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本文編輯字數3865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搖頭、眨眼,甚至發生怪聲?
這其實是一種疾病,醫學上被稱為抽動症,或者妥瑞氏綜合症。
抽動症比較少見,大概佔一般人群的 0.3% 到 1%,多發於兒童或青少年身上,家長一開始以為是惹上了壞習慣,或者是心理疾病。
實際上,大部分抽動症心理干預是沒用的,因為這純粹是生理疾病。
那麼該如何判斷是否得了抽動症呢?有什麼很好的治療方案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妥瑞氏綜合征是什麼?
抽動症,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簡稱TS或Tourette's),因為不同的音譯又被稱為圖雷特綜合征或妥瑞氏綜合征。
這個名字的來源,是法國神經學家讓-馬丁·夏科為實習生圖雷特 ( 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 ) 命名。
圖雷特首先發現了抽動症,並發表了對9名患有「驚厥性抽動障礙」的患者的描述,雖然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他認為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結合。
→妥瑞氏綜合征的表現
抽動穢語綜合征,這個名字很好地概括了疾病最嚴重的表現,即無法控制的抽動和穢語。
突然的、短暫的、間歇性的運動或聲音,是圖雷特綜合征的標誌性體征。
抽動分為簡單抽動——涉及到有限數量的肌肉群,和複雜抽動——涉及數個肌肉群。
到目前為止,在抽動症的患者身上發現的簡單和複雜抽動癥狀很多:
簡單抽動:眨眼、搖頭、聳肩、眼睛亂瞟、鼻子抽搐、嘴部運動、嘟噥、咳嗽、清嗓子。
複雜抽動:
- 重複觀察到的動作;
- 摸或嗅聞物體;
- 以某種模式行走;
- 淫穢手勢;
- 彎腰或轉動身體;
- 跳躍;
- 重複自己說的字或詞;
- 重複別人說的字或詞;
- 說粗俗的、淫穢的或咒罵的話;
所以,抽動和穢語的程度從輕微到嚴重,嚴重的癥狀可能非常影響交流、日常功能和生活質量。
→抽動症有什麼風險?
正常人可能覺得奇怪,怎麼自己的動作和言語還不能控制嗎?事實上還真不能,很多患者表示對他們來說就像打噴嚏,是忍不住的。
在出現抽動之前,患者會有一種不舒服的身體感覺(先兆性衝動),比如瘙癢、刺痛或緊張,只有抽動發作後,這種感覺才能得到緩解。
如果生病、壓力大、焦慮、疲勞或興奮,情況還會惡化。
妥瑞氏綜合征常會引發一些行為和社交挑戰,進而損傷患者的形象。
再加上這種病往往出現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所以還可能引起其他疾病。
比如經常與抽動症混淆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強迫障礙(OCD),以及學習障礙、睡眠障礙、抑鬱症等。
正確認識抽動症?
抽動症最危險的一點在於,很多人並沒有聽說過這種病,自然也不會把孩子的抽動癥狀往疾病上想,多數會認為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慣。
有的家長比較耐心,會不厭其煩地糾正孩子的行為,或者尋求心理治療;但是有的家長可能就會直接採用暴力糾正。
我們應該正確認識抽動症,然後對症治療,盡量減輕孩子的痛苦。
→很多人不知道孩子患抽動症
抽動一般在2到15歲之間出現,平均在6歲左右。青少年早期時惡化,但是在向成年過渡期間有所改善。
大多數兒童在進入青春期時抽動的嚴重程度會降低,成年期的極端抽動症很少見,因此許多人根本就沒有確診,也可能不會尋求醫療救助。
另外,男孩子患病的風險更高,男性患抽動症可能性是女性的三到四倍,但是本來就好動,很難引起重視。
有些孩子的抽動症可能是過敏或短暫不適,在幾周或幾個月後就會自行消失。
所以一旦孩子出現異常行為,一定要查明原因,排除嚴重的健康問題。如果孩子出現不自主的動作或聲音,還是及時找兒科醫生就診。
→抽動症的病因
抽動症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醫學界普遍認為,可能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
遺傳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抽動症具有高度遺傳性。在近親中發現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 10到100倍。
心理社會或其他非遺傳因素雖然不會導致抽動症,但是會影響遺傳易感性的人患抽動症的嚴重程度,並影響遺傳基因的表達。
比如孕婦的一些產前事件,會增加抽動障礙的風險,包括父親的年齡、懷孕期間的壓力、孕期吸煙、咖啡因、酒精等。
最新的科學假設認為,免疫系統異常和免疫失調,可能會影響抽動的發作或加劇抽動,但仍未得到證實。
一種新的治療抽動症的方案
目前醫學界對抽動症的共識,認為抽動無法治癒,沒有一種藥物可以有效治療所有癥狀。
許多抽動症患者在癥狀不嚴重時不需要治療,往往在青少年時期後減輕或得到控制。即便治療也是教育、安慰和心理行為治療。
台灣知名功能醫生王群光認為,抽動症是一種因腸腦漏引發的疾病,並且給出了治療方案。
→腸漏與腦漏的關係
腸腦漏是什麼?首先我們先搞清楚腸漏和腦漏的關係。
腸道屏障控制外界物質能否進入體內,大腦的血腦屏障同樣管控循環(血液+淋巴液)中物質進出,屏障受損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如果腸道屏障破損形成腸漏,血腦屏障受損滲透性增加則形成腦漏。
腸漏你應該不陌生了,細菌毒素、食物碎片和細菌代謝物等從腸道的小洞漏出來,引發系統炎症、免疫疾病甚至器官功能損傷。
腸道微生物不僅能調節腦中緊密結合蛋白的合成和緊密連接功能,還影響腦中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發育及功能。
→抽動症是腸漏導致的腦損傷
腸道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器官,它不只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腸管和腸道微生物作為一個整體,還有免疫、內分泌和神經信號傳遞等生理功能。
腸還擁有獨立於大腦的神經系統——腸神經系統(ENS),在功能上也具有腦的特性,沒有中樞指令時也可對外界刺激做出自主反應。
例如植物人的生存,當食用不潔食物後快速嘔吐或腹瀉,因而也被稱為腸腦或「第二大腦」。
當腸道滲透性增加時,不僅發生腸漏,腸道細菌增加、循環內毒素增多、免疫球蛋白增加,有害物質可能通過循環系統破壞血腦屏障而進入大腦。
大腦的緊密連接一旦被破壞,免疫反應和神經炎症就會反映到神經系統,引發神經退化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
研究表明,抽動症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腦損傷,而且抽動症患者很容易表現更多腦損傷的癥狀。
王群光醫生認為:抽動症實質上是腦神經過敏性疾病。
過敏原入侵腦部,腦神經細胞發出求救信號,也就是高頻腦波,因而引發上述癥狀。
→抽動症如何治癒
在腦漏綜合征的治療中,必須採用特殊的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減少對有毒物質的接觸。
比如補充omega-3,抗炎植物和神經遞質藥物等。
作為腦損傷的一種,抽動症的根源也是腸漏或腸道通透性增加。
基於這種理論,王群光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是:
- 系統性地檢查找出有高抗體的食物,在飲食中消除這些食物。
- 補充足夠的Omega-3脂肪酸,以及必須脂肪酸好油,修復受傷的腦神經細胞。
- 吸入水電解氫氧氣(2H2+O2),把腦細胞內的酸與自由基都排凈。
他的治療方法已經證明了有效,絕大部分(99%)的患者用上述方法都已痊癒。
關鍵的瘦龍說
今天借這篇文章,紀念王群光醫生,他在2022年9月15日出車禍,離開了人世
他為功能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很多妥瑞氏患者在他的幫助下,完全康復,我覺得這簡直就是奇蹟。
抽動症並不是常見病,但是可能困擾有些人一輩子。
抽動症和腸漏和腸道通透性增加,無論是乳糜瀉,潰瘍性結腸炎,還是炎症性腸病,都會對大腦產生炎症影響。
腸漏引起免疫改變和血腦屏障滲透性增加時,不僅加重神經炎症,還可能引發神經疾病及癲癇、阿爾茲海默症等腦病。
越來越多證據支持這種觀點:即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和行為問題與血腦屏障功能障礙密切相關。
也就是說,抽動症只是作為腸腦漏比較輕症的顯現,放任它發展下去,有可能會變成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