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冠影響心臟DNA並有嚴重後遺症

2022年10月09日00:17:30 健康 1700

大家好,今天是2022年10月8日星期六,老溫亂彈第50期文字版。

警惕!新冠影響心臟DNA並有嚴重後遺症 - 天天要聞

近幾個月,呼籲全面放開疫-情管*控的聲音很大,我也看到一些媒體和自媒體說,新-冠-病毒的毒性已經越來越小,已經成為大號的感冒。

國外很多的國家包括美國,也已宣布徹底放開。不再採取防控措施,接受與病毒共存,一切回歸正常生活。國內有些人很是羨慕。

但老溫一直覺得這不是好現象。因為人類對這個病毒還知之甚少,也無有效的控制手段,癥狀消失就萬事大吉了嗎?老溫不由想起了非典患者的後遺症。

非典疫情持續的時間很短,所以對於非典所造成的後遺症,大眾也了解不多。非典最大的危害就是對人的肺部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的損害。很多人保住了性命,但卻永久失去了勞動能力。

新冠比非典持續時間長得多,變異的次數也多得多。它又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長久傷害?後遺症很多是要等到幾年以後才會的慢慢體現。這大概和開發一款新葯,要驗證它的毒性,療效和副作用,需要長達10多年時間一樣的道理。

來自科學家的一份研究報告為「新冠是大號流感,呼籲全面放開」的論調敲響了警鐘。

警惕!新冠影響心臟DNA並有嚴重後遺症 - 天天要聞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很可能是直接對心臟的DNA產生影響,而不僅僅是通過引發炎症帶來連鎖反應。與2009年流感大流行相比,新冠導致了更嚴重和長期的心血管疾病。研究報告作者之一、昆士蘭大學的庫拉辛哈博士說,DNA損傷和修復機制會造成基因組的不穩定,並且與糖尿病、癌症、動脈粥樣硬化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有關。昆士蘭大學教授約翰•弗雷澤說,這項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對心臟組織會帶來不同的影響,這提供了更多證據證明新冠病毒並非「與流感病毒相似」。

在人們的原有印象里,新冠的危害好像集中在肺部,這個報告把新冠的危害進一步提示在世人面前。

有網友指出:心肌作為永久細胞,是不存在分裂和分化傾向的,新冠病毒將自身遺傳物質與宿主心肌DNA進行整合,表現出了對心肌的攻擊性,可能會改變心肌的代謝特性以及功能結構。新冠已經從主要對肺組織的攻擊轉變為全身多個組織器官了。

警惕!新冠影響心臟DNA並有嚴重後遺症 - 天天要聞

老溫很關心的新冠病毒的後遺症有哪些呢?

1、肺部間隙質纖維化:主要累及部分重症肺炎患者,雙肺瀰漫性間質病變。當新型冠狀病毒被清除後,會留下肺纖維化,表現為長期咳嗽、氣短等癥狀。

2、腎功能損傷:病毒影響患者腎臟,可能發生急性腎損傷。患者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恢復後,出現慢性腎損害並影響腎功能。

3、心臟損傷:表現為胸痛心悸心肌炎

4、嗅覺和味覺的變化:患有新冠病毒的患者,治癒後可能會出現嗅覺和味覺減弱,甚至消失的情況。

5、精神心理障礙:患有新冠病毒的患者,治癒後可能會出現焦慮、失眠、情緒抑鬱等癥狀。

以上只是老溫收集到的一些信息,並不全面,它的危害遠不止於此。

警惕!新冠影響心臟DNA並有嚴重後遺症 - 天天要聞

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長新冠(Long Covid)。也叫長期新冠,指的是感染新冠後出現的、表現為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癥狀的綜合症。

英國國家統計局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3日,英國超過23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所謂「長新冠」的長期後遺症,約佔英國總人口3.5%。

9月19日,美國「長新冠」患者聚集在白宮外抗議,喊話政府「大流行並未結束」,呼籲採取緊急應對措施。

參與抗議的民眾大多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征。抗議民眾表示,他們因「長新冠」引發的癥狀患病甚至是殘疾。抗議者在此呼籲政府採取緊急行動,希望白宮就「長新冠」問題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根據抗議組織方提供的數據,在美國慢性疲勞綜合征群體中,有75%的人無法工作,25%的人仍在卧床。

慢性疲勞綜合征和長新冠是怎樣的體驗?

我們聽一下來自英國患者的自述,拉維•維里亞•雅克,今年23歲的年輕人,是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的兒子。他說:長期新冠對我的生活帶來了災難性影響。我的主要癥狀是令人感覺衰弱的疲勞,我不得不每天在床上度過近16個小時。我幾乎無法做我喜歡的任何事情。我不能步行超過15分鐘,而之前我每周都要騎幾次單車,每次20英里。沒有經歷過疲勞的人很難體會這種感覺。哪怕休息也不能讓這種極度的疲憊感消失。如果過度勞累,疲憊感會更加嚴重,以至於難以行走、站立,甚至上廁所都變得困難。你最終幾乎成為自己身體的囚徒。除了疲勞,我還有各種繼發性癥狀,這是長期新冠的特徵。我失去了嗅覺和味覺,有輕微的耳鳴,也有輕微的腸胃問題。

警惕!新冠影響心臟DNA並有嚴重後遺症 - 天天要聞

可能有人會說,從網絡媒體上看,很多人在得新冠後,沒有特別大的癥狀,而且恢復的很快,有些甚至比感冒還輕,更不用說有什麼後遺症了。我想這可能會存在一個倖存者偏差的現象。得了新冠後能出來說話而且自鳴得意的,一定是那些癥狀輕微的、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死掉的已經不會說話。得了重症的,因為這個病有極大的傳染性,而且又能導致這麼嚴重的後果,他也不會到處去說,因為怕被人疏遠和排擠。

新冠病毒非常狡猾。不斷地適應人體和逃逸人類的免疫系統。歷經阿爾法、貝塔、伽瑪、德爾塔奧密克戎等多代變異。現在奧密克戎也有多種變異分支。他將怎麼發展?恐怕目前科學界還沒有明確的判斷。

有個網友說得好:以前我們會覺得,這個病最後要麼是變異成致死性極高,就像埃博拉,肯定全世界積極防疫,很快就能消滅,就算消滅不了,最後病人快速死亡,也就停止傳播了,要麼是變異成傳染性極高,傳染性極高往往致死率低,最後真就變成大號流感,那也就不用防了。但是我們忽視了一點,那就是還有一種病毒,它的傳染性極高,同時致死率也極高,因為患病後並不是立刻致死的,它有着漫長的潛伏期,足以保證將病毒傳播到儘可能多的人身上,最終病人的死亡也並不是因為這種疾病本身,而是因為這種疾病導致免疫力降低,最後死於其他病菌感染,而這也讓它極難引起人們的警惕,最終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才被發現和重視起來。這種病,就是艾滋。新冠似乎開始有了一些艾滋的典型特徵,比如那個「長新冠」,患者明明已經沒有新冠「肺炎」的癥狀,卻開始陷入一種極端的亞健康狀態。

這個世界,不只有健康的人,還有亞健康的人、還有患有慢性病等嚴重基礎疾病的人。我只希望當病毒對人體損害能負擔得起的時候,再談全面共存。面對這些不確定性,我還是贊成積極的防禦政策。至於國外,就當他們是大型的臨床試驗好了。等確認安全了,我們再全面開放不遲。若試驗不成功,那我們就取得了比較優勢,作為小老百姓我也是樂見其成。現在,確不可讓他們拉下水。

我是老溫,感謝收看老溫亂彈,我們下次再會。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 天天要聞

24款!4月首家過評品種大盤點

醫藥圈的4月,迎來一波首家過評藥品的「小高潮」,這些藥品不僅突破技術壁壘,更有望改寫市場格局。根據摩熵醫藥數據庫,本月倍特葯業、福元醫藥、立方製藥等22家企業的24款藥品(按批文號計)首家過評,共23個品種。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 天天要聞

《自然》:吃完抗生素,最好多吃素!科學家發現,修復失衡腸道菌群,比起糞菌移植,多吃膳食纖維或更關鍵丨科學大發現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腸道微生物已經成為我們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腸菌對各種生理病理過程的參與程度超乎我們想像,因此也有很多針對腸菌的干預療法出現,例如糞菌移植(FMT)。但要知道,想要通過糞菌移植來恢復平衡的腸菌組成,首先需要目標菌群能夠定植,而這又受到飲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近期發表在《自然》雜...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 天天要聞

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每天拉伸10分鐘,或能收穫4個身體變化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我媽有糖尿病快十年了,
人機對齊:破解AI倫理困境的「鑰匙」 - 天天要聞

人機對齊:破解AI倫理困境的「鑰匙」

近年來,AI(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在帶來效率革命的同時,也暴露出隱私泄露、歧視偏見、算法濫用等倫理問題。當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日益普及,人類能否對其託付生命健康?
一文讀懂: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區分及防治要點 - 天天要聞

一文讀懂: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區分及防治要點

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都是兒童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這三種疾病癥狀相似,許多家長常常難以判斷。今天,我們教您如何分辨它們。5歲的明明早上起床時突然開始頻繁打噴嚏,伴有清水樣鼻涕,輕微發熱至37.8攝氏度。
女生曬照被網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醫生回應 - 天天要聞

女生曬照被網友提醒有「瘤」?真的救命了!醫生回應

5月5日話題#女生曬照被網友看出血管瘤#衝上熱搜綜合揚子晚報消息今年4月,重慶一位女生在社交平台曬出自己用手電筒照手上血管的照片並配文「光穿過了我的手發現了我另一個小心臟」沒想到照片發佈後有眼尖的網友提醒她這可能是血管瘤第二天,她就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血管瘤隨後,該女生髮文「感謝網友救命」消息引發關注後不少...
宮頸癌等論文出現男性病例,《中國醫藥指南》致歉:辭退涉事編輯 - 天天要聞

宮頸癌等論文出現男性病例,《中國醫藥指南》致歉:辭退涉事編輯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多篇婦科論文及文獻中出現「男性病例」一事,其中兩篇涉及文獻均發表在《中國醫藥指南》期刊,如宮頸癌、高危產婦等論文中出現多個男性病例。5月6日,《中國醫藥指南》雜誌社在其官網發佈《關於學術不端的聲明》,稱對涉事編輯已作出辭退處理,並制定了整改措施。該聲明稱,經調查,該學術不端問題的發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