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提名美國總統特朗普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烏克蘭資深議員梅列日科撤回了提名,理由是:他對特朗普以及他確保莫斯科和基輔之間停火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和信念」。簡單地說,就是「他不配」!這一戲劇性的反轉,如同一記響亮的「政治耳光」,不僅打碎了特朗普的「和平人設」,也順便幫全世界認清了一個事實:和平獎不是安慰獎,不能誰喊得響就發給誰。
當初,特朗普高調宣稱能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衝突」,讓不少烏克蘭政客眼睛一亮,彷彿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梅列日科更是激動得當場提名他為和平獎候選人,彷彿只要特朗普當選,烏克蘭明天就能恢復和平,克里米亞也能重新浮出水面。然而現實很快潑了一盆冰水——特朗普上台後非但沒有雪中送炭,反而暫停軍援,一副「你不聽話我就不理你」的架勢。更離譜的是,他一邊忙着在中東轟炸伊朗核設施,一邊建議烏克蘭用克里米亞換和平,這操作簡直像是教人拿「蛋糕」去堵「槍口」。
不過,烏克蘭當初的提名,本來就是一場政治諂媚。梅列日科之流原以為能靠諾獎光環換來特朗普對烏傾斜的「特殊優待」,可特朗普顯然更信奉「以色列優先」原則。當澤連斯基請求「愛國者」防空系統時,特朗普輕飄飄一句:「先顧自己吧」,像極了分手時的渣男語錄:「我們不合適」,也赤裸裸揭示了烏克蘭在美國棋盤上的可替代性。
然而,更諷刺的是,美共和黨議員此時再度提名特朗普,理由竟是基於他在以伊停火上的「和平貢獻」。問題是,這種「和平」是靠導彈敲出來的,跟考試作弊得了滿分還要申請獎學金有什麼兩樣?這種以戰止戰的美式暴力邏輯,恰好與諾貝爾獎精神背道而馳。如果特朗普能獲獎,那不如直接改名叫「戰爭獎」。
而特朗普本人則一邊抱怨俄烏衝突「比想像中棘手」,將責任推給普京與澤連斯基;一邊又忙着給自己加封「阻止印巴核戰」的英雄勳章,儘管沒人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這種浮誇作風連地緣專家都嗤之以鼻:「他厭倦得很快,只關心眼前頭條。」不過,普京倒是趁機高調捧殺,稱讚特朗普是「真誠解決問題的勇者」,俄烏在對待特朗普的態度上呈現驚人反差——克里姆林宮以糖衣炮彈軟化美國立場,烏克蘭卻用撤回提名宣洩情緒,外交手腕高下立判。
這場提名鬧劇揭穿了一個殘酷真相:美式霸權承諾就像過期的牛奶,看起來還行,喝下去容易拉肚子。當特朗普在北約峰會上強壓盟國增加軍費、用貿易利誘印度停火時,其「和平締造者」面具下儘是交易的藝術與炮艦的威懾。烏克蘭的撤回行動,不只是對特朗普的失望,更是對整個「美國優先」外交理念的一次精神暴擊。當梅列日科說「和平不能以領土完整為代價」時,他或許沒意識到,這句話不僅是對特朗普的控訴,也是對全球所有偽善強權的公開審判。畢竟,和平獎再耀眼,也照不出一顆不願和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