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助力腫瘤防治,讓臨床指南順利「落地」,更好的為大眾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7月2日,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第28場黑色素瘤精讀巡講在瀋陽舉辦。
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致辭
此次精讀巡講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遼寧省腫瘤醫院、遼寧省抗癌協會承辦。
精讀巡講活動通過中國抗癌協會客戶端APP、大專家、ONCO前言、樂問醫學、大醫平台、新華社•現場雲、人民網、網易、新浪網、北斗融媒客戶端、瀋陽廣播電視台北方名醫欄目、遼瀋晚報健康學院、醫百科技、醫脈通、梅斯醫學、樂直播、腫瘤資訊等40餘家媒體同步直播,累積觀看量達1477萬人次。
直播情況
本次活動以「黑色素瘤整合診治(MDT to HIM)前沿」為主題,指南編委郭軍、牛曉輝、斯璐、陳譽等教授,從指南概述、防篩診系統規範、治療重點解讀、研究方向與展望進行詳細解讀。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郭軍教授
北京積水潭醫院牛曉輝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斯璐教授
福建省腫瘤醫院陳譽教授
樊代明院士、陳洪鐸院士、廖萬清院士、夏照帆院士、付小兵院士、范先群院士、唐立新院士進行精彩點評。各位院士認為,CACA指南有高度、接地氣,聚焦中國人群的流行病學特徵、遺傳背景、原創研究成果及診療防控特色,納入中國研究,注重中國特點,兼顧醫療可及性,體現整合思維,是兼具中國特點和國際視野,更加適合中國人群的腫瘤指南規範體系。
陳洪鐸院士
廖萬清院士
夏照帆院士
付小兵院士
范先群院士
唐立新院士
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介紹,中國抗癌協會是我國腫瘤學界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國家一級協會,協會組織2266位權威專家,歷時1年多,集體編寫完成我國首部《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該指南包括53種腫瘤,達2370頁,共370萬字。
樊代明院士講話
樊代明院士指出,中國抗癌協會理事會這5年以來辦了很多大事。一是建大軍,會員從2017年的5萬增長到如今的33萬,專業委員會從過去的48個發展到現在的93個;二是開大會,由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承辦的2019中國腫瘤學大會線下參會人數3.2萬人,2021年觀看總人數累計超7100萬人次,均創中國學術大會之最;三是寫大書,編寫的《整合腫瘤學》專著分為《基礎卷》和《臨床卷》共6冊,總計3650頁、近700萬字,是迄今我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學科最全、內容最廣的整合腫瘤學專著;四是辦大刊,創辦《Holistic Integrative Oncology(HIO)》英文期刊,以「整合醫學」為理念,向世界傳遞中國科研成果和聲音;五是立大規,組織全國權威專家編寫《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並組織專業委員會在全國進行宣講。
樊代明院士說,面對多種因素引起的複雜的疾病,應該注重治療方法的整合。一是要在治療不足與治療過度中找出路;二是要在治療前和治療後找出路。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上,根據病人的病情制定個體化整合方案,實現最大化的治療效果。關口前移,腫瘤防治在於「早」。讓更多的人不得腫瘤、不幸得腫瘤的人能夠得到早發現、早治療。重心後延,做好腫瘤康復全程整合管理。不僅要重視癌症疾病本身的診斷和治療,還應該重視癌症病人的心理及社會功能的健康管理實現從「治病」到「治人」的轉變,即身、心兩方面的管理。
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遼寧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朴浩哲致辭
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遼寧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朴浩哲表示,《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是全國腫瘤學界的權威專家,聚焦中國人群的流行病學特徵、遺傳背景、原創研究成果及防治防控經驗,從「防、篩、診、治、康」等方面成功編寫的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腫瘤診治指南。CACA指南貫徹MDT to HIM的整合醫學理念,推動了我國腫瘤醫學領域指南標準體系的建設,使腫瘤診治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必將逐步成為能夠與NCCN、ESMO三足鼎立、優勢互補、並駕齊驅的國際指南體系。
朴浩哲書記表示,本次會議匯聚了黑色素瘤與軟組織肉瘤領域頂級專家學者,聚焦專業領域的熱點問題,開展系統、精彩的學術巡講,為指南更好地落地臨床、服務於患者打下堅實的基礎。遼寧省腫瘤醫院也將以此為契機,加快醫院腫瘤學科建設速度,繼續推進醫院向「臨床研究型醫院」發展進程,為提高和帶動本地區腫瘤學術研究水平、促進遼寧乃至東北地區腫瘤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科普知識
黑色素瘤( Melanoma , MM )在我國雖然是少見惡性腫瘤,但病死率高,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我國的 MM 與歐美白種人相比差異較大,兩者在發病機制、生物學行為、組織學形態、治療方法以及預後等方面差異較大。在亞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種中,原發於肢端的 MM 約佔50%,原發部位多見於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原發於黏膜,如鼻咽、口咽、食道、直腸肛管、陰道、泌尿道等部位的 MM 佔20%~30%;但白種人,原發於皮膚的 MM 約佔90%,常見於背部、胸腹部和下肢皮膚;原發於肢端、黏膜的 MM 分別只佔5%、1%。
對 MM 高危人群的篩查,有助於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也是提高 MM 療效的關鍵。在我國,皮膚MM 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嚴重日光晒傷史、皮膚癌史、肢端皮膚有色素痣、慢性炎症及一些不恰當的處理(如鹽腌、切割、針挑、繩勒等)。黏膜 MM 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確。建議高危人群定期自查,必要時到專科醫院就診,不要自行隨意處理。
皮膚 MM 多由痣發展而來,痣的早期惡變癥狀可總結為 ABCDE 法則:
A 非對稱( asymmetry ):色素斑的一半與另一半看似不對稱。
B 邊緣不規則( border irregularity ):邊緣不整或有切跡、鋸齒等,不像正常色素痣具有光滑的圓形或橢圓形輪廓。
C 顏色改變( color variation ):正常色素痣通常為單色,而 MM 表現為污濁黑色,也可有褐、棕、棕黑、藍、粉、黑甚至白色等多種不同顏色。
D 直徑( diameter ):色素痣直徑>5mm或明顯長大時要注意, MM 通常比普通痣大,對直徑>1cm 最好做活檢評估。
E 隆起( elevation ):一些早期 MM ,整個瘤體會有輕微隆起。
ABCDE 法則唯一不足是未將 MM 的發展速度考慮在內,如幾周或幾個月內有顯著變化的趨勢。皮膚鏡可彌補肉眼觀察不足,可檢測和對比可疑 MM 的變化,可顯著提高 MM 早期診斷的準確度。MM 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衛星灶、潰瘍、反覆不愈、區域淋巴結轉移和移行轉移。晚期 MM 轉移部位不同癥狀不一,容易轉移的部位為肺、肝、骨、腦。眼和直腸來源 MM 容易發生肝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