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闓和宋美齡都是20世紀民國歷史舞台上的風雲人物。
宋美齡和蔣介石的結合世人皆知,卻少有人知道,在這之前,與她差點步入婚姻殿堂的男人其實是民國奇男子譚延闓。
譚延闓一生跨越清末、民初兩個時代,是有名的政治家、書法家、美食家和詩人,但他一生為人津津樂道的卻不是這些成就,而是他拒絕宋美齡,堅持一生只娶一位夫人的事迹。
在當時一夫多妻蔚然成風的社會環境下,像譚延闓這種在髮妻死後決不續弦的做法,非常罕見,而這就要追溯到一個特別的人對其長達一生的影響,這個人就是他的母親李氏。
譚延闓生於光緒年間,其父譚鍾麟是晚清顯貴,曾任兩廣總督、吏部尚書等要職。譚鍾麟一生妻妾眾多,除了原配陳夫人之外,他還有顏夫人、李夫人等四位側室。譚延闓是李夫人所生的庶子。
關於他的出生,一直以來有個浪漫的說法。相傳1880年1月25日晚,也就是譚延闓出生的那一夜,他的父親譚鍾麟夢到晚清大臣何凌漢前來拜見後,忽從夢中驚醒,只聽見家中傳來嬰兒的啼哭。隨之有傭人報喜,稱李氏誕下一子,這個兒子正是譚延闓。
如此一來,譚鍾麟認定自己這個兒子是探花何凌漢轉世,歡喜不已。何凌漢謚號「文安」,譚鍾麟就為兒子取字「祖安」。
也許這個夢境確實是冥冥之中的某種預見,譚延闓從小聰明伶俐、天賦異稟。他7歲入塾受經,11歲學制藝文學。光緒皇帝的師傅、狀元出身的翁同龢見了他的詩文後,稱他為「奇才」。
譚延闓故而備受父親寵愛,但是她的母親李氏卻沒有因此改變作為一個側室的命運軌跡。
李氏出身寒門,因為姿容秀麗,被譚家收為丫鬟,早年在譚老夫人的房裡服侍。只因偶然間被譚鍾麟相中,受了恩寵,誕下譚延闓這一子,才被納為妾室。
生下兒子之後,李氏在譚家總算不再是個下人,可是她的地位也僅僅只比下人高了那麼一點。
在過去的封建禮教中,不但作為家庭成員的女人地位有別,就連所生的子女也有嫡庶之分。比如:平日用膳,妻可入座,妾則只能立着而食,如果沒有生育的妾媵,則只能另在雜廳用餐。
因此每次全家人吃飯的時候,李氏只能站着在桌子旁為別人添菜、添飯。等到這些服務全做到位了,她才能自己用餐,而且還是不能坐下。後來李氏又接連為丈夫誕下二子,可是這種情況依然不曾改變,持續了24年之久。
通常母親出身低微,兒子也會跟着教人瞧不起。譚延闓作為庶子,一直以來被家裡人稱為「小老三」。年紀小的時候,他不知道這個綽號是什麼意思,便跑去問母親。
李氏聽了,眼淚汪汪,並不作聲。在兒子的再三請求之下,只得噙着眼淚說:「兒呀!我是你父親納的妾,妾所生的孩子叫『庶出』,『小老三』是看不起『庶出』的意思。」
譚延闓聽後,想起母親平時不能與家人同桌吃飯,只能在一旁小心服侍的種種,氣憤不已。
母親安慰他說:「你們兄弟要努力讀書,好好做人,將來做番大事業,做個大人物,才算是爭光爭氣,那我在譚家雖然吃苦也感到安慰了。」
這番話,深深刺痛了譚延闓的心。從那時候起,他發誓要勤學苦讀,有朝一日出人頭地。
譚延闓說到做到。他13歲考取秀才,22歲又中舉人。24歲那年,他在全國統考中一舉中了會元。
這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再向前追溯200年,譚延闓的家鄉湖南出過狀元、榜眼、探花,就是沒出過會元(會試第一名),而譚延闓填補了這個空白。
由於譚延闓年少及第,光耀了譚家的門楣,一向講究宗法儀範的譚鍾麟這才破例開恩,向全家人宣布:「李氏夫人可以入正廳就座用膳。」
李氏這次總算「母憑子貴」,但是這依然難以磨平嚴苛的封建禮法給譚延闓造成的心理陰影,反而讓他更加同情和孝敬母親。
譚延闓對母親的孝順是出了名的。每次吃飯,他都要挨着母親坐下,以便給母親夾菜;平日他對母親也是早請安晚問候,從未間斷。
他甚至還想方設法提高母親的地位和威望。比如資助長沙明德學校的時候,譚延闓就自稱奉太夫人之命而為;主政湖南期間,他打出的旗號也是「奉母命出而維持秩序」,「以免地方糜爛」。
在譚延闓看來,沒有母親的隱忍和教育,就沒有自己今日的成功。
結婚的時候,譚延闓囑咐妻子方榕卿,希望她能在自己在外奮鬥的時候,好好照顧母親,讓她頤養天年。
溫柔賢德的方榕卿一點也沒讓譚延闓失望。她不僅全心全意侍奉婆婆,而且對丈夫極盡體貼和關愛,全力支持譚延闓求學與從政,這讓譚延闓非常感動。夫妻倆互敬互愛,恩愛異常,還生育了二男四女。
只可惜好景不長,1916年,譚母李氏病重。當時譚延闓遠在長沙任職,時局動蕩,方榕卿不敢將這個消息告訴丈夫,只是衣不解帶地晝夜侍奉在婆婆床前盡孝,但是婆婆最終還是重病不治。
消息傳到長沙後,譚延闓悲痛不已,當即趕往上海奔喪。彼時正值譚延闓第二次督湘,政局動蕩。如果貿然離開,湘督「寶座」隨時可能得而復失,但是譚延闓還是堅定要走。
想到母親生前伏低做小,受了那麼多的委屈,譚延闓一心想為母親辦一場風光的葬禮。但是世俗禮法,很快向他潑了一盆冷水。
李氏葬禮當天,發生了一件極不愉快的事。原來譚宅位於譚姓族祠的後進,靈柩出殯必須經過族祠出門。但是按照族規,妾死後不能從族祠大門出殯。
因此,在場的族人都力勸譚延闓不要壞了族規,將母親的棺槨從小門抬出便罷了,還有人特意擋住了大門口的去路。
原來一日為妾,終身為妾,至死都不可能被平等對待!想到這吃人的封建禮教,想到自己功名在身,官至湖南督軍卻換不來母親一個正門的待遇,譚延闓一氣之下,仰躺在棺材蓋上大喝:「我譚延闓已經死了,抬我出殯!」
族人見狀,頓時面面相覷,鴉雀無聲,只好讓路,讓扛夫抬着棺槨從族祠大門出殯……
母親這一生的凄惻遭遇,讓譚延闓從少年時代到為人丈夫都難以忘懷。正是因為身處這段悲劇的核心,他不願在家庭里再造成母親這樣的悲劇來,因此,譚延闓誓不納妾。
1918年6月,在譚延闓的母親過世不久後,他的妻子方榕卿也身染重病。彼時譚延闓正奉孫中山先生之命參加「護法運動」,督師於湖南零陵。
深明大義的方榕卿為了不分散丈夫的精力,隱瞞了自己的病情,不久後不幸病歿於上海,年僅38歲。家人們不敢將這個不幸告訴譚延闓,因為他們知道夫妻兩人感情深厚,怕譚延闓悲痛之中,影響軍務。
1920年,譚延闓因為第三次督湘失敗,被迫解職回到上海,適逢方夫人的靈柩運往長沙安葬,在洞庭湖兩船相遇。
隨行之人擔心譚延闓觸景傷情,不敢如實相告,只託詞說熟人停泊,過船獨吊。
譚延闓到上海後才得知真相,引以為平生最痛心之事。為了哀悼自己可憐的亡妻,一向注重美食的他,在軍中整整吃了百日的蔬菜,足見其用情之深。
方夫人去世的時候,譚延闓不過40歲,正值中年,加之其煊赫的聲名地位,屬意於他的名媛才女大有人在,朋友之中勸他續弦的更是不勝枚舉,但是譚延闓都不為所動。
他在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擔任要職期間,孫中山器重他忠心耿耿,革命有功,一度親自做媒,把剛剛留美歸來的姨妹子宋美齡介紹給他。譚延闓雖然喪偶,但是宋家人認為他人品很好,也看好他的前途,非常贊同這門親事。
但是譚延闓本人卻為此坐立不安、進退兩難。如果不同意,便是辜負了孫中山先生的好意,也是得罪了宋家。可是如果同意了,自己如何對得起九泉之下心愛的亡妻?再想到母親一生痛恨一夫多妻,譚延闓的內心更加痛苦了。
經過日夜的反覆思量,譚延闓擇了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特意備下一份厚禮來到宋家。一進門,宋老太太正好出來接待,譚延闓迎面就給宋老太太叩了三個響頭,喊了一聲「乾娘」。
這讓宋老太太非常意外,但是意識到自己多了這麼一個「乾兒子」,她又高興得不得了,連忙將他扶起,並叫宋美齡出來相見。
隨後,譚延闓又主動認了宋美齡為乾妹妹。宋美齡猜到譚延闓前來的意圖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很感動,從此更加敬重其人品了。孫中山先生後來得知此事,終於也不好再說什麼。
1930年9月22日,50歲的譚延闓因突發腦溢血,病逝於南京。數月之前,病魔纏身的他還為亡妻寫下了一首悼亡詩,紀念他們結婚的第36年。而這一年距離方夫人過世其實已經12年過去了。其詩云:
「花飛柳蟬乍晴天,上已風光又眼前。人去也如春可惜,老來猶有愛難捐。永懷禊事誰中酒,坐閱流波感逝川。三十六年容易過,不應改曆始茫然。」
字裡行間,莫不是對妻子的深情與懷念。
譚延闓雖然生於封建時代,但是縱觀他這一生,無論是對母親一如既往的孝,還是對妻子初心不改的情,無不折射出他與封建倫常鬥爭的決心與魄力。
可以說,譚延闓在思想上完全是一個超脫了社會和時代局限性的男人,令人嘆服。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賬號@曉讀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