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都有赤坎,
台山市斗山鎮有條赤坎村;湛江市有個赤坎區,台灣也有赤坎。
「赤」,應該就是赤壁的「赤」,普通話讀作:chì。是會意字。甲骨文,從大(人)從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紅紅的。一說「大火」為赤。
赤本義是火的顏色,即紅色。《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尺。(正是開平人和湛江人讀的赤坎的「赤」字讀音)。
開平的赤坎古代稱為赤墈。
今廣東開平市西南的赤坎鎮。清雍正《廣東通志》卷18:開平縣有赤墈墟。
赤坎古鎮,距今已有350多年歷史,赤坎最初叫「赤墈」,因當地多紅土而得名。
康熙十二年的《 開平 縣誌》 「輿圖志」記載:「赤墈墟,趁三、八日,可見,赤坎最初叫「赤墈」,因當地多紅土而得名。
赤墈怎麼會變成了赤坎?坎是不是墈的簡體字?坎和墈不是同一個字,墈是坎的異體字。由於墈的筆劃太多,所以,後來用赤坎代替赤墈。
坎kǎn低陷不平的地方,《說文》:「坎,陷也。」
坎在壯語是為墟市,也就是人居住的地方(居住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墟市)。廣西田林縣壯語言墟市為her4,和坎的廣東方言讀音ham1或hem3接近。按照語言的發展規律,今日讀為h者,古代讀為g或k,這種情況今日仍然在方言中存在(如學校的「校」字和猴子的「猴」字,粵語均讀為hao,客家話均讀為gao;香港的「港」字,讀如gong,通行寫成kong),
「赤坎」可以理解為能停泊船的墟市或水邊的居住點。看看開平市赤坎鎮的歷史與今日赤坎古鎮的地理形勢,其實是符合「水邊的居住點」這一解釋的。
「據《駝駙關氏族譜》記載,關族原籍福建建寧縣,入粵始祖為關景器,北宋開寶年間,他於太子東宮左春坊學士位上,因『以言事奏封失序』而貶職岡州,岡州即新會。任職五年辭官歸田,定居新會縣如今的司前鎮。北宋中後期,其六世孫關興義從新會遷至赤坎駝駙岡大梧村。明代隆慶年間關氏成為當地旺族。民國《開平縣誌》有云:『有鄉駝岡,廟水之旁,隴西關氏,族巨且彰。』」
關氏、司徒氏先人初來赤坎,這裡還是蘆葦叢生的荒灘野地。他們同居一島南北兩邊。司徒氏在清代順治年間於東端潭江邊開設集市上,逢農曆三、八日趕集。
康熙十二年,關氏家族也在駝駙橫頭嶺設立交易地,逢農曆二七日開圩。
不久,赤坎設驛所,司徒氏集市越做越紅火,於是,關氏家族把圩集也搬到了潭江邊,一東一西,兩族集市相距不過五百米。
赤坎鎮的名字由來是「紅土高地」,古鎮上環繞着河水,也有水鄉之趣。(文/黎洛鵬 聶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