了左邊肺部最嚴重的腫瘤。

至於擴散到身體各處的腫瘤,他繼續採用保守療法,沒有刻意去在意,也不把自己當病人。

因為患癌,他暫時不用工作了,每天最關心的事情,從上班打卡變成了一日三餐,以及如何享受生活。

為了能讓身體保持活力,他每天至少要步行五公里,並且多曬太陽。到了冬天,就和妻子去滑雪,夏天就去游泳。

專家說,很多疾病都是作息不規律導致的,凌志軍深以為然,便嚴格控制自己的作息時間,保證自己的身體狀態良好。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飲食上,他放棄了大魚大肉,多吃五穀雜糧和素食,每天至少要喝2400ml的水。

在此期間,他密切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定期去醫院複查。等到他的頭痛緩解,留存的右肺生長壯大時,醫生告訴他,這是癌症治癒的表現。

2012年3月15日,他拿到了這個讓人欣喜的結果,此時距離他確診肺癌晚期,已經不知不覺間過去了五年。

而在這五年間,除了抗癌,他還做着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凌志軍用五年時間戰勝癌症,創造了奇蹟,但他卻說這不是奇蹟。

2012年,凌志軍被譽為「中國抗癌成功第一人」,與此同時,他出版了自己在抗癌期間的著作《重生手記》。

他打破了醫生「活不過三個月」的預言,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抗癌,並取得了成功。因此,他的故事被很多媒體稱為「奇蹟」。

但他本人並不認可。這是為什麼呢?對於抗癌,凌志軍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據資料統計,2012年,全世界至少有1000萬以上的人死於癌症。但這些人中,並不包括五年前就被判「死刑」的凌志軍。

在這五年間,他以一名癌症晚期患者的身份,一共步行了8000公里。通過運動、曬太陽、健康飲食、規律作息等,凌志軍創造了癌症患者可以逐步康復的成功案例。

患病前,凌志軍在國內已經有一定的名氣,他是一名資歷深厚的記者,曾出版過多部暢銷書。

所以,即使在治療期間,凌志軍也沒有放下筆,而是把自己的抗癌過程記錄下來,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成功的經驗。

因為抗癌成功,他的故事被很多人稱作「奇蹟」,但凌志軍卻覺得自己不是「奇蹟」,並且認為這樣會誤導別人。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他在《重生手記》上提到,他之所以能活到今天,一是因為病情可控,二是沒有自尋死路,三是遇到了好醫生。

在他看來,在人力可控的範圍內進行治療並且取得成效,是正常且合理的,不需要被打上「奇蹟」的標籤,任何一個心懷希望的癌症患者,都有可能實現。

他的書出版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除了對他的讚賞,更多的是來自病友的私信。

面對這些想要從他身上吸取成功經驗的病友,凌志軍非常有耐心。他很少出席公開活動,大多數時間都在為病友解答問題。

他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也曾多次向陌生的病友取經。而那些和他一樣正在努力抗癌的病友們,也會耐心的給予他幫助。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在他的書里,他反覆強調的一點抗癌經驗,就是「要用腦子戰勝疾病,而不是腰包」

這個結論是他在治療期間的感悟,因為他發現,很多癌症患者在得知病情後,不惜花大量的錢購買天價特效藥。甚至去各大醫院排長長的隊,就為了從專家口中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

所以,很多癌症患者傾家蕩產,最終也沒能戰勝病魔。

凌志軍所說的靠腦子治病,是希望癌症患者們能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康復療法,不要一味的花錢。

著名的腫瘤臨床專家何裕民說過:「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這表示,癌症不是絕症,他能通過合理的治療,得到有效控制。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軍:從癌症晚期到腫瘤消失,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其實很多患癌的人並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對癌症的不了解,然後盲目花錢治療。

甚至很多癌症患者還得了抑鬱症,心理上過不去,最終導致病情加重。

正是因為看透了其中的關鍵,凌志軍才會拒絕化療,多把心思花在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上。

他的理智和勇敢,讓人們誤把他看作了「奇蹟」,其實他只是平靜的接受了疾病,腳踏實地的與疾病作鬥爭,最後牢牢的把自己的生命攥在手裡。

就像他所希望的那樣,不要把他的故事看作「奇蹟」,也不要把癌症當成絕症,從容的面對疾病,也許會收穫不一樣的結果。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雷雨減弱,35℃高溫將強勢上線!這些防暑誤區你中了幾個? - 天天要聞

雷雨減弱,35℃高溫將強勢上線!這些防暑誤區你中了幾個?

廣州這幾天的雨帶有後汛期的特徵一直下個不停從昨日(6月30日)的天氣看連日來的雷雨天氣開始出現轉折今天廣州還可能有局部暴雨明天起就轉以雷陣雨為主了35℃高溫即將重回C位雷雨逐漸減弱35℃高溫蠢蠢欲動廣東省氣象台預計,7月1日—2日,副高西伸加強,受偏南氣流輻合影響,廣東大部多雲,中南部多雷陣雨天氣,局部雨勢較...
34歲男子手部外傷住院,醫院開出「奇怪」檢查單,包括前列腺檢查,院方、當地衛健委回應 - 天天要聞

34歲男子手部外傷住院,醫院開出「奇怪」檢查單,包括前列腺檢查,院方、當地衛健委回應

「一個手外傷的人,居然去檢查內臟?」6月30日,江蘇常州的市民朱先生反映,自己的堂哥在宜興市第六人民醫院(宜興市和橋醫院)處理手部傷口,卻被告知需要進行多項內科彩超檢查。手部被玻璃劃傷住院需做多項彩超檢查據朱先生介紹,前幾天,他的堂哥在換玻璃時不小心被玻璃劃傷,前往了距離最近的宜興市第六人民醫院(宜興...
研究發現:那些長期打麻將的老人,到75歲以後,大多變成了這樣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那些長期打麻將的老人,到75歲以後,大多變成了這樣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一個我們平常根本不會多想的生活習慣——打麻將。尤其是那些天天三缺一、雷打不動的老人。年紀到了七十多,有些人
福州男子腳趾突然「失靈」!醫生:病根在脖子! - 天天要聞

福州男子腳趾突然「失靈」!醫生:病根在脖子!

【來源:福州晚報】「四年了,終於找到這怪病『真兇』!」近日福州市第二總醫院脊柱外科病房裡看着恢復正常的腳踝、腳趾60多歲的程大叔熱淚盈眶4年前,程大叔發現左側腳踝、腳趾無法正常動作,他輾轉多家醫院求治無果。
三四級手術增長40.89%!南醫五院專家常駐破解山區就醫難 - 天天要聞

三四級手術增長40.89%!南醫五院專家常駐破解山區就醫難

無影燈下,腹腔鏡顯示屏清晰呈現患者右腎上腺區3.8厘米的腫物。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南醫五院」)泌尿外科主任李清手持操作鉗,在毫米級空間內精準分離血管組織。隨着一枚完整切除的腫瘤被取出,困擾患者鄧先生(化名)十年的高血壓病根被
兩部門印發《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葯研發 - 天天要聞

兩部門印發《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葯研發

智通財經APP獲悉,今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支持醫保數據用於創新葯研發。加強醫療、醫保、醫藥三方信息互通與協同,做好醫保數據資源管理,推動醫保領域公共數據資源利用。在確保數據安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探索為創新葯研發提供必要的醫保數據服務。依託全...
熱議!患者反映醫院停車費太貴:一天要收40元,比景區貴,這還是公益組織嗎?市監局回應!醫生:我們作為職工,被禁止停車,你就知足吧 - 天天要聞

熱議!患者反映醫院停車費太貴:一天要收40元,比景區貴,這還是公益組織嗎?市監局回應!醫生:我們作為職工,被禁止停車,你就知足吧

患者反映醫院停車費太貴,一天要收40元,比景區還貴,這還是公益組織嗎?醫院停車場收費問題再次引發討論。近期,有網友向市場監督管理局反映了公立醫院停車場收費太貴的問題,患者反映稱,湖南長沙某附屬醫院停車場一天要收40元,根本沒有考慮住院的病人和家屬要承擔多麼高的停車成本,這是否涉嫌違規收費?醫院是公益性組...
一個動作預測你的長壽潛力!做不到的人要當心了! - 天天要聞

一個動作預測你的長壽潛力!做不到的人要當心了!

不靠手撐地,你能輕鬆從坐姿站起來嗎?這個看似簡單「坐下-起立」的動作,已被研究證實與死亡風險相關。AI生成圖一個動作預測未來能否長壽!2025年6月,《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通過簡單的「坐立試驗」評估身體機能,可預測中老年人的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坐立試驗」(SRT)是一項簡單的體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