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女性身體里的事,常常不鬧騰、不吭聲,但一出事,往往已經拖得很久。
盆腔炎就是這麼個「沉默型」的東西,一開始有點小腹墜脹,或者白帶顏色有點怪,大多數人都以為就是普通婦科炎症,也沒太當回事兒。
吃點消炎藥,忍幾天,也就過去了。問題是,很多時候它壓根兒沒過去,只是躲起來了,等時機一成熟,就再捲土重來。
等到真的查出來盆腔炎,不少人才發現早就變成慢性的,輸卵管黏連了、盆腔積液了,有的甚至已經影響到生育能力了。
這種病最煩的地方就是它不「單打獨鬥」。盆腔位置殊異,乃子宮、卵巢、輸卵管、膀胱、直腸等器官的匯聚之所。
其結構錯綜複雜,且血管與淋巴系統密布其間,是我們身體當中重要的器官。
一旦有炎症,很容易擴散開,今天是左邊卵巢不舒服,過兩天右邊肚子也開始痛了。
盆腔炎的根子,其實常常藏在生活里最細碎的地方,但大多數人根本不在意。
像很多年輕女性,經期做了足浴但水不幹凈,或者用公共衛生間坐墊沒擦乾淨,甚至一次沒洗手就換了衛生巾,感染的機會就這麼悄悄種下來了。
很多時候,感染源都是陰道上行進來的細菌,像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或者一些性傳播的病原體,像沙眼衣原體、支原體。
它們靠着局部免疫力弱的空檔,從宮頸口一路往裡爬,進了子宮腔,再往輸卵管爬,最後紮根在盆腔。
正常人身體有自己的防禦機制,像宮頸黏液栓就是個「天然防火牆」,可一旦這個屏障被打破,比如做了宮腔操作沒注意無菌,或者月經期同房,細菌就像進了無人區一樣,快速繁殖、刺激組織發炎。
而且有一種情況常被忽略,就是所謂的「隱性感染」。
這類盆腔炎沒有什麼明顯發燒、腹痛、白帶異常,有時候就是覺得下腹老是「悶悶的」,或者月經來了肚子特別墜痛,但查了B超、血常規也看不出啥來。
這種情況在年輕、壓力大、經常熬夜的女性中最常見,跟激素水平波動有關。
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免疫力也跟着下降,哪怕是平時防得住的小菌子,這時候也能搞出一波事兒。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曾經做過研究,發現長期睡眠不足、精神緊張的女性,盆腔微循環障礙發生率提升了將近38%,這個數據說明,情緒和神經狀態對婦科健康有很深的影響。
而另一個問題是治療時機的錯過。很多人覺得炎症嘛,吃幾天頭孢或者左氧氟沙星就好了,不痛就不管了。
但盆腔炎不同於普通的尿路感染,它是一種「空間性」炎症,抗生素要進到盆腔里,不是隨便吃吃就能壓住。
如果只靠短期口服藥,殺菌殺不幹凈,就會留下「殘兵敗將」,這些細菌會形成生物膜,把自己裹起來,一旦免疫力下降,它們就重新活動。
特別是在有盆腔積液的女性體內,這些生物膜就像一個個微型戰壕,藏得穩,打不掉。
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婦產科研究中心曾經追蹤過300多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發現其中有將近60%的病例在頭兩次發病時未做正規治療,靠「自愈」和臨時吃藥緩解癥狀,結果在2年內複發3次以上。
這種炎症反覆出現,會致使局部組織纖維化,其中最常見的便是輸卵管粘連、堵塞的情況。
一旦堵住,哪怕排卵正常,卵子也游不過去,自然懷孕幾乎不可能,嚴重的甚至要靠試管嬰兒。
而有些人黏連得太厲害,連試管都沒法做。
不僅如此,長期罹患盆腔炎還有可能致使免疫系統紊亂。
有研究發現,慢性盆腔炎患者體內某些自身抗體水平偏高,尤其是抗核抗體和抗磷脂抗體,提示機體已經進入「自攻自受」的狀態。
就是說,本來是防禦細菌的免疫反應,最後連自己正常的組織也不放過。
這類女性常出現慢性疲勞、月經紊亂、甚至類風濕樣的癥狀,整個人狀態非常差,但查不出明顯病灶。
其實病根就藏在那塊「發炎但不明顯」的盆腔區域,火沒滅完,身體就一直沒法恢復。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盆腔炎還有可能改變女性的神經傳導節律,造成所謂的「盆腔神經疼痛綜合征」。
這不是器官病變,而是神經系統在長期炎症刺激下發生了「錯誤重構」,簡單說就是神經被訓練出了「過度敏感」的模式。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個相關研究指出,慢性盆腔疼痛的女性在MRI檢查中,大腦中處理疼痛的區域比正常人更活躍,說明她們的「疼痛感知」系統已經被調高了。
這類人哪怕組織炎症消失了,也還會覺得痛,處理不好甚至會發展成心理障礙。
不少人看到這兒開始擔心:是不是得了盆腔炎就一輩子沒好日子過了?實則不然。
盆腔炎可被治癒,關鍵在於能否把握早期時機以徹底施治。
但這裡又有個大家沒怎麼注意的誤區,就是不少人一聽到「治療盆腔炎」就想到「消炎藥+熱敷」,甚至有的去做理療,紅外線、艾灸、熏蒸全來了,搞得好像越熱越有效。
但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熱療都適合,特別是在有盆腔積液或者輸卵管積水的時候,熱療反而會加速細菌擴散,導致病情加重。
還有些人亂用洗液,天天沖洗陰道,以為洗乾淨了就不會感染。陰道實則擁有自身的微生態系統,乳酸桿菌於其中維繫pH平衡,此乃第一道防線。
頻繁沖洗易將這些「好菌」一併沖走,如此一來,壞菌便會乘虛而入。
四川大學附屬華西醫院做過一次臨床調查,在400多名患有反覆盆腔炎的女性中,有70%以上的人長期使用私密清洗產品或高頻陰道沖洗。越洗越亂,越洗越出事。
而真正關鍵的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沒想過,那就是盆腔的血液循環跟腿部肌肉的狀態有很大關係。
別覺得扯得遠,美國波士頓大學一組骨盆肌研究人員發現,長時間久坐、缺乏腿部運動的女性,骨盆底肌肉張力下降,導致盆腔靜脈迴流變差。
這種靜脈瘀血狀態會造成局部溫度升高、缺氧、炎症因子滯留,為細菌繁殖創造了完美環境。
他們建議女性每坐45分鐘就要站起來活動5分鐘,尤其是要做一些提臀、夾腿、下蹲這類動作,才能帶動盆腔「排毒」。
如果盆腔炎的根源除了細菌,還和神經系統、血液循環、免疫狀態都有關係,那有沒有可能通過「神經-免疫聯動訓練」來達到長期預防的效果?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王夢瑤,羅廷,魏兆蓮.慢性盆腔炎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J/OL].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25,(03):584-58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