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人有沒有糖尿病,真的能從手指上看出來嗎?在醫院這麼多年,我遇到過不少患者,都是因為無意中發現手指出了些小毛病,來醫院一查,才知道自己血糖已經高得嚇人。
糖尿病這種病,早期可以悄無聲息,等到癥狀明顯時,很多器官已經悄悄受損了,高血糖對身體的破壞,不只是傷害胰腺,它對血管、神經、皮膚都有極大的衝擊。
而手指因為血管末梢豐富、神經密集,是最容易出現早期信號的地方。如果能早一點通過手指的變化察覺到問題,也許就能比別人早幾個月,甚至早幾年開始干預,避免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醫院這麼多年,我見得太多太多了,很多看似簡單的小變化,背後其實藏着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仔細聊聊,糖尿病患者手指上常見的3種不太被注意的表現,每一種,都值得警惕。
手指發硬、伸屈不利
醫院裏曾經有位患者,一開始是因為早晨起床時手指僵硬,像木頭一樣屈伸困難,過了半小時活動開了才好轉,覺得是睡姿不好導致的,就沒在意。
後來癥狀越來越明顯,哪怕白天也覺得手指沉重僵硬,才到醫院檢查,結果血糖飆得很高,糖化血紅蛋白也遠超正常。
高血糖環境下,體內的蛋白質容易發生糖基化反應,簡單來說,就是像牛奶煮焦一樣,讓柔軟的組織變得又硬又脆。
手指小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最先受影響,逐漸變得不柔軟,伸屈動作受限,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叫做「糖尿病性手指硬化症」,有明顯手指僵硬感的患者,糖尿病確診率顯著高於普通人群。
在醫院工作這些年,我每次遇到這種癥狀,總會建議患者趕緊做血糖篩查。
因為這種僵硬不像風濕那樣有紅腫熱痛,它更像是一種沉默的、緩慢的、持續加重的凍結感。越早發現,越容易逆轉,拖得越久,軟組織不可逆性損傷越嚴重。
手指端反覆起小水泡、糜爛
有些人手指末端莫名其妙地反覆起小水泡,有的破了以後癒合得特別慢,還容易形成小潰瘍。
醫院裏一位患者就是這樣,起初以為是洗碗太多導致的手部濕疹,塗藥膏也不好,拖了半年多才來檢查,結果血糖高得嚇人。
糖尿病患者因為長期高血糖,毛細血管內皮受損,局部供血變差,導致皮膚抵抗力下降,哪怕是微小的摩擦、濕氣刺激,都容易形成水泡和微小糜爛。
更要命的是,糖尿病人的傷口癒合速度慢,細菌感染機會高,一旦小傷口惡化,很容易演變成糖尿病足。研究指出,反覆出現無外因的小水泡和潰瘍,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早期信號之一。
在醫院這麼多年,我最怕看到患者把小水泡、小破皮當成小事拖着不管,因為當它們惡化成感染、壞死、潰爛時,治療難度和代價都會成倍上升。
手指末端的小變化,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伴有癒合慢、反覆發作這些特徵時,一定要高度警惕血糖問題。
手指指甲變形、顏色發暗
有些患者來到醫院時,手指看上去沒什麼大問題,但仔細一看,指甲顏色發暗、失去光澤,有的指甲形狀開始變厚、變彎曲,像一層層疊起來的小瓦片,這種指甲變化,往往預示着末梢血液供應出了問題。
高血糖狀態下,血液黏稠度增加,小血管易堵塞,末梢供氧不足。指甲作為生長最快的組織之一,對供血變化極為敏感,一旦血流不暢,就會表現為顏色變暗、甲面粗糙、甲床蒼白或者發紺。
研究中發現,指甲異常的糖尿病患者,其微血管病變程度明顯比指甲正常者更嚴重。
在醫院工作了這麼多年,我越來越相信,手指甲其實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別小看了那一點點顏色變化和形狀變化,它反映的,是全身微循環系統的健康狀態。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手指甲出現這些變化,不只是美容問題,而是身體在用最直觀的方式告訴你:血管正在出問題,需要立刻干預了。
手是人體最末梢的窗口,是血液流動、神經傳導和組織健康的綜合反映。糖尿病雖然是全身性疾病,但手指往往是它最早留下「腳印」的地方。
糖尿病並不是突然爆發的疾病,它是身體經過長期高血糖侵蝕,慢慢累積傷害,最後形成的一場系統性災難,而手指,作為末梢最敏感的地方,往往最早暴露出蛛絲馬跡。
手指發硬伸屈不利,手指端反覆起小水泡、糜爛,指甲顏色變暗、形態異常,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變化,都是身體在敲警鐘。
在醫院這些年,我無數次見到,越早發現這些細節,越能早一步攔住糖尿病惡化的腳步;而越忽視這些細節的人,往往在發現時,病情已經悄悄紮根得很深。
希望每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學會善待自己的雙手,細心觀察,及時行動。早發現,早干預,才是對自己未來健康最好的投資。
哪怕只有一點小變化,也值得去查個血糖、測個指標,身體很多事,不等你準備好才發生,只有你提前警覺,才有機會躲過它。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糖尿病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吳 霜, 2型糖尿病合併肝損傷及其運動干預研究進展,西安體育學院 ,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