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主任,我最近特別的口渴,一天到晚不停地喝水,小便的次數還特別的多,胃口大開,沒一會兒就餓了」
我當即問道「去檢查過血糖嗎?」
「檢查過了,血糖高,已經半年了。」
吃了葯,血糖是穩定了一點,但是,口渴,想喝水等癥狀還是沒有得到改善,於是就找您來看看,能不能給調理一下。
既然是慕名而來,那就好好地調一調吧,時間也不長,應該不難。
刻診,脈沉細,舌苔薄,且黃,舌質紅,身形瘦小,小腹陣陣的作痛。
大家也都知道,糖尿病是「燥病」,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既然是陰虛,那就滋補唄!
初診:熟地黃,石膏,知母,牛膝,麥冬。效果並不是特別好,癥狀也有沒有得到改善。
二診:得知已經8天沒有大便,隨即改方:玄參,麥冬,生地,大黃,芒硝、郁李仁。大便排出,且巨臭,腹痛也有所減輕。
三診:血糖已經穩定,改為「滋陰養液」進行善後。
四診:癥狀悉平,空腹血糖以及尿糖,均已穩定。
其實,該患者的主要問題,就在於「大腸不通,燥」,病情這個患者是典型的「陰虛燥熱」,但,補陰虛的方法行不通,那就只能通大便。
該方子中的玄參滋陰降火,瀉熱軟堅;麥冬、生地滋陰增液;大黃、芒硝瀉熱通便。郁李仁通腸潤便,能很好地改善「燥便內結」的現象。
那就有一個問題,通導大便瀉熱,與降血糖有什麼關係呢?
當然,關係不是特別的大。
但是,燥便內結,日久比生熱,邪熱生起來,就會傷陰,患者就會出現口渴多飲的現象。
從中醫角度來說「津血同源」,血液中也含有大量的津液,如果津液受損,熱邪灼於血的話,血糖就會升高。
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源就在於「通便泄熱」,大便通暢了,邪熱就沒有了生成的源頭,體內邪熱沒了,津液也就不會受傷。
此時就需要有效的補充津液,就能很好的改善血液環境,從而降低血糖。
這樣說的話,應該就能明白了吧。
這就是為啥,很多糖尿病患者會伴有便秘的原因,因此,在調理血糖的時候,一定要重視便秘的問題。
「通便降糖」是改善糖尿病煩渴諸證,從而也很好地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思維特點,也詮釋了中醫的基本精神。
我也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知道「辨證施治」的重要性,如果因為「害羞」或者其他的因素,不好說出口。
那對於辨證來說就會有很大阻礙,對於病情治理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阻礙,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具備中醫理論的認知。
好了,我是@心血管專家羅繼紅,您身邊的心腦血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