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舞台上可謂風雲變幻,各國之間的關係更是錯綜複雜。自2020年爆發的加勒萬河谷衝突以來,在最近5年時間當中,中印關係就像坐過山車一樣,上下起伏,各種摩擦與合作交織在一起。然而,印度總理莫迪的最新表態,卻讓我們看到了微妙的變化。
據觀察者網報道,當地時間3月16日,印度總理莫迪在接受專訪時,談及中印關係時態度突然180度轉變,他公開承認,過去的衝突並沒有為印度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好處。並在在邊境問題上向中方交了底,他形象地將中印比作一個大「家庭」,有時難免有摩擦,但絕不能讓分歧演變成敵對。
從某種意義上說,莫迪的話也並非無的放矢。邊界上的衝突不僅未能實現他的初衷,反而因為中國在邊境問題上寸步不讓,而導致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的孤立。這種地緣政治現實讓莫迪不得不重新思考對華政策。加之之前全球疫情的形勢逆轉,使得印度在經濟和外交上都感到捉襟見肘。
那麼,為什麼莫迪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對中國示好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忽視美國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莫迪曾寄希望於與美國深化關係,甚至親赴華盛頓去遊說特朗普給予印度關稅豁免。然而,特朗普對印度的態度並不友好,接二連三地抨擊印度的高關稅政策,還毫不猶豫地實施了對等關稅。這一左一右的兩巴掌,讓印度在美印關係中備嘗冷遇。
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中國,這個有着悠久歷史淵源的鄰國。在印度外長和外交秘書先後與中國積極接觸之後,莫迪終於也要給中國一個準確的答覆,表明他在邊境問題上的立場趨向務實。他的言論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份「投名狀」,是一種向中國示好的信號,中印之間關係或迎來轉機。
然而,莫迪並不是一個容易被下定義的領導者。他的政策不可預測性,加上印度國內政治環境的多變,使得這種示好的姿態很可能只是階段性的戰術調整。如果美方提供足夠利益誘惑,莫迪或許仍可能再次改變對華態度。因此,對中印關係前景的判斷不能過於樂觀。
印度在全球經濟版圖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國內的就業和經濟壓力不斷攀升,使得他無法再選擇毫無戰略深意的對抗。中印兩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都肩負着發展振興的重任。正如中國外長王毅所說,雙方理應相互支持而非耗損,只有通過真誠合作,才能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儘管中印關係過去幾次錯失合作機會,但當前形勢下,兩國有理由攜手共舞。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或許正是促成這一變化的催化劑。然而,是否能夠真正走向合作,還需各自保持戰略定力,不被外部因素過多干擾。回顧歷史,兩個相鄰大國的關係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線性發展,它受制於內外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對於中印來說,看似事與願違的邊境衝突,可能會成為促進合作的契機,關鍵在於如何把握這個變化,謀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如果說這是一場「龍象共舞」的全新機遇,我們都希望莫迪能看得更清楚一點,不至於在同樣的地方再次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