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龍捲風的破壞力有多強嗎?能把大樹連根拔起,把建築物吹倒,或把部分地面物卷至空中。
而失業,就像一股強勁的龍捲風,所到之處破壞力十足,並且正在席捲全球。
不知道你最近有沒有相同的經歷:朋友間打電話,閑聊之餘總會問上一句「你們公司還行吧?」亦或者是「工作還挺好的?」
聽到回答:一切正常。電話那頭會回一句:那挺好。
雖然誰都沒有明說,但是似乎每個人,都在感受着來自身邊的、強烈的失業危機感。
國際勞工組織今年1月發佈的《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2022年趨勢》預計,2022年全球失業人數將達2.07億,高於2019年新冠疫情前1.86億的失業水平。
而在國內,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4月份,我國失業率統計為6.1%,以廣州、上海、北京、武漢為代表的31個中國大城市,其失業情況,甚至已經比肩疫情之初全國居家隔離時期。
更令人焦慮的是另一組數據:截至4月份,16-24歲人口失業率為18.2%。
這意味着,在16-24歲涵蓋的2020和2021屆的高校畢業生中,2020屆畢業生數量為874萬,2021屆為909萬,總共1783萬人,按18.2%的失業率算,失業人口超過324萬人。
這個數據還沒有算上2億的靈活就業人員,以及即將在7月份畢業的1076萬名2022屆高校畢業生。
而就業率也不容樂觀。
根據中國就業研究所發佈的《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的求職人數對比去年底增加了34.64%,但招聘需求卻只增加了5%。
所以,不是年輕人不想工作,而真的就是沒有那麼多工作。
面對失業和就業,有的人選擇降級擇業,有的人選擇奮力一搏,而有的人則徹底躺平
而你,會如何選擇呢?
失業大幕拉開
阿里裁員30%、騰訊裁員10-30%、愛奇藝裁員、滴滴裁員、B站裁員、京東裁員,2022的上半年,似乎一直籠罩在互聯網大廠裁員的魔幻世界裏。
不只互聯網大廠,其他行業上到幾萬人的大公司,下到幾十人的小公司,甚至是連鎖幼教機構,都在上半年拉開了裁員的大幕。
在知乎上一些關於失業的問答里,充滿着現實的殘酷。其中一個熱門問題「今年真的有很多破產,很多人失業嗎?」瀏覽量高達1800多萬。
有人說:「房子我已經斷供了,月供18000真的無力支撐下去。銀行動不動打電話,動不動收到律師函。沒想到失業後重新找一份工作是這麼難,不是嫌棄年齡大,就是沒有合適的崗位,第一次發現原來平台真的會帶給人好多東西,少了平台自己什麼都不是。
放下身段去開滴滴了,不過還是沒想到現在滴滴競爭這麼激烈,經常等半天接不到一單,平台補貼也不同往日……說多了都是淚,目前徵信黑了,怕影響家庭也離婚了,接下來走一步算一步吧……」
也有人說:「是的,我周圍打工的人都回來了,因為廠完蛋了。我也好不到哪去,這幾天吃的饅頭,硬就用水泡着吃,撒點即食麵調料包。本來沒活干就算了,結果前幾天手機沾水讀不出卡,修手機的是個傻缺,修的手機攝像頭閃光燈打不開……買了個二手手機,起碼買東西還能掃碼,想回家還要自費隔離,一天180,不管飯。怎麼回家呢,生活逼的我想賣血,唯一慶幸的是自己沒有結婚,沒有孩子,不用一塊受苦。最對不起的就是媽和爸,供我讀書,盼我成才,到頭來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谷愛凌,丁真那樣的璀璨奪目……一年多沒回家了,真的想回去。」
更有還在工作崗位上苦苦掙扎的人說:「目前還沒失業,但感覺很不好,對未來充滿了擔憂。別人家庭年收入幾百萬幾十萬,我拖全國人民的後腿了,家庭年收入12+萬。單位國企,已沒落多年。今年勞保停發,生日卡取消,績效取消,能停的都停,只剩基本工資了,扣完保險也就兩三千塊錢。前幾天單位開會,主題是生存下去,我們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心裏說不出的沉重。手裡沒糧心裏很慌,目前一分積蓄沒有,3000元以上都拿不出來,還欠一屁股的債。」
現實的冰冷告訴我們,即使你現在的工資只有3000元,你都應該認真感謝你的老闆,感謝他沒有讓你成為2022年失業大軍中的一員。
失業 你準備好了嗎?
有人說:「2022年,打工人在失業和找工作的路上,大大小小的老闆都在破產和破產的路上!」
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截至4月30日A股共有4,650家企業公布了員工變動人數,其中有1,697家企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員,裁員總數為909,993人。
更多人開始焦慮。於是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場面:一大批清華北大博士去應聘城管,無數的名校博士去應聘小學教師。
失業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失業,我們卻無能為力。很顯然,面對失業和就業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準備好。
失業,不僅僅是一種經濟性災難,它更是一種社會性剝奪。失業者不僅失去了生計之源,也失卻了其社會身份和功能,他成了一個被遺棄者──一個沒有社會功能、沒有社會身份的人,一個社會對他而言毫無用處也毫無關係的人,不就是一個被遺棄的人嗎?
對於失業問題,歷史曾經給過我們經驗和教訓。
中國上一次大規模下崗發生在1993年—1998年。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國有企業面臨改革開放以後所帶來的種種衝擊。進入九十年代,大量國有企業效率低下,三角債頻發。 在此關鍵時候,國有企業重組也就成為必然,進而引起重組後各企業大量裁員的下崗潮。在當時雖然引起部分下崗職工的不滿,但是從長遠來看,對企業的發展卻是非常成功而且影響深遠。
如今回看93年的下崗潮,讓很多原本將人生寄托在國企這個鐵飯碗上的人,被迫一改躺平退休的心理,開始下海經商,改變思路,最終闖出了自己的新生活。
穩就業,國家在出手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蔭凱在6月28日舉行的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曾表示,10年間解決了1.3億人的城鎮就業問題,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而對於這一次的大面積就業問題,國家也自然不會袖手旁觀。近期,全國多地「穩就業」政策密集出台,近兩月全國就有31個省份發佈了「穩就業」相關政策。
目前,已有30個省份發佈政策,提出企業招聘畢業生可享受一次性擴崗補助。24個省份補助標準為1500元/人,6個省份補助標準為1000元/人。此外,上海日前發佈通知,對今年3-12月期間招錄本市2022屆高校畢業生,簽訂1年及以上勞動合同並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的企業等用人單位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標準為2000元/人。
而從各地政策內容來看,31個省份均提到要加大崗位開發力度。其中,超8成省份提到要拓展基層就業崗位、募集見習崗位,超6成省份提出要擴大公務員、事業單位等崗位招錄規模。另有半數以上省份提出,要加大重點工程以工代賑力度,為農民工就業創造更多機會。
以北京為例,根據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聚焦重點行業企業用工服務、重點群體就業保障等方面,發佈的《北京市穩就業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顯示,北京將進一步支持企業穩崗擴崗。通過落實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一次性創業補貼、一次性擴崗補助等系列政策,支持企業在穩定現有崗位的基礎上擴大招工用工規模。同時,開發疫情防控相關就業崗位,包括防控一線急需的核酸檢測、保潔、消殺、轉運、配送、秩序維護等臨時性崗位。
圍繞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規劃和建設進展,利用社會化管理服務專員、家政服務、再生資源回收、便民理髮、果蔬零售等社區服務性崗位,促進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同時,北京還將鼓勵各區集合區域特點制定創業扶持政策,全年實現新增參保創業單位4萬戶,帶動就業崗位20萬個。
靈活用工將改變就業習慣
其實,如果不能找到心儀的工作崗位,不如轉變一下就業思路。
比如最近兩年興起的靈活用工,就是不錯的思路。
2021年底,中國人民大學靈活用工課題組等發佈的《中國靈活用工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顯示,2021年中國有61.14%的企業在使用靈活用工,與2020年的調研結果相比,我國靈活用工比例上升了5.46個百分點。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達到了2億人左右。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企業的靈活用工,在用工數量和涉及的崗位上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包括我們常說的「互聯網大廠」,正在把越來越多的崗位轉為外包用工。此外,原先一直採用勞務派遣作為補充用工的國有企業,現在對更加機動靈活的外包用工也越來越開放了。
有人說,靈活用工就像就業市場的蓄水池,為低收入者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用工企業降本增效。
有人預測,未來靈活用工會成為一種主流觀念。全球化不可阻擋,數字化也不可阻擋。社會科技的進步,客觀上為靈活用工帶來了更多的空間和機會。
數據顯示,2020-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靈活就業率均超過16%。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受疫情影響,高校畢業生出國深造人數有所減少,更多畢業生選擇了靈活就業等新模式。
面對就業問題,主動出擊遠比坐以待斃實際得多。
仰望星空能看到光
在失業面前,我們依然要相信,熬過了「黎明前的黑暗」,才能看見那道希望的光。
本就一團糟的2022年,我們更不應該放棄。
我們應該努力地充實自己,總結不如意工作中的慘痛教訓,要保持持續學習的能力。
我們要相信,人生並沒有一帆風順,總會陷入困境,跌入可怕深淵,失業的焦慮不可避免,那就選擇擁有戰勝焦慮的能力。
我們應該對明天充滿期待,偶爾仰望星空,會看到一道光,然後感恩自己走過的路,每一步都是成長,是歷練,是治癒自己的解藥。
俞敏洪常說:「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如今,他帶着失業的老師們走向了輝煌,我相信我、你、我們,只要有希望,都可以重新站上輝煌。
=====END=====
如果你正在遭遇失業的彷徨
歡迎來評論區留言
我們或許可以為你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