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開了會,是學術共同體第18次會議,我2008年參加過他們第一場會議,沒想到一晃17年過去了。第一次會議的時候還記憶猶新,當時幾百上千名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匯聚一堂,感覺交流起來非常暢快。
這次我參加了兩天的會議,聽了四五場報告,從中美關係到全球政治經濟形勢,從俄烏戰爭到中東局勢,受益頗多。聽到各位老師的四五場報告之後,我感覺我對於當前的國際關係的本質,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今聽了這四五場報告,聽了十幾個老師的發言,總體上還是在咱們判斷的範圍之內。但是有兩位老師的講座和報告,超出了咱們之前的預期和判斷。所以今天做兩期,把這兩位老師的主要觀點,以及我個人的理解給大家解讀一遍。
首先聽了一個東盟、南太平洋國家的一個講座,澳大利亞的外交政策目前超出預期,對中國來說是個好消息。之前咱們說了,美國人希望在中美俄之間玩大平衡三角政策,讓俄羅斯在中美之間兩面下注。條件是什麼?就是可以接受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的一些要求,滿足其一部分要求,讓俄羅斯回到一個不反美、在中美之間平衡的政策。咱們也說了,中國的印太策略,跟美國的全球策略其實一樣,就是讓日本和印度,在中美之間完成兩面下注政策,比如讓日本親美但不反華了,讓印度在中美之間,五五開或者四六開,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日本可以親美,但你不反華就行,就是跟泰國一樣,親美但不反華。
目前研究澳大利亞的學者,給我們帶來一條完全不同的消息。雖然澳大利亞的媒體和民間,對華還是相當的排斥和抵制策略,尤其是中國的軍艦繞了澳大利亞一圈之後,澳大利亞的媒體炸了鍋了,民間反華情緒有點高漲。但是工黨政府,他們根據未來的形勢判斷,做出了冷靜的選擇。研究澳大利亞的學者說,工黨內部高層,甚至澳大利亞國防部,他們在探討,美國如果在印太地區競爭不暢,會是一個什麼情景。
首先第一個,特朗普的上台讓澳大利亞倍感失落。澳大利亞本以為通過拜登的連任,澳大利亞可以坐穩在印太地區美國1號或者2號盟友的位置,因為澳大利亞畢竟跟美國同門同種,都是盎格魯撒克遜國家,講英語的國家。日本跟美國,信任度畢竟沒有那麼高,本來打算着靠自己優越的地理位置,跟美國的良好關係以及歷史交情,實現美國的中心矛地的一個作用。
但是特朗普的上台,讓澳大利亞的政府和戰略界倍感失望。特朗普的上台,給澳大利亞帶來的除了不確定性,就是不確定性,你不知道他要幹什麼,你不知道他下步要幹什麼,甚至他現在要乾的,可能未來自己也會推翻。在這種情況之下,澳大利亞在評估,如果美國在印太地區撐不住,是不是要實行中美平衡政策。澳大利亞政府,軍方國防部,他們都在研究,有沒有可能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到達之後,實行中美對等外交的可能性,這個對中國來說是個利好。
形勢的發展,也超出了咱們過去的一般的預期。咱們一直說,爭取日本和印度,但是很少說爭取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跟英國美國合造了核潛艇,明顯是針對中國,澳大利亞又是盎格魯撒克遜的講英語國家,你想爭取它可能不太容易。但是別看澳大利亞媒體和民間目前反華意識比較濃厚,這隻能說他們的邏輯滯後。任何一個國家,老百姓是反應最慢的一群,跟中國這幫網友似的。
中國政府跟美國政府,拼了命的想在目前對峙的情況下,重新恢復關係,建立友誼。那你看中國這幫網友,天天喊打喊殺,他們是反應最慢的一群。澳大利亞同樣也是如此,澳大利亞媒體和民間的反華,證明了他們是反應最慢的一群。
澳大利亞政府和軍方在考慮,如果特朗普不能夠在印太地區得到人心,如果特朗普領導下的之後的美國,無法在跟中國競爭當中獲得明顯優勢,那麼怎麼辦?那麼奉行兩面下注政策,對澳大利亞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兩面下注政策,中美平衡外交,尚未提升到澳大利亞的國家戰略上,但是他們內部已經開始討論分析這種可能性。這就充分說明,我們爭取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美國傳統盟友或戰略夥伴,在中美之間玩平衡政策,並不配合美國的對華全面競爭策略,是非常有可能實現的。只要你採取穩健的策略,一點一點的往前走,不被短期的所謂台獨勢力這些問題所干擾,一定能創造一個有利的印太環境。那反過來講,如果我們真的所謂2027年攻台,那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就必將離我們而去,道理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