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八屆國際絡病學大會上,李新立教授分享了相關基礎與臨床研究,深入解讀了芪藶強心膠囊改善心衰患者預後的關鍵機制與作用基礎。
心力衰竭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和外科治療。在外科治療方面,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手段有心臟再同步治療、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除顫治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
但是這些藥物的使用無一例外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對於目前的心衰藥物治療現狀,李新立教授表示:「我們希望能夠掌握好藥物的適應證,把該用的藥物都用上去,並盡量滴定到靶目標劑量。」
據中國心衰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心衰患病率為1.3%,以此推算我國約有1370萬心衰患者。經過中醫循證醫學研究的不斷驗證,中醫藥在心衰防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由高潤霖院士、張伯禮院士和黃峻教授領銜中華醫學會心衰學組啟動的「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研究」於2011年開展,李新立教授所在的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作為組長單位,參與其中並承擔了很多重要工作。
「李新立教授總結道:「這個研究得到了國際學者的認可,讓大家看到中藥和西藥可以協同作用,給心衰患者帶來好處。
西醫理論認為心衰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強心、利尿、擴血管」,中醫脈絡學說的理念與西醫高度相似,指出心衰主要由氣陽虛乏導致,治療方法是「益氣溫陽、利水消腫、活血通絡」,可見中西醫雖然描述不同,但原理相同。
經過一系列基礎和循證研究的探索,芪藶強心膠囊「益氣溫陽、利水消腫、活血通絡」的作用得以證實,但其中哪些成分真正起到了治療效果?為什麼在標準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芪藶強心膠囊,比單獨使用西藥的效果更好?為解決這些疑問,李新立教授團隊開展了針對芪藶強心組方的研究。
據悉,由李新立教授團隊開展的「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複合終點事件的評估研究(QUEST研究)」,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系統干預心血管事件鏈研究」的子課題,旨在通過現代循證醫學證據,以「死亡率」和「因心衰再住院率」這兩個硬終點來評估芪藶強心膠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這項研究在設計上得到了諸多國際學者的認可。2018年11月,哈佛大學醫學院Adler教授前往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聽取了QUEST研究彙報並做了討論;2020年7月,哈佛大學醫學院MarcA. Phafer教授在聽取QUEST研究方案和進展後,對方案設計加以肯定,並期待研究結果的公布。
對於這項硬終點研究未來能夠帶來的影響,李新立教授也表達了殷切的期盼。他表示,美國科學院心血管病專家曾提出藥物發展的四部曲,即「臨床、機制、循證、指南」,芪藶強心膠囊已經經過了臨床療效的檢驗,也有系列機制和循證研究,QUEST研究揭盲公布後,若結果符合預期或可將芪藶強心膠囊納入其中,將「新四聯」升級為「新五聯」。
李新立教授在會議中展示了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證實了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的組方和病機與西醫致病機制相吻合。「非常榮幸,我這一輩子發了很多芪藶強心膠囊相關的論文。」李新立教授感慨道。
李新立教授在會議中總結:「我們要把中醫的循證研究工作做得更加細緻,大家共同努力把我們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因為祖國醫藥傳承自中華文化,所以想要把中醫理論介紹給國外專家,就要不斷地進行交流和溝通,把芪藶強心膠囊等代表性中醫藥的組方和機制進行全面的展示和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