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2022年08月29日19:15:31 資訊 1506

現在的年輕人往往自詡「躺平」,懶於社交,懶於奮鬥,但這些口中調侃的爭做懶人的年輕人,與一位小夥子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

你能想到一個人能有多懶?恐怕只能想到,懶得工作,懶得打掃,懶得做家務吧!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卻懶到寧可餓幾天,也懶得做飯吃,即使肉和菜就在門口;懶得出門上廁所,就地找個坑就解決了……

而做出這樣舉動的人,並非身體不便或是年歲過大的老年人,而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最終因為懶惰,死在了家裡!

他為什麼會懶到如此境地呢?


山窩裡的「金湯匙」,父母捧着長大的孩子

楊鎖出生在河南信陽的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裡,自小被嬌慣着長大。

許多人在聽到他的事情,第一反應便是,能養出這樣孩子的家庭,一定十分富有吧,否則怎會把孩子養得這樣不接地氣呢?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事實卻恰恰相反,楊鎖家境不好,和村子裏的其他人家相比,也貧困很多。

因為貧窮,楊鎖的父親楊繼春也一直沒有結婚,即使是在比較貧困的村子裏,也一直沒有娶上媳婦,周圍的人家也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他。

等到了30歲,楊鎖父親才在別人的介紹下,認識了楊鎖的母親,正式成立了家庭。

成家後的楊繼春,每天辛勤的工作,日子過得也算不錯,卻始終有一個心病。

那就是自己的妻子一直沒有為自己生下個一兒半女,眼看結婚已經十幾年了,家裡卻始終只有自己和妻子兩個人。

或許是上天可憐這位父親吧,在楊繼春46歲的時候,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眼看自己已經快要年過半百了,才有了這麼一個兒子,楊繼春對於這個兒子自然是重視得不得了。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楊繼春文化程度並不高,但還是努力為兒子取下了「楊鎖」這個名字,而寓意也很簡單,那就是希望這個兒子能夠被「鎖」在楊家,自己能夠陪著兒子長長久久,做好楊家的接班人。

其實這樣名字並不少見,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一生,自己能夠陪伴着孩子長大承認。但楊繼春夫婦對於小楊鎖的愛,卻更加寵溺,甚至近乎於不可理喻。

雖然每天有很多的農活,但夫妻二人還是會堅持抱着孩子,村子裏的孩子們,一歲左右便已經開始學着跌跌撞撞地走路了,可楊鎖還是被母親緊緊地抱着。

不單是干農活,便是做飯、打掃屋子、走街串巷,也會把孩子小心地護在懷中。

起初,鄰居們只當楊繼春老來得子,嬌慣一些也很正常,能夠理解。

可誰也沒想到,這一抱就是七八年。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在父母的護佑下,直到八歲還沒有開始學習走路,而不走路的原因也並非身體虛弱,僅僅是因為父母不捨得。

每每好不容易打算讓孩子學走路,可又不忍心看到孩子磕到、碰到,又擔心學走路太累了,便一次次放棄,總想着再等等吧,不着急。

就這樣,別的孩子的童年或許是跟小夥伴你追我趕,招貓逗狗,或許是跟着父母下地幹活,補貼家用,而小楊鎖的童年便是父母的扁擔。

好不容易學會了走路,可每次出門,楊繼春都會用扁擔挑着小楊鎖,或者乾脆背着,很少讓兒子下地走路。

楊繼春的鄰居們曾經說,楊繼春夫婦雖然生活節儉,但對於楊鎖卻格外大方,當時有種小吃叫「豬油饃」,因為油多且香,是孩子們心中最美味的食物了。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但因為價格比較貴,所以家長們除非是逢年過節,很少給孩子買。

但別的孩子眼中的珍饈美味卻是楊鎖吃夠了的食物。

楊繼春每天都會給兒子買兩個豬油饃,而楊鎖也很少會詢問父母吃不吃,而是直接啃上幾口,就當做吃完了,直接丟在路邊。


小學畢業後,楊鎖開始「養老」

但嬌慣歸嬌慣,楊繼春夫婦還是認可教育的作用。

他們還是在上學的年紀將楊鎖送到了學校。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其實,送到學校對於楊鎖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改過自新的機會,因為在學校里,他能夠接觸到同齡人,和同齡人一起跑跑跳跳,也能接受到來自學校的教育,不僅僅是文化,還有品德上的熏陶。

可以說,如果這時的楊鎖父母能夠放開手,讓老師的言傳和同學的身教好好地感染孩子,那麼楊鎖也不至於懶上加懶。

可楊鎖父母終究還是難以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同村的孩子,家長送了幾次,就能夠跟着小夥伴們一起上下學了,但楊鎖卻並不這樣。

楊繼春總是擔心兒子會在上學路上出什麼意外,即使學校離楊家很近,楊繼春也不放心。

為了保護兒子,楊繼春就開始漫長地接送生活。

每天給兒子收拾書包,整理書本,還要在包里塞滿楊鎖平時喜歡吃的小東西。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有了父親給的底氣,楊鎖在學校里也成了霸王。

上課的時候,他沒辦法心思專註在課堂上,總是會跑神,而老師們提出的問題,他也不會跟着思考,而是呆愣地坐着,懶得去費神。

偶爾有老師訓誡他,或者出題給他做,都會遭到楊鎖劇烈的反抗,楊鎖會在學校里撒潑打滾,說一些話頂撞老師。

而放學鈴響後,便是楊鎖的自在時間。

他會誇大老師的訓誡,跟楊繼春夫婦告狀,將所有的過錯都放在老師身上,說是老師故意苛待自己。

而聽到這話的楊繼春夫婦,也會無條件相信兒子,他們會僅聽信兒子的一面之詞,就跑到學校大吵大鬧,來為兒子討回公道。

每次楊繼春夫婦來學校大鬧,都會惹得全校一起看熱鬧,而有了父母的撐腰,楊鎖也會更加神氣,對待老師的話更不理睬。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就這樣,一來二去,楊鎖家庭的「難搞」出了名,別說老師們對楊鎖退避三舍,就連孩子們也不願意和驕縱的楊鎖做朋友。

就這樣,楊鎖的小學生涯過得依舊目中無人,十分愜意。

可小學畢業後,楊鎖慘不忍睹的成績,讓楊繼春夫婦犯了難。

當時的初中分數線並不高,可楊鎖的分數卻差得很遠。

這時的楊繼春夫婦並沒有想着是自己的嬌慣出了問題,而是覺得兒子本身是聰明的,只是不好好學習才會成績差,等上了初中,楊鎖靜下心來,就一定能有好成績。

於是,一向很少托關係的楊繼春,為了給兒子找一個初中學校四處找關係求人,拉下臉面為了楊鎖低三下四,這才申請到了一個名額。

但楊繼春的付出,楊鎖並不接受,他討厭學校,也不想學習,便在家裡開始一哭二鬧,抄起身邊的東西就四處砸,以此來逼迫父母答應自己不上學的要求。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楊繼春夫婦哪看得下去兒子這樣發怒摔打呢?

於是,硬是點頭同意了兒子不上學的要求,只為了能讓兒子能乖乖吃飯不要餓着。

就這樣,在其他孩子背着書包踏上更高的學府時,楊鎖卻躺在家中,無所事事,看着父母勞動,偶爾提出幫忙也會被父母以「太累了」為理由拒絕,幾次下來,楊鎖便不再伸手幫忙,提前過上了「養老生活」。


父母去世,沒有依靠卻依舊不願勞動

退學後,楊鎖除了出門玩耍,就是整日里在床上躺着。

但父母年紀也越來越大了,眼看60歲了,還是要每日勞作,而自己的孩子整天享樂。

最終,在楊鎖13歲的時候,楊繼春便因為常年勞累病倒,最終確診肝癌晚期,沒多久便去世了。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父親的離世,並沒有影響楊鎖的「太子」生活。

孤兒寡母的生活並不好過,這時的楊母,也曾試圖讓兒子能夠站起來,撐起這個家,哪怕是替自己跑跑腿也可以。

但長久以來養成的惰性,又怎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

別說是替母親分擔家庭負擔,就連母親讓他搭把手,做一些小事情,他也會立刻發火,對着自己年邁的母親拳打腳踢。

挨打的次數多了,楊母也不敢再向這個兒子求助,只能咬牙支撐生活,養着自己和兒子。

但這樣如同奴隸一樣的生活,又有誰能堅持下去呢?

不到五年,楊母也因為過度勞累和長期被兒子指責辱罵,在悲憤中離開了人世。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父母的撒手人寰,並沒有打動這個早已鐵石心腸的孩子。

他沒有勞動過,自然不知道自己吃的每一粒米,都是父親的汗水換來的;也不知道自己穿的衣服,是母親點燈熬油,一針一線縫補的,在他的視角中,只要張嘴就有飯,只要伸手,就有衣服。

這樣的生活下,他怎麼會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更不會心疼父母的付出,感恩父母對自己的愛。

父母去世後,楊鎖的表哥,顧念多年的親戚關係,便介紹楊鎖到工地上做些小活,起碼能夠養活自己。

但懶惰這麼多年的楊鎖,別說改頭換面好好工作了,就是旁邊有人盯着,也干不下去一點活。

往往是,表哥上午送去工地,下午他就跑回家裡呼呼大睡。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眼看着他不願意干體力活,村裡的鄰居們便介紹了服務員的工作給楊鎖,在附近工作,而且也不辛苦,糊口總是夠了。

甚至還有村民想着,飯店待久了,學點小手藝,之後也能自己做點小買賣吧。

但楊鎖的表現一如既往,到了飯店之後,他依舊懶散自由,不願意端盤子洗碗,沒過幾天,就被飯店老闆趕了出去。

親友的多次付出,都被楊鎖浪費掉了。

眼看着楊鎖越來越不像樣子,快二十歲的人,還是以前那個不願意下地的樣子,也沒有人願意為了楊鎖去求人給個工作機會了。

楊鎖卻覺得這樣正好,他光明正大開始了討飯生活。

但即使是討飯,他也把懶發揮到了極致,他在這一家獃著,要別人遞到手上才吃,別人給他一點肉,他也懶得做飯,往往是送過來是什麼樣子,那等到肉發臭就還是什麼樣子。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楊鎖會在別人家賴到別人將他趕出去才罷休,他挨家挨戶蹭飯,幾乎整個村子都救濟過他。

除了吃飯,楊鎖連出門也不出了,他會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

想上廁所的時候,他就直接在屋子裡挖好的坑洞里上廁所,解決完就又回到床上睡覺。

天冷了,他也不出去找柴火,而是拆掉家裡能燒的東西來取暖。

就這樣,好好地一個家,讓楊鎖拆的家徒四壁,村子裏的人也不願意在幫扶這個誰都扶不起來的阿鬥了。

畢竟,錢丟在水裡還有個聲響,可送給楊鎖的飯菜,他還總是要你在送到跟前才吃,也聽不到幾句感謝。

時間長了,除了楊鎖的表哥,也少有人再去楊鎖家裡碰釘子了。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而楊鎖對此也不在意,他整日在家裡睡覺,餓得睡不着了,就起身在村子裏四處討飯,吃飽就回來接着睡覺。

2009年冬天,非常冷,村子裏家家戶戶早就儲備了多多的柴草,也弄好了棉衣。楊鎖表哥想着楊鎖平日的作風,知道他肯定在受凍挨餓,就帶着棉被和飯菜去看望楊鎖。

但他沒有想到,推開門才發現,自己的表弟全身僵硬,早就去世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楊鎖的故事,讓人咂舌,我們無法想像,一個四肢健全,在外人看來還比較聰明的年輕人,會因為懶惰,受凍受餓在家中。

表面上看,楊鎖是一個「第一懶人」,而懶惰背後的原因,與家庭教育的眼中缺失脫不開關係。

楊鎖的父母初衷是好的,畢竟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辛苦,總是希望自己多辛苦一些,孩子可以輕鬆一些。

「河南第一懶人」楊鎖:腳不沾地吃飯靠喂!23歲活活「懶」死家中 - 天天要聞

但什麼都沒有經歷過的孩子,又怎麼擁有面對世界的勇氣呢?

楊鎖被父母溺愛,在應該探索世界的童年,窩在扁擔里,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和嚮往;在本應暢遊學海的年紀,肆意妄為,失去了學習知識,敲響世界的鑰匙;更在應該支撐家庭,努力工作的時候,再也沒有工作的能力和勇氣。

他不知道自己得到的東西,需要流多少汗才能換來,又怎麼會珍惜父母的付出和犧牲,萌生出自立自強的決心呢?

楊鎖的故事,不會是個例,而讀完這個故事的你我,需要做的便是不在讓身邊出現第二個楊鎖,如果你是孩子,那就勇敢面對世界,正視父母的付出,如果你是父母,那就學會放手,給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參考資料:

1. 23歲小夥子懶惰成性,餓死家中 佚名 39_40<期刊> ·《中學生閱讀(初中版)》,2018年.Z3期

2. 懶死的23歲小伙 徐曉玲 34_35<期刊>·《高中生學習(高一版)》,2011年.02期

3. 23歲小伙餓死家中:被寵物化的生活 修仰峰 8<期刊>·《成才之路》,2010年.26期

4. 梁萬德.但願楊鎖餓死僅是個案 [N ].右江日報,2010-09-09

資訊分類資訊推薦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 天天要聞

范瑋琪力挺陳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來,好姐妹makiyo也補刀

#陳建州風波牽連多位明星#近期,台灣省藝人陳建州性騷擾事件越演越烈,已經有三位女藝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澀會美眉妖嬌出來指控陳建州對她們的性騷擾行為。陳建州妻子范瑋琪則發文力挺老公。范瑋琪發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帶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 天天要聞

一戰華工的珍貴照片

赴歐勞工上船前消毒洗澡,發放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還統一配置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並在離國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軍訓。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 天天要聞

陽後還有這個後遺症,向風而行徵文

#頭條創作挑戰賽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記#​#電視劇向風而來行徵文#​最近我右側的眼睛好難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覺看東西不太清楚,視力下降很明顯,頭也暈暈的,悶悶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陽後有沒有這個癥狀。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 天天要聞

北大高材生感嘆道:「這輩子我就沒說過幾次真話!」

我有一個姓於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於。老於今年五七多歲,北大畢業,清華讀的碩士,北師大讀的博士,妥妥的學霸。他現在是一家廳級單位的副總工,待遇也不錯。在我們這些人眼裡,那可是人中龍鳳,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有一次幾個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後,大家照例吹捧這位學霸朋友。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 天天要聞

畫家把字畫作價3萬放老闆店裡寄賣,老闆索要2成傭金,被畫家拒絕

街上有那種賣字畫的店鋪,這種店鋪非常的少,因為懂畫的人也少。店鋪的老闆是個愛畫之人,不是名家的畫,只要是畫的好,價格合適,他也會收下,或者幫忙寄賣。王立是一名沒有任何名氣的畫家,經常會拿一些畫到店裡寄賣,幾百到幾千的價格都有。這一天,王立又拿來一幅畫,說是要寄賣。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34;白髮人頭&#34;,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 天天要聞

04年遼寧老漢撿石頭修豬圈,發現&#34;白髮人頭&#34;,專家趕來:終於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節目被網友們重新翻出來,比如《今日說法》,網友們甚至還列出了必看節目單。說到必看的「電子榨菜」,網友們紛紛調侃起了一檔節目,它十分喜歡以農村口耳相傳的驚悚故事為開頭,經過不斷的探索,最終以科學的手段解釋靈異現象,它就是《走近科學》。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 天天要聞

運河拾韻:愛的波濤(十三) || 朱鈞賢

作者:朱鈞賢 攝影:竹葉青「老闆,還有什麼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時止步,愕然的轉過身來。徐文琪將手中的鋼筆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視了她們一眼,道:「還有幾個問題要對你講一講,我們飯店是食品服務性質的,首先必須要求清潔和衛生,還有的是要注意服務態度必須熱情周到,使客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