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當地時間7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延長「對等關稅」90天暫緩期,將實施時間從7月9日推遲到8月1日,同時通過信函宣布對14個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25%至40%不等的關稅。此前,包括歐盟、日韓等「盟友」在內,美國已同多個貿易夥伴進行談判,但遲遲不見成果。除了同越南等少數國家達成協議外,美國在多場談判中陷入僵局。面對美國的種種關稅威脅,許多國家顯現出了比以往更加強勢的博弈態度與決心。

美國新公布的針對部分國家的關稅稅率
「需要一份對整個歐洲都公平的協議」
「德國之聲」網站7日報道稱,歐盟是面臨美國關稅威脅風險最高的經濟體之一。如果雙方無法在8月1日前達成協議,歐盟輸美商品的關稅可能飆升至50%。目前,雙方在達成關稅協議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有歐盟官員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警告稱,即將達成的協議對歐洲來說「很糟糕」。這位官員表示:「僅僅為了阻止特朗普將歐洲汽車進口關稅上調,真的值得向美國作出重大的讓步嗎?」
《商報》8日的報道援引德國出口商協會主席德克·詹杜拉的表態稱,在與美國的關稅衝突中,德國出口商不希望自身淪為達成協議的「犧牲品」。詹杜表示:「我們的利益必須體現在與美國的協議中。我們需要一份對整個歐洲都公平的貿易協議。」報道稱,一個團結一致、在談判中擁有強大話語權的歐洲至關重要。未來,歐盟對美國的貿易談判將聚焦如何降低美國針對歐盟汽車、鋼鐵等具體行業的特別關稅。目前,歐盟成員國中的法國、丹麥和西班牙等國家警告稱,歐盟不應為避免美國威脅進一步提高關稅而過度迎合美方的談判條件,犧牲歐洲的關鍵利益。歐盟在數字貿易規則和食品貿易標準方面的自主權必須得到維護。
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員董一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盟無論是出於維護全球重要地緣政治力量的影響力,還是維護其在關鍵經濟領域的權威角度考慮,都沒有打算輕易對美國作出妥協。「歐盟在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的過程中總體較為強硬,第一是因為:在歐盟眼中,美國想通過『對等關稅』一個槓桿就撬動與歐盟達成全面的貿易協議,這脫離了美歐經濟的現狀;第二是因為,歐盟在農產品貿易和產業標準等方面堅守利益,是對其單一市場固有的傳統規則和理念的維護。」董一凡認為,在農產品、工業製成品的關稅,以及數字服務稅等關鍵領域,美歐雙方未來還將繼續進行長期的博弈。
相比歐盟,加拿大在同美國的貿易談判中作出了更大的讓步。6月底,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因加拿大對美國科技公司徵收「數字服務稅」,美國將立即終止與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談判。在美國的壓力之下,加拿大政府於6月29日晚宣布取消該稅,以期「與美國達成互惠互利的全面貿易安排」。此前,特朗普還抨擊加拿大在貿易談判中「非常難纏」。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加拿大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美加雙方恢復談判,並預計在7月21日前達成協議,其中所涉及的核心談判議題包括汽車關稅、關鍵礦產,以及可能的數字貿易規則。劉丹表示,美國未來會繼續以施壓的方式,迫使加拿大在數字貿易規則、關鍵礦產投資限制、汽車零部件領域作出更多讓步。而對於加拿大政府來說,當前的貿易鬥爭空間比較有限,其最大的訴求可能是以放棄數字稅換取美國承諾不追加關稅,並且以關鍵礦產優勢反制。
「輕易妥協將給日本留下一系列問題」
據日本共同社9日報道,日本研究機構大和綜研發佈的估算顯示,如果美國對日本適用25%「對等關稅」稅率,2025年的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降0.8%,2029年將下降1.9%。若疊加對汽車等品類徵收的關稅及對華關稅波及效應,日本2025年和2029年的GDP或分別下降1.3%和3.7%。《日本經濟新聞》8日分析稱,如果任由美國實施25%的關稅,日本飛機零部件和建築機械產業將受到重創。日本財務省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日本出口的飛機零部件中,約76%的目的地是美國市場。日本建築和採礦機械對美出口比例也超過50%,大型建築機械製造商小松30%的銷售額來自美國。機床等金屬加工機械對美出口佔比為23.4%。據日本機床工業協會統計,美國市場約佔據日本機床製造商總訂單的20%。

日本橫濱港碼頭等待裝船出口的汽車。
《日本經濟新聞》稱,面對新的關稅,日本對美出口企業或被迫重新考慮其戰略。美國是日本眾多企業的最大出口市場,其影響將波及各行各業。日本《每日新聞》在9日的一篇社論中寫道,如果日本在對美關稅方面輕易妥協,將留下一系列問題。日本政府理所應當以「維護日本國家利益」為目標,持續展現出要求美方重新審視關稅措施的姿態。
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社長今村卓9日接受《朝日新聞》採訪表示:「最終承擔特朗普關稅負擔的是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它不會像特朗普承諾的那樣為美國帶來製造業的復興。而是讓特朗普明白,這項政策對美國來說是多麼有害。」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日本問題專家王佳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日本重點維護的利益主要包括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汽車是日本對美出口的核心支柱,因此其極力抵制美國25%的關稅計劃。日本對農業領域的保護,如維持大米、牛肉等品類的進口關稅以免受到美國的衝擊。除此之外,日本堅持在半導體產業鏈上的自主權,拒絕完全配合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圍堵,這也是日美談判的一個重要分歧。」不過王佳也認為,面對美國的強勢施壓,日本妥協空間有限,儘管存在局部調整可能,如有限開放農產品市場,小幅擴大美國牛肉、豬肉進口配額,但可能會繼續嚴守本土大米保護措施。
「東南亞國家被關稅信函激怒」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所副所長張騰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美國作出關稅「延期」的決定,首先體現出該國對過去3個月內與相關國家貿易談判進展的不滿,也可以體現出美國正在失去耐心;其次,由於目前美國同多個經濟體的貿易談判進展不順,不排除美國貿易團隊內部會出現變化。最後,對正在進行貿易談判的國家實施「恐嚇」與施壓,是美國的慣用策略,目的是促使相關國家儘快向美國提出「報價」或接受美國的「報價」。
《印度快報》8日報道稱,有印度官員表示,儘管同美國的貿易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但新的時間表代表談判內容有了更多迴旋餘地,這對印度來說意義重大。儘管印度正在努力同美國簽署一項小型貿易協議,但雙方不太可能在原定的時間達成一致。
印度《鑄幣報》8日稱,在印美貿易談判中,印度傳統製藥業、汽車製造業和紡織行業將成為焦點。ITI Growth Opportunities Fund首席投資官兼執行合伙人古拉蒂分析認為,美國關稅「延期」可能會給印度的出口商品帶來喜憂參半的影響。在印度擁有近乎壟斷或主導全球份額的領域,例如特定的仿製葯和特種紡織品,出口商可能會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他們面對美國買家體現出的不可或缺性使得其在談判中佔據有利位置。然而古拉蒂也警告稱,對於印度更廣泛的出口類別——例如寶石和珠寶、電子產品、紡織品和汽車零部件,情況可能會更加複雜。
美國「政客」網站8日的報道注意到,特朗普公布的致14國政府的關稅信函中,有10個發往了亞洲國家,其中有6個是東盟國家。
報道稱,在此前的對美貿易談判中,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一直在尋求深化溝通,並提出購買更多美國商品以示「善意」。然而,美國發來的關稅信函令這些國家感到「沮喪且難以置信」。在過去的90天內,這些國家正努力推進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但現在被特朗普的關稅信函「激怒」了。報道援引泰國前外交部長皮羅米亞的話稱:「我們不應該為特朗普反覆無常的行為感到遺憾,現在是我們增強自身實力的時候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南亞國家在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方面顯得比較「低調」,越南、柬埔寨甚至沒有公布與美國貿易協議的文本內容,這些小型經濟體在大國博弈中儘可能尋求更大戰略迴旋空間。「東南亞國家對中美經濟都存在依賴性,一方面美國是其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另一方面又與中國產業鏈密切地結合在一起。」許利平分析稱,東南亞國家本質上還是期望能維護全球自由貿易,反對人為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他表示:「目前來看,美國對一些東南亞國家實施的所謂『對等關稅』稅率幾乎全球最高水平,是美國倚仗其全球經濟霸權以及作為東南亞國家重要的消費市場,同時包含着圍堵中國出口的意圖所進行的高壓威懾。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南亞這些國家應對美國強權的籌碼並不多。」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 倪浩 苑基榮 陳子帥 青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