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文明禮儀更是源遠流長,即便是現在,文明禮儀依然是人們行為的道德約束。雖然一些流傳至今的俗語,往往會披着迷信的外衣,但是這些過去人生活的總結,已經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今天老李聽到這樣一句俗語「壽不煙,喪不補,喜不傘」,這是什麼意思呢?別急,接下來老李就和大家聊聊這句俗語。
首先說這「壽不煙」,表面意思是給老人過壽,不可以送煙。平時人們在日常交際中,尤其是男士,彼此遞根煙會顯得比較友好。尤其是親朋好友在一起,彼此遞根煙那更是顯得親近。可是老人過壽為什麼不讓送煙呢?原來過去醫療條件比較差,一旦上了年紀就預示着離死亡更近了一步。這「煙」字的讀音和咽氣的「咽」字很相近,在壽宴上老人聽到「煙」字,會不高興。為了不惹老人生氣,也為圖個吉利,人們就慢慢地不在祝壽的場合送煙了。
再說這「喪不補」,表面意思就是喪事已經結束了,再要去補份子錢,那是不可以的。白事在過去人們是比較重視和忌諱的,一般通知的親朋好友都會在喪事當天到現場。萬一錯過了,那是不能「補吊」的,人們認為這樣很不吉利,也是對死者的不尊重。所以就有了「喪不補」,這一說法。
最後說這「喜不傘」,表面意思就是說,結婚辦喜事,不能送傘。這是為什麼呢?過去人們認為這「傘」的讀音同「散」,這時候送傘,有點兒要拆散人家新人的意思。所以為了喜慶,不惹主人生氣,同時又圖吉利,所以結婚是不能送傘的。但是老李確實見過結婚打傘的新人,都是一些喜慶的紅傘,所以過去的一些迷信說法,現代人已經開始摒棄了。
最後老李想說,過去的民間紅白喜事中的禁忌特別多,雖然有一些是迷信的說法,但是為了給主人圖個吉利,還是遵守這些禁忌比較好。千萬別因為忽視了這些禁忌,最後花了錢還讓主人家不高興,這就得不償失了。友友們,你們聽說過什麼有趣的俗語嗎?快來和老李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