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閨蜜小雅的老公,因為工作關係,常年都駐守在外地出差。因此他們家的家庭分工「涇渭分明」,老公阿春的主要任務就是工作賺錢,而小雅則全權負責管教孩子。
每逢節假日,阿春回家探親,小雅都會製造各種機會讓老公跟兒子多相處。小雅心裏很清楚:兒子跟同齡孩子相比,總是差了點陽剛之氣,就因為常年缺失父親陪伴。
還記得今年端午節,小雅早早就約了我們閨蜜團聚會,大家都很詫異小雅為何要犧牲一家團聚的珍貴時光呢?對此,小雅的解釋是:希望老公能夠跟兒子單獨相處,讓兒子好好感受一下「零距離」的父愛。
可當天閨蜜團聚會結束,小雅回到家差點氣得半死。
老公在卧室里打電話聊工作,兒子一個人躲在衛生間里玩水,想像中的「父慈子孝」畫面完全沒有出現,餘下一地雞毛等待她收拾。
小雅忍不住對老公發了火:「一年到頭難得回家,就不能放下工作,高質量地陪陪兒子嗎?」
阿春則理直氣壯地反駁:「我放下工作拿什麼養家?我這麼辛苦工作,難道還錯了?」
小雅一時間愣住了,好像阿春說得在理,家裡分工一直都是這樣安排的。
眼看着小雅不說話,阿春則步步緊逼地追問:「再說了,快十歲的孩子了,能跑能跳,呆在家裡又沒有安全隱患,還要我貼身陪着一起玩嗎?」
見到爸媽爭吵,兒子童童趕緊表明立場:「媽媽,你別跟爸爸吵架,我不需要爸爸陪,我可以自己玩。」
小雅無奈地嘆息了一聲,結束了與老公阿春的爭論,下意識里,她很緊、很心疼地抱住了兒子。
之後,小雅把事情始末都告訴了我,她有些迷茫地問:「我跟阿春到底是誰錯了?」
作為好閨蜜,熟悉小雅家庭情況的我,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很客觀且冷靜地告訴她:錯並不在你們夫妻本身,而是錯在了家庭角色的絕對化分工。
在我看來,小雅的兒子童童,之所以能夠理解爸爸工作忙的辛苦,並不是因為他多麼聽話懂事。而是爸爸常年缺少陪伴,童童跟爸爸之間的親情比較淡漠,內心裏有着本能的情感排斥,並不願意過多地跟爸爸親近。
再有,儘管小雅非常重視對兒子的教育,但和很多同年齡孩子相比,童童的性格就顯得畏縮、膽怯、內向一些,性格方面更偏向於女性化一些,這大概就是常年跟媽媽小雅一起生活所造成的。
古語有云:「有其父必有其子。」
爸爸這個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爸爸的品格思想、言談舉止、理想情操,甚至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在我看來,家庭分工不能奉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原則。尤其是在育兒這件家庭的頭等大事上,允許有主次之分,但是父母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是不分先後的,更甚至,有兒子的家庭,我更傾向於爸爸帶娃!
爸爸帶娃都有哪些好處?這幾點或許是你所想不到的!
☆孩子抵抗力更強☆
孩子的體質雖說是天生基因占很大一部分,但後天的鍛煉,對體質增強也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因為男女體力的懸殊,通常在一個家庭中,力氣大、運動細胞發達的都是爸爸,所以媽媽帶娃,孩子得到的運動機會比較少。
我所熟知的不少家庭,媽媽單獨帶娃出行,就把運動奔跑的任務交給孩子獨立去完成。但運動還是具有一定團隊性質和競技性質的,孩子有玩伴的時候,可能會蹦蹦跳跳多堅持一會,一旦只剩下一個人,孩子對運動也就沒了興趣。
再有,鑒於安全因素考慮,媽媽單獨帶娃去郊遊、去爬山的機會也比較少。反之,爸爸就不同了,可以陪着孩子一起運動,既鍛煉了身體,又促進了親子關係的交流。
所以那些經常有爸爸帶,爸爸陪伴的孩子,他們在體育方面所表現的天賦更強一些,並且孩子自身的抵抗力也會好一些。
☆孩子獨立性更強一些☆
大多數家庭,爸爸都屬於「粗線條」的代表,一如我隊友,在帶娃問題上,我總是很不放心,經常單獨帶娃出遊的時候,孩子要麼是摔了跤、要麼是磕破皮,每次都是要「掛點彩」。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就禁止隊友單獨帶孩子出去,不放心總是要跟在身後才放心。但很快,我發現自己的判斷有些失誤。
比如,孩子想去攀爬一個運動器材,我當時腦海中就警鈴大作,堅決制止孩子行動,理由是萬一摔傷了怎麼辦?但是隊友站在一邊問孩子,你覺得能挑戰成功嗎?孩子點頭,我覺得能行!
就這樣,我眼睜睜看着孩子去攀爬比他人高出幾倍的高架,中途我覺得自己驚了一身冷汗,但是隊友氣定神閑站在一旁,對我說:「我不是還在旁邊保護他嗎?」
孩子也跟着回復:「對呀,媽媽,爸爸會保護我!」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爸爸帶娃,孩子更加獨立?因為媽媽總是想保護孩子,下意識就會拒絕孩子去嘗試新的挑戰,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嘗試了。而爸爸是允許孩子獨立行動,所以哪怕偶爾會有小小冒險,但孩子在嘗試中鍛煉了他們的獨立性,收穫更大。
各位姐妹們,雖說「爸爸帶娃不靠譜的時候居多」,但不能「因噎廢食」而剝奪爸爸帶娃的自由。畢竟帶娃是一件「身體力行」的活動,爸爸不能光靠「嘴」,泛泛而談大道理是不足以支撐孩子成長的,行動才是大道理!
關於你家分工是如何呢?你會放心爸爸單獨帶娃嗎?一起來聊聊爸爸帶娃的那些趣事吧!
本文配圖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