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聾,面部麻,原來是聽神經瘤「惹事」

2023年05月09日20:39:09 健康 1753

近日,一面寫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錦旗送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江西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習斌手上,雖然簡簡單單幾個字,字裡行間飽含對醫務人員的誠摯謝意。患者激動地對習斌說道:「真的非常感謝習主任和您的團隊,讓我又能聽見老伴的嘮叨了。」

耳朵聾,面部麻,原來是聽神經瘤「惹事」 - 天天要聞

據悉,患者是一名68歲張大爺,6個月前感覺右耳聽力下降、右側面部皮膚麻木不適,起初麻木程度較輕,範圍小,未予重視,後期麻木範圍逐漸擴大至耳前、顳部及頜面部分皮膚,右耳的聽力進行性下降,儘管妻子在右邊大聲說話,依然會出現錯誤理解,張大爺在當地醫院就診,檢查後提示「聽神經瘤」,經多方打聽介紹後遂至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江西醫院,找到習斌求診。

入院後完善相關檢驗檢查,經科室分析討論,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同意手術後,習斌根據患者自身特點制定一套全面的手術方案,於2023年4月24日開展手術。術後右側聽力明顯好轉,右臉麻木消失,面神經功能完全正常,術後第四天便出院。「你們服務周到,治療效果好,老伴術後恢復得快,這些離不開習主任精湛的醫術和護士長的護理團隊,太感謝你們了。」患者的妻子說。

耳朵聾,面部麻,原來是聽神經瘤「惹事」 - 天天要聞

患者MRI結果及病理結果

習斌表示,能充分利用自己精益求精的技術去解除患者的痛苦,看到他們開懷大笑就是我們醫者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今後他將不負信任,繼續以守護患者健康為己任,不斷提升優化診療服務水平,用心服務好每一位患者。

仁醫科普:什麼是聽神經瘤?

聽神經瘤源自前庭神經鞘膜Schwann(施萬)細胞的一種良性腫瘤,又叫前庭神經鞘瘤。它雖然叫聽神經瘤,但真正起源於聽神經的極其少見,占顱內腫瘤的7%~12%。

聽神經瘤有哪些癥狀

早期耳鳴、聽力減退及眩暈現象;

中期:出現面肌抽搐及淚腺分泌減少,或有輕度周圍性面癱,出現面部麻木、痛、觸覺減退、角膜反射減弱、顳肌和咀嚼肌力差或肌萎縮;

晚期:由於腫瘤巨大壓迫腦幹、小腦及後組顱神經可引起交叉性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小腦共濟失調、步態不穩、發音困難、聲音嘶啞、吞咽困難、飲食嗆咳等。

治療方案:初診的無癥狀性可採取隨訪觀察或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隨訪期間若腫瘤每年〉2mm生長建議放射治療;體積〉20mm或生長較快者,可以通過顯微外科手術予以切除。

目前由於聽神經瘤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如發現有逐漸性或突發性聽力下降、耳鳴、眩暈、面部麻木等癥狀時,建議要找專科醫生進行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僅可以取得很好的手術效果,還能很大程度的保留聽力及神經功能。

專家介紹

耳朵聾,面部麻,原來是聽神經瘤「惹事」 - 天天要聞

習斌

中南大學湘雅江西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 碩士

專業擅長:脊柱脊髓顯微手術治療(椎管腫瘤,椎間盤突出等),各類腦腫瘤顯微手術治療(聽神經瘤,三叉神經鞘瘤腦膜瘤,膠質瘤等),腦血管病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顱內血管畸形,高血壓腦出血等)及各類腦外傷的手術治療。

社會兼職:

江西省保健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常委

江西省整合醫學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脊柱脊髓學會常委

江西省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外科脊柱脊髓學會委員

江西省保健學會康復醫學分會委員

門診時間:每周二上午紅谷灘院區神經外科專家門診




作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江西醫院神經外科 羅帷

通訊員:羅青霞 佘麗莎 樂熙文


編輯:黃萌楣

審校:謝濤

核發:戴利紅

圖片: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男子抱冬瓜睡覺能降溫?《黃帝內經》里的消暑密碼大公開! - 天天要聞

男子抱冬瓜睡覺能降溫?《黃帝內經》里的消暑密碼大公開!

最近,全國多地高溫「爆表」,空調、風扇全力運轉都難以驅散周身暑氣。這時,一條「男子抱冬瓜睡覺降溫」的新聞迅速走紅網絡,不少人紛紛效仿,把冬瓜從廚房「請」上了床。那麼,抱冬瓜睡覺真能有效降溫嗎?從古老的《黃帝內經》智慧中,又能找到哪些夏日養生
重磅通知 | 第三屆「醫學科普創新之星」推薦活動啟動 - 天天要聞

重磅通知 | 第三屆「醫學科普創新之星」推薦活動啟動

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5578 篇文章創新之星由上海市工程管理學會、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有限公司、萬方醫學網、上海市科普事業中心、「達醫曉護」醫學傳播智庫共同發起,光明網、中國醫學傳播學教學聯盟、醫學傳播學創新實踐基地共同支持的第三屆「醫學科普創新之星」推薦遴選活動正式啟動。附:推薦表格第...
最高收費21萬元,阿爾茨海默病手術叫停背後:借「創新治療」之名收費 - 天天要聞

最高收費21萬元,阿爾茨海默病手術叫停背後:借「創新治療」之名收費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魏文藝7月8日,國家衛健委網站發佈了一則通知,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LVA)」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在醫療界人士看來,這一喊停並不突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內某知名三甲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處了解到,早在國家衛健委通知正式出台前,該主任醫師所在醫療機構所在地的...
如何識別山洪前兆?請掌握 - 天天要聞

如何識別山洪前兆?請掌握

微美芒市—芒市具有影響力的公眾號如何識別山洪前兆請掌握來源: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 中國應急管理報社責編:雷斑努 虞有琪審核:張崇喜 們文傑往期回顧收藏!2025年芒市公交漫遊指南面對暴雨,這些知識要牢記「馬路市場」退市 芒市山貨交易有了「新家」「700開頭」 15位電話號碼要來了!@芒市創業者,市婦聯2025年...
互聯網掀起「抱冬瓜」消暑熱潮?中醫專家:有一定作用,但不適合這些人群 - 天天要聞

互聯網掀起「抱冬瓜」消暑熱潮?中醫專家:有一定作用,但不適合這些人群

要問最近菜市場什麼最火,無疑是冬瓜了。不僅是夏天家家戶戶必吃的一道菜,冬瓜「本瓜」還有消暑功效。近日,不少網友購入整個冬瓜,清洗後交給孩子或自己抱着用來消暑。抱着冬瓜真的能降溫嗎?湖南省中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熊暑霖介紹,冬瓜含水量高達95%以上,當人體接觸冬瓜時,它能快速吸...
調查發現:每天都喝酒,多數到了75歲以後,身體或變成這樣 - 天天要聞

調查發現:每天都喝酒,多數到了75歲以後,身體或變成這樣

王大爺年輕的時候是一名資深銷售,年輕時候為了跑業務,不得不參加各種酒局,經常把自己灌得爛醉。一來二去這種「不得不」就變成了習慣,退休之後每天不喝兩口酒就感覺渾身不舒服,身邊人常常勸他戒酒,他反倒說「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
長期吃硝苯地平,5大問題要清楚,對降壓和預防副作用都很重要 - 天天要聞

長期吃硝苯地平,5大問題要清楚,對降壓和預防副作用都很重要

長期服用硝苯地平,確實能幫助維持血壓穩定,但這不是一勞永逸的事。高血壓是個慢性過程,藥物控制只是其中一環,很多人忽略了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用藥知識的重要性。吃藥不能光靠醫生開,自己也得明白點門道,尤其以下5個問題,搞不清楚,葯吃再久也可能白
中醫認為,天氣越熱,越要「以熱養生」 - 天天要聞

中醫認為,天氣越熱,越要「以熱養生」

【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_養生保健】夏季人體陽氣浮越於外,此時,臟腑相對處在虛寒的環境中,脾胃運化功能也比其他季節要弱一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再吃冰棍、喝冷飲,就會導致脾胃不適,出現大便清稀、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癥狀,嚴重者會寒濕困體,引發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