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醫師 郭藝芳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單祺雯
11月13日,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等學術機構共同制定的《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正式頒佈。與現行國內外高血壓相關指南相比,新指南最大的關注點是將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至大於等於130/80毫米汞柱。這是繼2017年美國高血壓指南與2022年我國台灣地區高血壓指南頒佈後,第三部下調高血壓診斷標準的指南性文件。「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了該指南的制定者之一,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醫師郭藝芳。他表示,《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有十個要點。
1.下調高血壓診斷標準:將收縮壓大於等於130毫米汞柱或/和舒張壓大於等於80毫米汞柱作為高血壓的診斷界值。
2.將高血壓分級簡化為二分法:收縮壓130~139毫米汞柱或/和舒張壓80~89毫米汞柱為1級高血壓;收縮壓大於等於140毫米汞柱或/和舒張壓大於等於90毫米汞柱為2級高血壓。
3.推薦成年人採用經標準化驗證的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規範化血壓測量方法同前。
4.診室血壓、動態血壓、家庭自測血壓均可作為高血壓診斷與評估的依據。診斷高血壓優先選擇動態血壓監測;療效評估與隨訪優先選擇家庭自測血壓。
5.明確推薦高血壓患者用富鉀低鈉鹽替代普通食鹽,每日食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
6.更早啟動藥物治療:血壓大於等於140/90毫米汞柱者立即啟動藥物治療;血壓大於等於130/80毫米汞柱且伴臨床合併症或靶器官損害,或大於等於3種危險因素者亦應啟動藥物治療。
7.下調血壓控制目標:年齡小於65歲者,血壓應控制在小於30/80毫米汞柱;65~79歲的高血壓患者,建議血壓控制在小於130/80毫米汞柱;大於等於80歲者,建議首先將收縮壓降至小於140毫米汞柱,如能耐受可降至小於130毫米汞柱。
8.將β受體阻滯劑剔除無合併症高血壓患者的一線降壓藥:無臨床合併症的高血壓患者一線降壓藥為ACEI(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ARB(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CCB(鈣通道阻滯劑)與利尿劑。螺內酯可作為無合併症的難治性高血壓患者的第4種藥物。
9.更早啟動降壓藥物聯合治療:血壓大於等於140/90毫米汞柱者,推薦初始治療即聯合用藥,優先選擇單片復方製劑(ACEI/ARB+CCB或ACEI/ARB+利尿劑)。
10.關於阿司匹林的應用:合併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壓患者,推薦服用75~100毫克/天進行二級預防;伴有心血管高風險、年齡40~65歲的高血壓患者,可考慮小劑量阿司匹林進行一級預防。
過去,國際通用的高血壓診斷定義為診室收縮壓(即高壓)大於等於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即低壓)大於等於90毫米汞柱(單位下同),高血壓前期為高壓達120~139和(或)低壓達80~89。此前,美國心臟協會在2017年學術年會上公布了新版美國高血壓指南,其中明確:高壓達到130,低壓達到80,二者符合其一即可診斷為高血壓,也就是高壓和低壓的診斷標準均下調10毫米汞柱。
「我們下調高血壓診斷標準值,是根據我國高血壓防控現狀做出的決定,目的是將防控高血壓的戰線前移。」郭藝芳說,高血壓對人體的危害是連續性的,可使發生心腦腎損害的風險逐漸增加。「近些年,隨着新的研究證據出現,也提示我們應該把診斷標準適度下調,這樣才能夠讓普通民眾更早關注血壓,更早進行合理干預,有助於最大程度地降低高血壓對健康的危害。」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顯示,我國現有高血壓患者2.7億人,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5.2%,呈現上升趨勢。如今,又下調高血壓診斷標準,豈不是很多人「一夜之間患上了高血壓」,會不會有諸多擔心恐慌?郭藝芳對此解釋道:「收縮壓在130~139毫米汞柱、舒張壓在80~89毫米汞柱,原來屬於正常高值。現在,按照新指南的定義,這個數值區間屬於一級高血壓,已經被視為高血壓患者。但這類人群中絕大多數人是不用吃藥治療的,只需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即可,比如改善飲食結構、控制總熱量攝入、增加運動、控制體重、生活規律、保證睡眠、戒煙限酒、少吃鹽等。通過一系列組合措施,能有效干預血壓,使血壓達標。」郭藝芳強調,這個措施不僅僅能降低血壓,對控制血糖血脂也非常有效。「但是,如果收縮壓在130~139毫米汞柱、舒張壓在80~89毫米汞柱,同時合併有冠心病、心衰、腦梗、糖尿病,這類人群就要積極干預,服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