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張春祥 通訊員 陶艷
「你這個沒得事,不要緊的,莫緊張。」「你這麼年輕,我幫你摸了一下,椎骨應該是沒事的,我給你開點葯就會好,放心。」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門診二樓的骨傷科診室,湖南省名中醫田心義教授對每一名患者都和藹而耐心地講解。

行醫50年,田心義為無數骨傷患者妙手除疾。他師承湖南骨科「四大金剛」(張茂珍、張祿初、孫達武、詹經山),深得傳統中醫藥正骨精髓,總結出了中西醫結合治療骨傷疾病的豐富經驗。
如今,他已古稀高齡,身體也因為兩次腦出血而大不如前,即使步履緩慢,也總是一步一個腳印前行,為患者解除疾苦。
因父從醫 師承湖南骨科「四大金剛」
若不是年少時父親因病離世,或許田心義不會如此堅定地走上從醫之路。
1950年,田心義出生在湖南湘西州龍山縣,爺爺和父親懂些推拿手法,在當地頗有名氣,自小,田心義便對神秘的中醫療法耳濡目染。在他17歲時,父親卻突然身患重病,且始終無法查明病因,去世時不到四十歲。這件事給了田心義極大的打擊。
「如果有好的條件,他可能是不會死的!」記憶彷彿又將這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帶到了年少時,帶回了最傷痛的歲月中。正是父親的離世讓當時正值青春年少的田心義暗自許下了從醫的決心。「我一定要學醫,搞清楚父親到底患的是什麼病。」

1970年,田心義如願考上湖南中醫學院(現湖南中醫藥大學),正式踏上從醫之路,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省中醫院骨傷科工作。彼時,張茂珍之手法、張祿初之辨治、孫達武之理論、詹經山之疏筋聞名遐邇,他們四人也被譽為骨科「四大金剛」。
「張茂珍是著名骨傷專家張紫賡的大徒弟,他的複位手法數一數二,我們復不上的,他輕輕一下就復上了,很神奇;張祿初是張紫賡的二徒弟,他用辨證論治的方法給病人開中藥方子,很有效;孫達武理論功底紮實,我跟着他學習寫作方法,在理論上他指導了我很多;詹經山是骨科名醫詹鎮川的兒子,他用理筋刀、針灸來治療骨傷疾病很有特點。」田心義說。
田心義覺得自己很幸運,剛到骨傷科時,科室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候,他有幸能跟隨四位骨科大家學習骨傷手法、辨證治療、臨床總結等,盡得衣缽,進一步夯實了中醫的功底,提升了中醫臨證水平。

固本守源 充分發揮中醫治療骨傷特色
憑着不懈努力,田心義一步步總結出來自己的「田氏」經驗。
曾經,一位4歲的小孩前臂雙骨折,移位嚴重,在外院複位幾次都沒有成功,一個多星期後找到田心義這裡。田心義妙手回春,一次複位成功,孩子避免了開刀手術。
一個踝關節三踝骨折的案例也讓田心義印象很深刻。當時,患者年僅二十多歲,在深圳受傷,異位嚴重,後特地趕回長沙來找田心義。田心義通過巧妙的手法助其複位後,通過塑形夾板固定,配合中藥治療和功能鍛煉,一個多月後,患者的三踝功能完全恢復。
「中醫治療骨傷疾病有明顯的優勢所在,比如應對橈骨遠端骨折,通過手法複位可以讓解剖對位達到95%以上,甚至是100%,比手術簡單快捷、損傷小、患者經濟負擔也小、效果還更好。」田心義說道,再比如小兒前臂雙骨折,手術會造成大的損傷,讓骨架長得慢,中醫複位效果更快更好,恢復得也更早。
除了手法,中藥運用也是治療骨傷疾病十分重要的一環。

骨髓炎是一種難治性骨病,由於骨頭中感染細菌而引起,容易經久不愈,往往讓患者十分痛苦。最初,田心義跟着骨傷科老主任張祿初學習如何治療,後經過自己的創新改進,自擬出「克炎健骨湯」一方,消炎和補氣血用藥雙管齊下,對骨髓炎患者頗有療效。
今年60歲的王先生(化名)家住遼寧,其因股骨頸骨折後更換了股骨頭,結果出現感染情況,在當地被診斷為骨髓炎。今年4月,因為疫情影響無法來長沙就診,王先生通過遠程會診聯繫上了田心義。服用「克炎健骨湯」一個多月後,王先生感覺到明顯好轉,服用不到兩個月,已經可以順利下地走路。
守正創新 中西醫結合突破中醫骨科發展
雖然出身中醫,但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田心義並不因循守舊,而是堅持守正創新,根據病症的不同情況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以骨髓炎為例,如果患者多年不愈,感染嚴重,僅用純中藥治療或許起不到較好的療效,還需適當配合手術治療。
「骨髓炎感染很多年的患者,會形成瘺管,按照從前中醫的方法,會使用紅升丹對瘺管進行腐蝕,從而達到清除感染的效果。但是,這種老辦法見效很慢。而如果採用手術治療,將感染的地方切除乾淨、一次性縫合,就能立馬見效。」田心義說。

田心義曾經有一個患有肱骨骨髓炎20多年的患者,瘺管已經長到手指那麼粗,一直不癒合,通過手術結合「克炎健骨湯」等中藥治療一個月左右,患者完全康復。
「時代發展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不同了,多種方法同時進行效果可能要好一些,不能因循守舊,完全按照傳統的方法來治療。」1974年到1975年,田心義曾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進修一年,也正是這段經歷深刻影響了他的學術觀念。與骨科四大名醫相比,田心義這一代醫生在中西結合治療上有了更多的突破。
田心義介紹,以腰椎間盤突出為例,如果嚴重壓迫到了坐骨神經,按照中醫中藥的方法,突出無法去除,見效也慢,一直造成壓迫還有可能導致不完全性癱瘓,只有利用手術去除突出部分,才能避免病情繼續惡化。對於老人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也是同樣的道理,採用全髖置換,能讓患者在短時間內康復,可以減少患者的痛苦,也可減輕護理負擔。

醫者仁心 他以這八個字為行醫原則
欲善其事,利器很重要,修心也同樣不可或缺。當醫生更是如此。沒有仁心,便無法成為一名真正的好醫生。
「患者來看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了我們,只要能夠幫到病人,我都會做力所能及的事。」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不到30歲的腰椎壓縮骨折小伙從株洲茶陵趕來醫院手術,術中,患者出血較多,急需輸血,可賬戶上卻已沒了錢。見此情況,並非主刀醫生的田心義主動將身上攜帶的3000塊錢為患者墊付,患者最終順利完成了手術,轉危為安。
「他當時恢復得很好,還是跑着過來跟我說感謝的。」田心義仍然記憶猶新。事實上,田心義經常偷偷資助家庭困難的患者。許多治療中認識的患者,也與田心義成為了多年的好友。
於患者而言,他是仁醫,對學生來說,他卻是不折不扣的嚴師。做田心義的學生,因為犯錯被說得面紅耳赤是常態。田心義始終認為,嚴師出高徒,「只有嚴格要求他們,將來在業務和人生的道路上,他們才有好的發展。」
嚴格的要求下面掩蓋的不過是師者的一片苦心栽培。

自2003年起開始帶教碩士研究生的田心義,被授予湖南中醫藥大學優秀帶教老師,並於今年獲評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如今,他培養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都已成為當地的中醫骨科骨幹。
「醫生心裏一定要有病人的痛苦,要想到還有很多病沒有被攻克,要一直努力;也要對病人抱有同情和仁慈,無論老弱病殘、有錢無錢,都要一視同仁,公正對待。」做了一輩子醫生,這位老人發出如此感慨。
(一審:張春祥;二審:胡宇芬;三審:楊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