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敲定加入北約,俄羅斯迎來噩耗,關鍵航道被切斷 徹底陷入被動

2024年02月28日15:05:21 國際 1190


瑞典敲定加入北約,俄羅斯迎來噩耗,關鍵航道被切斷 徹底陷入被動 - 天天要聞

土耳其批准瑞典加入北約後,當地時間27日,匈牙利國會以188票贊成,6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瑞典加入北約的請求,此役過後,瑞典在加入北約的道路上暢通無阻。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投票後的發言中表示:北約迎來了第32位成員,瑞典的加入將會讓北約變得更加強大,讓瑞典變得更加安全,德國總理朔爾茨也說,瑞典的加入強化了北約的防務聯盟,使歐洲乃至全世界都變得安全,英國首相蘇納克在社媒上寫道,這將是北約歷史性的時刻,值得所有人銘記。

瑞典敲定加入北約,俄羅斯迎來噩耗,關鍵航道被切斷 徹底陷入被動 - 天天要聞

北約高層對於瑞典的加入都難掩喜悅之情,這其中的緣故當然是,北約對於俄羅斯的「包圍」又更近了一步,目前,瑞典的加入讓歐洲的安全格局又提升了一個層次,特別是波羅的海幾乎是成為了一個「北約湖」,一旦,俄羅斯與波羅的海四國中任何一個國家發生衝突,那麼北約就能徹底阻斷俄羅斯在這條航道上活動空間。

瑞典敲定加入北約,俄羅斯迎來噩耗,關鍵航道被切斷 徹底陷入被動 - 天天要聞

顯然,瑞典加入北約後,俄羅斯幾乎是陷入完全被動的局面,那麼瑞典為何要快速加入北約,追根溯源還要從俄烏戰爭開始,瑞典方面對此的解釋是,俄羅斯對於烏克蘭不宣而戰,儘管瑞典和俄羅斯沒有土地邊界,但是也是可以通過波羅的海相連,現在,北歐三國已經加入北約,瑞典遭遇戰爭的可能性增大,在加之民意的驅使,瑞典加入北約將會降低給人民帶來戰爭的風險。

萬萬沒有想到,在幾十年前,北約多次試圖拉攏瑞典,最終都未能實現,那個時候,瑞典一直保持中立,奉行軍事不結盟的政策,現在,瑞典突然廢除了中立國家的性質,轉頭向北約的懷抱走去,不得不感嘆,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沒有永遠的朋友,更沒有永遠的敵人。

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對於瑞典加入北約一事還沒有作出回應,不過,事實已經擺在面前,瑞典無疑是北約最為完美的一塊拼圖,從瑞典的軍事實力來看,擁有約5萬名士兵,90多架國產JAS39「鷹獅」戰鬥機和多艘艦艇,這樣的軍事實力對於北約而言可謂是如虎添翼。

瑞典敲定加入北約,俄羅斯迎來噩耗,關鍵航道被切斷 徹底陷入被動 - 天天要聞

現在看來,北約從經濟和常規武器上已經超過俄羅斯,那麼北約和俄羅斯是否會擁有一戰,從北約咄咄逼人的態勢來看,只能說有可能,德國防長皮斯托瑞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說,他不知道北約和俄羅斯什麼時候會發生戰爭,但是,可能就會在五年至八年內發生,這或許就是埋下了一個伏筆。

當然,在擁有核武器最多的俄羅斯面前,北約定然不會傻到同俄羅斯進行全面衝突,除非是歐洲不想要了,那麼當下的代理衝突,可能會成為北約和俄羅斯未來較量的一大方向。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海外智庫觀察-美國】中美與國際組織的AI治理標準之爭 - 天天要聞

【海外智庫觀察-美國】中美與國際組織的AI治理標準之爭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海外智庫觀察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範圍的迅猛發展,圍繞其治理的國際競爭也愈發激烈。AI治理不再僅僅是技術管理問題,更成為國家軟實力輸出、規則制定權爭奪以及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中美兩國以不同的治理路徑和制度邏輯,試圖在聯合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國際電信聯盟...
文化強市再添新平台!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 - 天天要聞

文化強市再添新平台!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

近日,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作為東莞文化強市建設十大文體設施之一,基地是文化強市建設和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平台,對傳承紅色基因、打造文化品牌、擦亮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增強市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成為全市學習傳承東莞
魯比奧很尷尬,專機飛繞亞洲國家轉了一大圈,就是進不來中國 - 天天要聞

魯比奧很尷尬,專機飛繞亞洲國家轉了一大圈,就是進不來中國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亞洲行程成了個大新聞。這哥們兒坐着專機跑了一圈,去了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還參加了東盟外長會議,可就是沒來中國。咋回事兒呢?這背後有啥故事?先說說這人吧。魯比奧,1971年5月28日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家裡是古巴移民
俄烏打了三年,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也在其中 - 天天要聞

俄烏打了三年,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也在其中

俄烏戰爭打到今天,已經整整三年了。從2022年開打到現在,這場仗不僅把烏克蘭和俄羅斯自己搞得焦頭爛額,還把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攪得天翻地覆。有的國家被打得喘不過氣,有的卻趁亂賺得盆滿缽滿。中國呢,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沒閑着,在這場亂局裡找
澳大利亞外交超出預期,將考慮中美間平衡戰略 - 天天要聞

澳大利亞外交超出預期,將考慮中美間平衡戰略

最近在北京開了會,是學術共同體第18次會議,我2008年參加過他們第一場會議,沒想到一晃17年過去了。第一次會議的時候還記憶猶新,當時幾百上千名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匯聚一堂,感覺交流起來非常暢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