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隨着網絡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眾所周知,知識是21世界的核心資源,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保證了當前人們對知識的快速獲取。
然而,和其他各年齡層的人一樣,青少年使用網絡,更多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取知識和學習,而在於網絡其他更有趣的使用,正是在網絡娛樂行為和網絡社交行為中,網絡欺負現象逐漸被孕育。
而初中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其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一旦遭受網絡欺負,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將會面臨巨大的衝擊,基於此,網絡欺負現象更需引起社會的關注。
細數國內外近些年有關網絡欺負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欺負與傳統欺負的本質是一致的,都會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致使初中生產生許多情緒及行為問題,例如焦慮、孤獨、抑鬱,甚至出現自殺問題。
因此,家長、學校,甚至社會,應當對初中生網絡欺負的現狀予以重視。本研究從依戀理論出發,同時加入社交迴避及苦惱因素,探討親子依戀、同伴依戀、社交迴避及苦惱與網絡欺負的關係,來考察網絡欺負的內在影響機制。
研究旨在為教育者對網絡欺負的預防和干預提供實證證據,並為網絡欺負的預防和干預提供新的思路,從而促進初中生更加健康的成長。
一、初中生社交迴避及苦惱與網絡欺負、網絡受欺負的關係
初中生社交迴避及苦惱與親子依戀、同伴依戀的關係
研究顯示,初中生社交迴避社交苦惱與親子信任、親子溝通、同伴信任、同伴溝通呈顯著負相關,與親子疏遠、同伴疏遠呈顯著正相關。即親子依戀、同伴依戀質量好的初中生較少出現社交迴避、社交苦惱的情緒體驗。
這一結果可以用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型來解釋。依戀理論認為,在嬰兒早期與其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情感互動中,嬰幼兒形成了依戀內部工作模型,即嬰幼兒對自我受歡迎程度、他人可信賴程度的判斷與認知。
這種內部工作模型一旦形成,就會對個體成年後的處事方式、與人的相處等方面帶來默轉潛移的影響。
而高質量的依戀關係可以為其提供情感庇護,從而對情緒調節起積極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階段的敏感期,會面臨一些社交迴避及苦惱問題。
這時,如果初中生與其父母、同伴間已經建立起高質量的依戀關係,那麼這種安全的依戀關係,就會給初中生提供強大的情感支持,進而使得初中生所面臨的社交迴避及苦惱體驗有所降低。
這也提醒我們,在面臨初中生的教育工作時,對一些社交迴避及苦惱水平較高的初中生,我們可以通過改善其親子依戀及同伴依戀,進而改善初中生的社交迴避及苦惱體驗。
初中生社交迴避及苦惱與網絡欺負、網絡受欺負的關係
本研究結果表明,初中生社交迴避及苦惱與網絡欺負、網絡受欺負均不存在顯著相關。以往研究表明,社交焦慮與網絡受欺負者存在顯著相關,認為網絡受欺負者會有明顯的社交焦慮。
在本研究中,以初一至初三年級學生為被試,並沒有發現網絡欺負的實施者和受害者存在社交焦慮。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欺負、網絡受欺負現象存在普遍,學生們並沒有意識到其實施或遭受了網絡欺負,學生們對網絡欺負的認識度不夠,許多學生在填寫完調查問卷後表示這些行為他們覺得很常見,不屬於欺負行為。
(2)在調查中,多數學生表示在遭受網絡欺負後,會主動反擊,這致使學生並沒有覺得在人際交往中會造成什麼影響,因而不存在社交迴避及苦惱。
(3)對網絡欺負、網絡受欺負的研究主要考察近半年來行為發生的頻率,這可能造成造成學生的感受性隨時間流逝而降低,在及時性方面存在局限。
(4)取樣的局限性。在調查被試中,有許多學生家長是高校老師,教育方式良好,在面對網絡欺負時,多數學生會採取積極的方式進行反抗,或者與家長、老師溝通,從而降低了其社交迴避及苦惱的體驗。
親子依戀對網絡受欺負的影響:同伴疏遠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親子依戀對網絡受欺負行為的影響,會通過同伴疏遠的間接作用來實現。具體來說,同伴疏遠在親子依戀與網絡受欺負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親子依戀程度越低,同伴疏遠程度越高,會使得個體更多的陷入網絡受欺負中。
研究結果已經表明親子依戀程度越低,網絡受欺負行為的發生頻率就越高。這與以往的研究相一致。關於親子依戀與網絡受欺負行為的關係,其本質上同親子依戀與傳統欺負行為的關係是一致的。
傳統欺負產生的原因,用依戀理論可以進行解釋。其原因是,兒童早期依戀形成的不安全的內部工作模型,對其今後的人際交往具有消極影響,從而致使初中生出現焦慮體驗,增加其參與網絡欺負或成為網絡受欺負者的可能性。
DeMonchy,Pijl,Zandberg研究發現,經歷過較高頻率的網絡受欺負者認為他們的同伴關係更加疏遠。而關於親子依戀與同伴依戀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者們感興趣的話題。
依戀理論認為,在嬰兒早期形成的依戀關係會被個體內化,並形成對今後與他人交往的固定模式。初中生在進行社交活動中,對交往對象的判斷、對交往經驗的解釋等等,都是以最初的依戀關係為基礎的。
這也反映了,親子依戀會對同伴依戀產生直接的影響,那些親子依戀較高的初中生,相應地,也會與其同伴間建立較高質量的依戀。
二、對教育者的啟示及建議
研究表明,網絡欺負現象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此不僅需要初中生個體加強自我保護,同時更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的綜合干預,通過構建全面的防護體系來保護初中生免受網絡欺負的傷害。
研究結合自身研究結論,對初中生網絡欺負現象的干預提供了一些思路:
社會應提高對網絡欺負現象的重視程度
研究調查中顯示,53.6%的學生初中生曾對他人實施過網絡欺負行為,同時高達78.3%的初中生曾遭受過網絡欺負行為。
這表明目前網絡欺負現象已經日益嚴重,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成為初中生不可或缺的社交途徑、娛樂渠道,但是由於網絡本身的匿名性等特點,使家庭、學校和社會對網絡欺負的重視度不夠。
家長、學校和社會應提高對初中生網絡欺負、網絡受欺負的認識,同時能夠及時採取措施預防網絡欺負現象的發生。
社會對網絡欺負的干預應注重性別因素的影響
在研究中表明,網絡欺負、網絡受欺負現象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相較於女生,男生面臨更多的網絡欺負。這提示家長、學校、社會在對網絡欺負現象進行干預時,應充分考慮到性別的因素,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
同時,家長、學校及社會也應當注重對初中生的性別教育,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摒棄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使初中生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
家長們應注重構建積極的親子依戀關係
本研究表明親子依戀對網絡欺負、網絡受欺負有顯著的預測作用,這提示家長們應當注重培養與子女間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積極、健康的親子依戀可以幫助改善初中生的網絡欺負、網絡受欺負現象。
在平日里,家長應多與子女進行溝通,同時家長可以教導初中生如何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及相關信息,使初中生認識到網絡欺負的嚴重性及危害。
青春期時期的初中生會希望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要求有更多的自主權,考慮到初中生這些獨特的心理特點,父母應學會積極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並表示對其極大的信任與支持。
Ang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對孩子使用網絡的情況有所了解,那麼孩子出現問題網絡行為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這也就是說,父母應當與孩子保持密切的溝通,而不是出現相互疏遠的狀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對於網絡欺負和網絡受欺負現象的干預起着積極的作用。當然,家長也可以與學校保持密切的合作,了解孩子在校表現情況。
反過來,學校也應該與家長多進行溝通,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制定相關的家長指導材料,使家長們意識到網絡欺負、網絡受欺負現象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