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日前發佈《中國靈長類動物瀕危狀況評估報告2022》,報告顯示,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分佈的白掌長臂猿、北白頰長臂猿在野外均沒有被監測到,符合野外滅絕的標準。而在今年的早些時候,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方宣布長江特有物種白鱘滅絕,這個在地球上生活了1.5 億年的古老物種離我們而去。

文|劉偉鵬
絕大多數現代生物的滅絕現象都可追溯到人類的行為,這個結論大概是錯不了的。生物滅絕的原因有很多,但背後總有人類的影子。
有一種長得酷似企鵝的鳥,名叫大海雀,生活在北大西洋島嶼上,它不會飛,只會游泳,在大航海時代,船員補充食物就吃這種鳥,更恐怖的是,島上沒有木材,船員用大海雀的油來燒大海雀的肉,生生把這種鳥類給吃滅絕了。
大海雀是記錄較早的因人類貪慾而被滅絕的動物。此後有相同遭遇的,還有爪哇犀牛、桑給巴爾豹、華南虎等動物。

科學家通過計算得出,一個中等捕獵水平的部落,用幾百年的時間就可以滅絕一個地區的某種大型哺乳動物。而自幾千年、幾萬年來,在地球上獲得先進生產力的人類一直在乾的就是這個事情,所以我們就可以想像一些物種的遭遇了。
除了捕殺獵取,以人為活動為主要途徑的物種入侵也是物種滅絕的主要因素。物種入侵破壞生態平衡,給當地物種帶來災難性影響。比如人類活動造成的火災,會使當地不耐火植物逐漸被人類無意帶來的耐火植物所取代,而植物的變化又會引發動物的變化,人、植物、動物又共同造成微生物的變化,帶來生態一系列反應。這中間,有一些植物和動物便滅絕了。人類的入侵還會使物種被迫形成若干孤立的個體,它們無法跨越分隔線,不能以群體力量來應對突發事件的衝擊,從而使其與自然抗爭的能力被削弱。

在海洋里,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樣存在。人類活動使各個海拔的溫度升高,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海洋酸化,人類活動致使海洋里對溫度敏感而移動能力不足的生物面臨滅絕之災。而這些海洋食物鏈網底層生物的覆滅又給其它物種的生存環境帶來影響,那就極有可能造成數萬個物種一同覆滅的局面。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製造工具的能力突飛猛進,人類的行為迅速超越生物能量水平,其結果便是人類活動改變環境的速度,遠遠超過自然界的正常水平。人類可以在幾天之內削平一座山,可以在幾個星期內修出一條路,也可以幾個月內分割一片原野……人類改變環境的速度實在太快,快到讓自然生物根本跟不上速度,那它們的命運只能是滅絕。
而地球上的各位,都是網格的一部分,都彼此關聯不可分隔,一種生物的滅絕終會影響到另一種生物,如此循環,就會帶來環境的巨變,最終影響到人類自己。
新
/
刊
/
速
/
遞
Read the new issue of the magazine first

欄目·科學探奇

不久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們使用歐洲空天局的XMM-Newton和美國宇航局的NuSTAR太空望遠鏡觀察到了一個黑洞背後的光線。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直接觀察到來自黑洞背後的光。
欄目·真相

今年夏天,酷暑難熬,許多人被高溫折磨得苦不堪言,每天靠躲在空調房裡「續命」。不過,烈日驕陽並沒有影響到謠言的活躍度,它們依舊在網上興風作浪:空調製冷開到26攝氏度最省電、今年是未來10年中最涼爽的一年、降溫噴霧零危害……隨着今年三伏天的結束,全國各地也都有了一絲秋季的涼意,記者對夏日的謠言逐一進行盤點,讓秋風給它們去去「熱度」。
欄目·聚焦

據中國單車協會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在輕工業19個大行業中,單車是為數不多的增速超過30%的行業,比整個輕工業行業增速高16.8個百分點。愛好者人數增多,騎行賽事也方興未艾。環青海湖國際公路單車賽、環海南島國際公路單車賽、黃山國際山地車公開賽……各種賽事吸引了大量車手參加,騎行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經濟發展的新推手。而對於個體而言,愛上騎行,需要理由嗎?
欄目·萬象

近日,懷柔水庫再現桃花水母的消息引發關注。記者從市水務局了解到,今年8月以來,本市還在亦庄調節池、黃松峪水庫發現了桃花水母的身影。桃花水母對水質要求極高,頻頻現身北京水域,標誌着北京水質改善和水生態健康狀況持續向好。
科技發展的背後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
閱讀「科技工作者」

