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3點(倫敦時間),英國首相斯塔默在倫敦郊外一個軍事基地里開了個閉門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法國、意大利、波蘭等30個國家的高級軍官,連美國也派了代表。根據新華社報道,斯塔默在會上說,如果俄羅斯和烏克蘭簽了停火協議,這些國家會派軍隊去烏克蘭「維護和平」,但要是俄羅斯違反協議,就會面臨「嚴重後果」。不過具體派多少人、怎麼派,會上還沒定下來。
同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比利時參加歐盟峰會時宣布,3月27日要在巴黎開個更大的會,專門討論怎麼給烏克蘭送武器、派部隊。這個會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會參加。但央視新聞提到,歐盟內部其實吵得厲害——像德國、意大利這些國家覺得派兵風險太大,匈牙利更是直接反對。
其實這事早有苗頭。早在3月5日,馬克龍就在電視上說過要開歐洲防務大會,他說:「我們不能總指望美國,得自己想辦法保護自己。」 不過現實很骨感,歐盟國家在軍費上的總開支只有美國的一半多點,很多裝備還得靠美國提供。比如法國最先進的「陣風」戰鬥機,買一架要花1億美元,維護費更是貴得嚇人。
俄羅斯這邊也沒閑着。3月21日凌晨,俄軍用單價300萬美元的「伊斯坎德爾」導彈轟炸了哈爾科夫,把烏克蘭兩個機械化旅的指揮部給炸癱瘓了。這種導彈能打500公里遠,誤差不超過5米,烏克蘭現有的防空系統根本攔不住。有軍事專家分析,這可能是對歐美要派兵的直接警告。
現在最頭疼的是停火協議到底能不能成。雖然特朗普和普京通過電話,雙方都說「離和平只差一步」,但實際情況複雜得很。比如扎波羅熱核電站(歐洲最大的核電站之一)現在被俄軍佔著,特朗普突然說要讓美國來「管理」這個電站,烏克蘭和俄羅斯都不同意。澤連斯基在電視上公開說:「核電站是烏克蘭老百姓的,不是誰想拿就能拿的。」
經濟賬也算不明白。歐盟為了制裁俄羅斯,自己已經虧了3000多億歐元,結果俄羅斯轉頭就把便宜石油賣給印度,每桶比市場價低10美元。英國說要派8000人去烏克蘭,但光這支部隊一年的吃喝拉撒就要40億美元,頂得上歐盟全年GDP的0.025%。
普通老百姓更關心的是日子怎麼過。烏克蘭有38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被炸毀,光修這些至少得15年。俄羅斯也不好過,光這周在庫爾斯克前線就損失了1萬多士兵。現在雙方都在憋大招——烏克蘭把最後剩下的「海馬斯」火箭炮調到第聶伯河邊,俄羅斯把最新款的「柳葉刀-3M」無人機派到前線,這種無人機能在天上飛40分鐘專門打通信設備。
接下來三天很關鍵。專家預測可能發生三種情況:要麼俄羅斯在庫爾斯克加大進攻(概率50%),要麼北約戰機和俄羅斯防空部隊擦槍走火(概率30%),再不然烏克蘭在赫爾松搞個小反攻給談判加點籌碼(概率20%)。不過老百姓最實在,基輔超市裡的大媽說:「管他誰贏誰輸,先讓我們買得到麵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