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影視劇上,看到那些飛檐走壁、一身功夫的武林高手,都很厲害。在我們的想像裏面,這樣的高手以一敵十,都是很輕鬆的。
可很多人的心裏面都會有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武術這麼厲害,為什麼古人不訓練大量的高手,去戰場上拼殺呢?
最近看到有人分析過這個問題,發現歷史上早就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了。這個人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
戚繼光在他寫的一本書裏面,就曾經寫過,為什麼不把民間那些經常耍弄刀槍棍棒的人,用在戰場上呢?
你可以試想一下,在戰場上肯定是有大量的人,拼殺的時候,基本上是人擠人、人挨人的狀態。(如果一方人少,那另一方就直接碾壓了。)
在這個狀態下,士氣才是第一位的,這肯定要靠紀律來保證。簡單來說,就是要聽從指揮。即使你自己很勇敢,也不能直接往前沖;即使你很怯懦,沒有命令也不能往後退。
引用其中的話,就是「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你看看在這樣的狀態下,你上躥下跳、施展什麼絕妙的身法,看着是好看,可施展智慧,就是等着被砍啊。
試想下,就算是有個武術高手,使出一個很妙的招式,既能殺死敵人,身法也好看。可只要他施展的招式裏面,有一個後退,不管是什麼以退為進,還是什麼泄力,在旁人看來,這是想逃跑啊。
一旦被誤認為是逃,那就立刻引起一些連鎖反應。這樣會動搖軍心,後果很嚴重,自己的軍隊都四散而逃,那還打什麼仗。
武術在單打獨鬥的時候,講的是技巧。可在戰場上,最關鍵的是士氣,所以即使武術再厲害,在戰場上,也用不上。
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