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想不到,馬斯克和特朗普,美國一個最有錢的人和一個最有權的人,僅僅在100多天「蜜月期」之後,這個組合就宣告徹底破裂。
當地時間5月24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X平台發文稱,他將回到自己的公司,開始每天24小時的工作,以關注他的X、xAI、特斯拉和星際飛船。

這也意味着,馬斯克沒時間去白宮了。
就在幾天前的5月20日,他已經告訴記者,他將「大幅減少」政治支出,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做得夠多了」。
是啊,2.9億美元,馬斯克為特朗普已經做得夠多了,而且,他最終什麼都沒得到。馬斯克已經願賭服輸,悻悻而歸。
能從美國刀光劍影的政壇全身而退,特朗普已經給足了馬斯克面子。
特朗普用他一貫的方式,完成了對這個「異類戰友」的冷處理、軟清洗、緩退出。
馬斯克還算幸運,他生命暫時無憂,財富仍然還在,只是世界首富的位置差點沒保住。
就在幾個月前,所謂的「政府效率部」在豪言壯語中粉墨登場。馬斯克最初承諾將聯邦政府支出削減2萬億美元,這幾乎是2025年預算的三分之一。同時,這個部門將在2026年7月4日「自我刪除」。屆時,一個規模更小、效率更高、官僚主義更少的政府將是送給美國建國250周年的完美禮物。
結果運行100多天,實現了1700億美元的財政節流,「政府效率部」偃旗息鼓,「部長」打道回府。
那麼,馬斯克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
馬斯克與特朗普之間的合作,本質上是「全球化資本」與「民粹主義政治」的一次短暫聯姻。
特朗普期望藉助馬斯克的影響力和手段,落實開支削減計劃,將其作為「財政砍刀」;而馬斯克則試圖通過政商旋轉門機制,為旗下企業掃除監管障礙,獲取更多商業利益。
馬斯克的改革方向是希望大幅削減文職人員,控制龐大的聯邦官僚機構,並將其規模縮小到至少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然而,對於美國政府這樣一個極其龐大的官僚機構而言,改革談何容易!
馬斯克很快就遭到了四股力量的強大圍剿。
第一,是政敵對抗。
馬斯克本非政客,偏偏坐上了掌控裁員、節約成本的「生殺大位」,動的是華盛頓各方利益集團的奶酪。砍預算,關機構,讓民主黨與中間派抓住口實,猛攻特朗普「請商人治國」的用人失當。馬斯克不可避免地成了眾矢之的。
第二,是同僚反感。
白宮內閣,表面和氣,實則權斗不斷。一個非體制、無黨籍的硅谷外來者,居然凌駕於國務卿、財政部長之上,對所有人指指點點,誰受得了?於是,馬斯克與白宮內閣官員之間各種矛盾不斷,甚至上升到拍桌子罵街的地步,讓特朗普不得不棄卒保車。
第三,是民意難平。
美國民眾對馬斯克不滿,不排除背後有人支持,街頭抗議不斷,特斯拉門店被圍、車輛被焚燒,輿論壓力山大。民調顯示,57%的美國人對馬斯克在政府的表現持負面態度。
第四,是個性衝突。
特朗普強硬,馬斯克也強硬。一個是精於權謀的現實主義者,一個是科技狂人與自由主義者結合的矛盾體。開始時「強強聯手」,最終卻因功高震主、性格不合而走向分裂,成了必然的結局。
馬斯克和特朗普政府的矛盾,一直被媒體看在眼裡。
3月6日,馬斯克和國務卿魯比奧等人在白宮內閣會議上發生爭吵,特朗普沒有站在馬斯克這一邊。
4月2日,特朗普推出「對等關稅」,馬斯克和特朗普的矛盾自此開始激化。馬斯克多次在社交媒體上對白宮經濟顧問納瓦羅展開攻擊。
4月17日,馬斯克與財政部長貝森特在白宮爆發激烈衝突,兩人甚至「胸口相抵」、互飆髒話。
與此同時,白宮對馬斯克按下了「隱身鍵」——特朗普的社交媒體不再提及他,共和黨籌款郵件刪掉了他的名字,白宮簡報室的記者提問也很少提到這個曾經的「政治新星」。
曾經頻繁出現在內閣會議紀要中的「政府效率部(DOGE)」改革進展,突然被關稅政策、預算爭議等議題取代。
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在回應馬斯克相關提問時,刻意用「DOGE團隊的持續努力」替代「馬斯克的領導」。
馬斯克被這場「權力的遊戲」驚呆了。他意識到了其中的危險。他的選擇,是「見好就收」,是「避禍遠行」。
然而,對共和黨來說,馬斯克的退隱卻可能有着致命的後果。2026年中期選舉,共和黨要想保住優勢,甚至擴大地盤,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不行。要是馬斯克真的「斷糧」,特朗普上哪去找這麼大方的金主呢?如果在眾參兩院失去多數席位,到時特朗普恐怕免不了和第一任期一樣,遭遇被反覆彈劾的尷尬局面。
對於馬斯克而言,他已經成為了美國政壇的一枚棄子。馬斯克或許一開始真心實意想「治國理政」,但在美國現實政治面前,這種理想主義終究還是失敗了。
美國的利益格局,不是馬斯克這種享受美國體制利益的人能夠撼動的。
美國需要的,也不是一場修修補補的改革,美國還缺乏產生徹底改革的土壤。在美國的歷史上,類似的改革嘗試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如今,馬斯克的名字也寫進了這個長長的失敗者名單之中——「馬氏維新」,百日而卒。
來源:有理兒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