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一瓶可樂,早死的風險居然會增加14%?過量攝入能讓人上癮的糖,危害居然堪比吸煙,食物中無處不在的糖分到底是怎麼傷害你的?
2019年3月,美國心血管醫學期刊《circulation》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在對1.2萬美國人進行了長達30年的調查,結果發現一個人喝的含糖飲料越多,早死的風險就越大。
所謂的含糖飲料指的是含糖量在5%以上的飲料,然而市面上大部分的果汁和飲料都超過了這個數值,尤其是可樂等碳酸飲料的含糖量達到了10.6%,如果每天都喝可樂,其危害不可估量。
美國有一位名叫喬治的男子就曾經做過一項測試,他挑戰連續30天每天喝10罐可樂來觀察身體的變化。
喬治本是一位健身達人,體重大概150斤,體脂率只有9%,比最近國足要求的10%還要低。然而,在實驗過去2天後,他的血糖含量就開始上升。
一周後,喬治開始感到碳酸飲料在腐蝕自己的口腔,他的牙齒變得酸痛敏感,咀嚼食物時不像以前那樣自然,心情也開始變差,時常感到心煩氣悶。
半個月後,喬治的體重上漲了11斤,體脂率已經從原來的9%升高到了12%,而且他的氣色看上去也很差。
一個月後,喬治看着自己肚子上長出來的小肚腩若有所思,此時他的體重已經增加了20斤,體脂率從原本的運動員水平增加到了16%,甚至比一般男性的平均體脂率還要略高一點,並且有了高血壓的傾向。
當然,大部分普通人並不會像喬治這樣過量地喝可樂,以及攝入糖分,不過只要你非常喜歡吃糖,那麼它就有可能對你的身體產生顯著影響。
雖然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糖類食材,並且將其用於含糖食物的製作,但是直到最近200年,含糖食品才真正開始工業化和大量出現。
在上個世紀初,美國的可口可樂、瑪氏、好時等含糖食品企業出現,讓美國人開始愛上了吃糖。
今天,中國的冠心病人數也有了顯著提高,與美國一起成為了冠心病高發國家。而與我們不同的是,日本的心臟病發病率卻只有中國的1/75。
這很有可能就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中美兩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充足的土地和含糖作物讓我們有了更多攝取糖分的途徑。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並不多,水果和糖分屬於稀缺資源。所以日本人很少暴飲暴食,加上平時有把海鮮當作主食的習慣,攝取的糖分相對較少。
實際上,除了增加冠心病的概率外,過量攝入糖分,還會導致殘留的糖在口腔中與細菌反應生成酸性物質,從而腐蝕牙釉質,對牙齒造成傷害。
而且,因為糖分產生的甜味會刺激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產生強烈的愉悅感,這種容易獲取快樂的獎賞機制會讓我們上癮。
可以說,過量攝入糖分和抽煙的危害差不多。為此,世衛組織就曾經提議,讓各國政府加大對含糖飲料和零食等相關產品增收含糖稅,以應對多發的肥胖和心血管疾病。並且,他們還規定成年人和兒童每天攝入的糖分應該控制在總能量的10%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