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前陣子,米粒不是迷上《山海經》了嘛,每天都要躲在房間里畫神獸、搞創作,為了幫他突破瓶頸,我還找了一部絕美的紀錄片給他看,想幫他找找靈感。
那部紀錄片的資源在這裡《不輸BBC的山海經》,拍得超級贊,看過都說好。
米粒看完了還覺得有點意猶未盡,讓我再幫他找找跟神話傳說、典籍古畫相關的紀錄片,他再吸收吸收,結果我順藤摸瓜,還真找到了一部央視新上映的紀錄片!
片名叫做《畫里有話》,雖然說跟米粒要求的「神話傳說」還差上那麼億一點點,但它可是妥妥地講了幾幅有名的典籍古畫,也算是合乎主題了。
況且,給他找這部片子,我也是夾帶了私心的。片中講述那些傳世名畫時,會着重講解創作的時代背景、風土人情,這不就是古畫中的大語文嘛!
比如唐朝貴族女眷春遊時上演了一場「真假公主」,南宋的「帶貨一哥」怎麼賣貨?北宋的文人又怎麼在雅集上相愛相殺等等,能擴充好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文常和通識,重在日常積累,所以多看看這樣的紀錄片,對孩子們理解古詩詞的創作環境非常有幫助。
雖然只有5集,但其中涉及的內容還是很豐富的,影片還會通過現代的技術手段,讓畫中的人、物都動起來,就像看動畫片一樣。
這部短小精悍的紀錄片,特別適合給暑假結個尾,用趣味十足的文學知識幫孩子們過度一下、收收心。觀看資源米粒媽給大家也準備了一份,還是老地方,文末領取哦!
唐朝是個文化交融,藝術璀璨的朝代,湧現了非常多的文人墨客,詩壇不必多說,詩仙詩聖冠絕古今。
畫壇上也是百花齊放,有擅畫帝王將相的宰相畫家閻立本(當年我們歷史課本上著名的《步輦圖》就出自他手),專長繪製神佛寶相的畫聖吳道子,還有開創了全新畫風、主題,專門描畫貴族仕女的御用宮廷畫師張萱等等。
在當時眾多主題宏大、線條硬朗的畫作中,張萱獨創的工筆仕女畫技法掀起了一股全新的風潮。
他畫中的仕女體態豐腴、身形健美,衣擺的曲線細節又展現出女性的婀娜多姿,重現了盛唐時期的審美,增添了更多生活化的氣息和一絲清新明麗的感覺。
今天我們要看的第一幅畫,就是他的《虢國夫人游春圖》。
這幅畫描繪了天寶年間,楊貴妃三姐虢國夫人攜家眷僕從游春的熱鬧場景。
注意,第一個知識點出現了。
在唐代,三月三日的「上巳節」是個盛大的春日慶典,到了這一天,達官貴族與平民百姓都會去往郊外的曲江池踏青。
所以杜甫的《麗人行》詩中,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說得就是上巳節春遊的盛景了。這幅畫雖然名為「游春圖」,但仔細看看,畫中並沒有展現花草樹木,而是用馬蹄走過留下的淡淡踏痕,來展現一行人春遊的步履輕快。
米粒媽覺得看到這裡時可以稍微引導一下孩子,其實作畫和作文很像,有襯托、有留白,才更讓人回味無窮。
這幅畫不着筆墨在春遊實景,反而處處都表現着春遊的欣喜,這個意蘊就很高級了。
可緊接着,問題又來了。
畫中一共八騎九人,那今天的主角虢國夫人到底是哪一位呢?
是人群中C位、身着藍衫紅裙的,還是騎着三花馬的幾人之一呢?米粒媽給大家幾個小提示,留意畫中人物的髮型、裝束和性別哦!趕快和孩子一起去片中找找答案!
時間隨着《貨郎圖》的畫捲來到了南宋。
一聲聲的叫賣划過破曉的天空,挑着擔子的貨郎開始了今天的營業。
「帶貨一哥」來的時候,就是村裡老少婦孺清空「購物車」的最好時機。
他的貨擔包羅萬象,裏面大有乾坤!仔細瞧瞧擔子上的商品,完全不亞於一個百貨商店!
有農耕生產三大件:耙子、笊籬和斗笠;
有日常生活所需的罐、瓶、壺、桶,還有時令水果和蘿蔔、茄子、青菜等蔬菜;
山東黃米的幌子挑在最顯眼的地方,隨風招展;
南宋版西湖醋魚必備的高級調料「酸醋」,也佔據了不可撼動的一席。
但孩子們總是被擔子上的玩具吸引,繞着貨郎問東問西。
六角風車、不倒翁、風箏、面具……這一套玩具總動員下來,沒有哪個孩子能抵得住誘惑,紛紛扯着媽媽的手鬧着要買。
而南宋辣媽們更是不甘示弱,身穿流行的開叉裙褲,裹着花格頭巾,耳間一副蝴蝶墜子,腕上是精巧的手鐲,頭戴「大如棗栗」的時尚頭簪。
遠遠地,她們就盯上了貨郎擔子上臨安時下流行的首飾,忍不住喜笑顏開地要來看看。
除了吃穿用度、首飾玩具,貨郎還兼顧着做點代寫文書、看病手術、占卜祈福等等雜事,用現在的話說,老貨郎妥妥是個斜杠中年啊!
整個畫面神情刻畫入微,南宋百姓的日常生活纖毫畢現,沉甸甸的貨擔中,也展示着當時經濟的富庶和社會的繁榮。
米粒媽之前寫過的《這部大語文紀錄片,米粒看了都想熬夜追!》這篇文章里,更詳細地介紹了宋朝的時代風貌。如果這部分沒看夠的話,可以作為補充資料再拓展一下。
這幅畫的細節非常多,貨擔上藏着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找出原畫來和孩子一起尋寶。
在唐宋以前,古人的飲食方式都是一人一食的分餐制。一是尊崇祖輩的禮法,二是當時沒有凳子,只能席地而坐,挪動起來不方便。
到了宋代,人們逐漸製造出了墩子、凳子,坐起來挪動自如,更方便合桌而食了。
於是,聚餐就成了宋代最流行的文化。
當時文人之間盛行的聚會花樣很多,其中一種就是「曲水流觴」,我記得電視劇《知否》中就重現過這個場景。
一條彎彎曲曲的水道,各式精美小菜裝盤,從上游緩緩流下。
水波盈盈,菜肴的香氣也隨波蕩漾,這是何等的風雅。
有了這樣的創作環境,即便粗獷如辛棄疾,也寫出過「曲水流觴,賞心樂事良辰。蘭蕙光風,轉頭天氣還新。」這樣婉轉多情的詞句。
北宋時期的《文會圖》中,則描繪了另一種時髦的集會,米粒媽願稱之為始祖版露營。
山野間,文人雅客次第而坐,四色瓜果堆成小山狀,擺在桌子的中央。
一旁的石几上,擺着瑤琴和香爐,彷彿能聽見一曲歌罷的餘韻未了。
桌上的杯盤已空,客人們酒足飯飽,談天說笑。
一旁的僕從正在伺候茶水,茶床上陳列着全套茶盞、盞托、茶甌等用具,茶童忙活着入盞、炙茶、羅茶……
這一道道工序做下來,也就到了筵席最精彩的部分,飲茶斗詞了,竹林、松風,賓客們圍坐一席,且飲且談,這就是當時流行的聚會。
這麼一看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也沒什麼太大區別嘛。
所以《赤壁賦》中的「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就是一幅活色生香的時尚達人夜宴圖,還是個通宵局。
還有郎世寧的《乾隆皇帝射獵圖》,從乾隆皇帝的圍獵智慧,到他領兵沙場的謀略、當時的朝局版圖,都濃縮在這一幅畫中。
看懂了這幅畫,也就大致了解乾隆的帝王之術。
《高逸圖》中,竹林四賢(由於原畫損壞,竹林七賢只剩了四賢)在林中放飛自我,他們披袍抱膝,袒胸露背,一邊飲酒一邊高談闊論。
雖然姿態各異,但不難看出他們純然洒脫,超凡出世的神情。
孩子們對魏晉風骨多一些更具象的理解,也就不難想像同時代大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恣意人生了。
這部紀錄片從古代名畫的角度切入,但並不生澀,它用幽默風趣的旁白,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唐、宋、清時期豐富多樣的歷史人文故事和市井生活,對於孩子們理解古詩文的創作背景非常有益處。
而且,孩子們也能從中學到一些欣賞古代畫作的技巧,畫中的一草一木,甚至一個眼神細節都充滿了無限的深意。下次再去博物館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嘗試去解讀畫作背後的故事了。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註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註:@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