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是糧食中的糧食,這句道理的重要性,已經在俄烏衝突之後顯現了出來,不斷上漲的化肥價格,已經影響了很多國家的糧食安全。
據德國媒體報道,非洲第五大國家乍得宣布糧食緊急情況,該國的中產階級已經面臨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壓力,該國農民的處境更難。不過另一則消息又帶來了希望,那就是近期美國放開了對俄肥的限制。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表示歐盟「蒙圈」了,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接下來的國際化肥價格,乃至糧食生產,都將會迎來新的變局。而考慮到民以食為天,化肥價格的變動將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在國外市場,促使化肥價格變動的新因素有哪些?
化肥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直接加大了世界範圍內農民的耕種成本,而國外農民的反應也分為2種,一種如美國農民改種少肥作物,另一種如巴西農民拒絕購買高價化肥。尤其是後者,使得巴西的巴拉那瓜港和桑托斯港里的化肥已經滿倉,而當地農民表示,只有化肥價格進一步下降才會考慮購買。農民的主動降低需求,將會對化肥價格產生下拉趨勢。
與此同時,由於此前對俄羅斯的制裁,使得俄國化肥一度面臨無處可賣的情況,而隨着世界化肥,尤其是鉀肥的供應量大幅減少,從而促使化肥價格不斷猛漲這一結果。而近期美國對俄肥限制的放開,也使得歐盟沒有了堅持對俄肥限制的理由,而這就是一個信號,那就是化肥正在逐步實現正常流通,其價格自然有了回落的基礎。
總的來說,正是由於美國農民的退而求其次和巴西農民的反抗,以及其他很多國家的農民採購化肥量的減少,讓化肥需求被主動降低。同時,隨着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後續對俄羅斯化肥的限制解除,化肥供應量的提升,也是促使化肥價格下降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當化肥嚴重影響到飲食時,大多數國家自然會優先保窮人的胃,而非富人的財。
面對國際化肥的大漲,我們呢?
據專業數據統計,2022年1~5月份,我國的化肥出口量達到了約757萬噸,而與之相比,同一時間段我國化肥的進口量約為393萬噸,同比下降了約16%。兩者對比不難發現,在今年上半年,我國化肥的出口量是進口量的近兩倍,而若想拉低國內肥價,就需對化肥進出口實施更大的管控。
除此以外,在《關於「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家明確表示,要加強化肥生產要素保障,提高生產集中度和產能利用率。這一措施,指的是國家將從提高化肥產能方向入手,從而讓國內化肥供應量有序提升,來維持化肥市場的平穩運行。
面對「肥貴」的問題,農民應該注意什麼?
一個是,有條件的農民,建議選擇使用有機肥料,來主動降低對化肥的需求量,從而倒逼化肥降價。另一個是,自製有機肥的種類要分清,人糞尿、家禽畜糞發酵後是氮肥;米糠、骨粉、雞糞發酵後是磷肥;草木灰是鉀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